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道德曾面向并适应古代日常生活世界,以"人伦日用"为基本内容的古代日常生活世界为"儒家之道"创造了生存、延续空间。近代以来,中国受西方近代文明刺激而发生现代转向,此一转向逐渐动摇"儒家之道"所依赖的政治制度、经济基础以及生活方式。"人伦日用"所表征的"日常生活世界"也不得不发生现代转向,儒家伦理与其疏离,"儒家之道"如何适应现代"人伦日用"成了问题。当代中国呈现出"城乡二元结构"的日常生活世界的分裂与并存,"儒家"必须"日常人生现代化"才能重新回归"现代人伦日用间"并焕发活力。。  相似文献   

2.
一 如果要我在"伪君子"与"真小人"间选择,而且二者必居其一,我宁可选择"真小人"."真小人"虽然是"小人"但还不失其真,对其识别的功夫也可大大减省,只要严加防范就不致受其害;而"伪君子"却有着一副"君子"的外表,为其表面现象所惑常会上当受骗.伪装出来的"君子"也如假冒伪劣商品,其品牌虽然标明为"君子",但给人的感觉反不如那些价格低廉的劣质产品好--正如人们宁可喝质量远逊于茅台的真酒,也不愿喝那些冒充茅台品牌的假酒.说一千道一万,"真"总比"假"好.对物如此,对人亦然.  相似文献   

3.
正君子是儒家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的人格形象,也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体现人文精神的人格形象。张岱年先生就曾借用《易传》描绘君子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概括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君子的论述中,孔子是古代君子之道的开新者,也是儒家君子之道的奠基者。孔子君子之道的创新性贡献在于赋予了君子以人格涵义,赋予君子人格以人文精神,这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格"是指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的统一,也是人们孜孜以求、立身立德的终极人格范式。"文化强国"不是梦,它需要文化人不断地去"读圣贤之书,立君子品行,做有德之人",需要一支结构合理、数量众多的文化人。本文立足于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了文化人的"五格"修养。  相似文献   

5.
正什么是理想人格,我们通常所说的理想人格是道德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表现在道德典范人物(君子与圣人)身上的一定道德要求的概括和总结,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从理论上讲,它可以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所共有,是人自我完善和自我塑造的目标(辛亚民:《君子与圣人——论〈周易〉的理想人格》,《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而对于儒家来说,"君子"就是理想人格,是为人修身应该追求的目标,是终生  相似文献   

6.
在谈到个人利益的时候,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往往把个人利益与道德评价联系在一起,倡导重义轻利的思想。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优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义”始终在“利”之上,“义”就是圣人概括的“理”──一种同事物的合理化趋势相背的,有别于西方科学理论的中国式理性,以这种理性判断的依据,形成儒家双重的价值观念,即“君子──小人”的价值观。董仲舒也特别强调“义”,他认为君子应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他说…  相似文献   

7.
“君子”人格是历代儒家孜孜以求、刻意塑造和推崇的理想人格模式之一。在儒家看来,君子应该是拥有广博的学识,积极入世、躬行仁义、襟怀坦荡,能肩负起时代重任和历史使命的理想人格。统而言之,要达到“君子”这种人格境界,须处理好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就义利关系而...  相似文献   

8.
<正>"明德慎罚"是《尚书》中主要的治国理念之一,它直接被提出是在《尚书·康诰》中:"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在《尚书》中,不难发现,"明德慎罚"的观念在上古及三代的政治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如此,"明德慎罚"的观念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从《论语》中不难看出,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深受"明德慎罚"观念的影响。本文试图从《论语》中的相关言论,论述从《尚书》到《论语》对"明德慎罚"这一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唐娜 《华夏文化》2009,(2):56-57
“知止”是中国儒家一个很重要的观念。《礼记·大学》一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段话可以说是儒家对“知止”观念的经典解释。  相似文献   

10.
《论语》"君子"文化被学界广为关注,但对"君子"一词的理解却多有偏误。本文从"君子"一词语义结构分析入手,探讨溯源"君子"一词的构词理据,认为:《论语》"君子"一词一方面沿袭了自《周易》、《诗经》以来的"君子"词义,同时又从为政者和为学者两个维度展开论述,重"位"亦重"德",二者统一于对现世君子的批判和对未来君子的塑造上。《论语》"君子"词义重"位"亦重"德"的现象反映了社会文化对词汇发展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做人之道是创造美好社会的基础。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怎样自处,保持怎样的人生态度?我们从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中可以得到一些启发。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儒家对义与利的关系的论述,义是道德原则,利是物质利益。孔子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对梁惠王说:“...  相似文献   

12.
论“礼失而求诸野”——儒学不能离开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儒学、儒教、孔学,在英、德、法,都分别译为“Confucinism,konfuzianismus.Confucianisme”,意即孔夫子主义。即以孔子为儒家始祖。但孔子留下作很少,“述而不作”,后人多半依其片言支语,再根据自己的观点、立场,作出种种解释,所以孔子与儒家未必相等,民间儒家与官场儒家未必相等。  相似文献   

13.
儒家价值观具有普适性。儒家价值观的普适性是指儒家价值观所具有的普遍适用的性质。儒家的一些价值观念如"仁者爱人"、"义而后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民爱物"等,无论对于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世界,都具有其普遍的适用性。儒家价值观有无普适性乃是儒家观念能否继承、能否推广的根据。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  相似文献   

14.
儒家经济文化思想漫谈:“义利之辨”胡伟希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开篇就讲,"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一段时间以来,孔孟的这些言论很为人们所诟病,以为儒家思想将义与利对立,与现代经济生活格格不入。其实,这是一种很大的误解。下面试...  相似文献   

15.
正"君子"意涵演变"君子"作为词语形成于先秦,甲骨文中尚未见到其单独成词的情形,商代晚期金文虽有"君"与"子"同铸一器之例,但并未成词。《尚书·无逸》所言"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以及《尚书·召诰》"予小臣,敢以王之雠民百君子",此处皆指代统治阶层,文献所反映的年代在西周早期。西周晚期的铜器铭文亦有出现"君子"的例子,比如交君子鼎"交君子肇乍宝鼎"(《集成》2572)、晋姜鼎"用康  相似文献   

16.
正樊迟曾向孔子请教"学稼""为圃"的学问,孔子不悦,直斥其为"小人"。(《论语·子路》)虽然"小人"并非一定是道德贬义,但仍不免有轻贱粗笨体力劳动的嫌疑。蔡尚思先生曾谓孔子的思想"不利于劳动者生产者,而大利于有闲者享乐者","孔子的圣,原来只是圣于贵族生活"(蔡尚思:《中国传统思想总批评(附补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31页)。也有学者指出,孔子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就"体现了鄙视劳动人民的贵族偏见"。  相似文献   

17.
德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观念。从《尚书》等古代史料来看,德观念的被重视及其被人们较为普遍地论及,是在周人取得统治以后。周人在总结殷亡的教训,周之所以取代殷商的经验中,认识到了德是永保天命的根底所在,从而,使“尚德”成为周人的国是之一。而德观念被发展成为相对系统的理论,那是由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来实现的。孔子关于德的学说,从较远的渊源来讲,无疑与周初就有的德观念相联系,但直接相承的却是春秋时期的德观念。一研讨春秋时期的德观念,不仅仅是对德这一观念的概念分析,同时涉及到春秋时人们对德的基本认识。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8.
一条规律     
一条规律《孟子》书有句名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意思是,不论是君子或小人,即全社会的人都抗拒不了这个规律:依靠祖业而发家,是不会长久的,最长也不过是五世,三十年为一世。这是孟子对战国以前社会的总结。随着社会的进步,依靠祖业而发家,...  相似文献   

19.
叫卖市声之祖敦煌遗书中的店铺叫卖口号□李正宇《左传》昭公三年(前539)晏子对齐景公已有“小人近市”之语;孔子倡言“君子谋道不谋食”(《论语·卫灵公》),又曰“小人喻于利”;《汉书·食货志》载“法律贱商人”。在士人心目中深深种下了轻商观念,对商贾货卖...  相似文献   

20.
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基石在师德。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今天,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高校教师如何实现“明德”、“亲民”从而“止于至善”呢?这就要更新教育观念,提升师德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