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如此指出。处在攻坚阶段的中国改革,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举世公认的成绩,但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经济社会生活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体制弊端尚未根本消除,因此尚处在一个“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现期”并存的关键时期。人们在为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鼓舞的同时,也普遍感受到了现实中的若干深层次矛盾依然对经济社会发展构成明显的障碍或制约。这些  相似文献   

2.
在矿难频发的背景下,政府的治理之道由”治煤”到”治官”,进而深入到更为根本的矿权改革。行政权力逐步退市后,政府又该承担起怎样的责任?[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范光辉 《新闻世界》2011,(12):196-198
“十一五”以来,安徽垦区稳步推进农业“两田制”改革和农场企社分离改革,解决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农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场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4.
我们的社会没有告诉人们,教师究竟具体有哪些权力,人们只是大体知道,教师该负什么样的责任,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才导致一些教师无限放大了自己的权力,而这种权力一旦和学生之间形成互惠互利的供需关系时,我们的教育功能就会变质。  相似文献   

5.
“‘十一五’规划”的“社会保障”条款,明确提出“支持志愿服务,并使之制度化”。然而制度化,是不是等于政府将志愿服务纳入到自己的体系中?[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新闻世界》2009,(5):154-154
4月6日,人们期待已久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出台。纵览这个方案,无论是政府加大投入,全民医保,重点扶持基层卫生机构,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等等,都体现了政府责任的回归。然而,医疗改革作为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期望靠这一个方案解决长期以来形成的医疗体制痼疾的。  相似文献   

7.
邓自强同志这篇《不妨釜底抽薪》的文章,提出了一个禁绝“有偿新闻”的有效措施和重大问题。是否行得通?值得广大新闻工作者开展讨论。本刊欢迎大家各抒己见,将辟专栏以供争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新闻是否能排斥“企业新闻”?典型报道怎么办?当前改进经济报道应从何入手,是以加强宏观经济信息、市场信息、市场分析和预测以及深度报道为主,还是仍像过去搞计划经济那样以一厂一店式的报道为主?这后一类报道,除了被报道的单位职工外,在社会上究竟有多少读者?“企业新闻”(包括某些科技新闻)与“有偿新闻”是否有必然联系?究竟应怎样禁绝“有偿新闻”,减少或防止把“企业新闻”变成“有偿新闻”?……所有这些问题,均需要大家通过讨论,统一认识,深化经济新闻的改革。 来稿最好切口小,一事一议,把一个观点谈深谈透,切忌面面俱论或泛泛而论。  相似文献   

8.
去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首次提出建设“新农村”。今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及“两会”则具体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的政策设想。主要包括,通过增加政府补贴,稳定农业生产;加强政府投入,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包括税费改革和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相信本次“两会”之后,各地就会掀起新农村建设的高潮。  相似文献   

9.
回顾中国改革的历程,人们有充分理由为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社会进步而感到鼓舞。同时人们也普遍感受到了现实中的若干深层矛盾依然对经济社会发展构成明显的障碍或制约,这些矛盾的存在并不能构成否定改革成就和道路选择的依据,但却足以说明中国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高官下马,短期的意义在于扭转此前抗击“非典”的被动局面,推进“高官问责制”,在国内外重塑诚信政府和责任政府的形象;而从长远来看,可以从根本整肃吏治,树立官员队伍的“民本”思想,并以此为契机推动行政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变革与改革的时期,一个从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完全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社会的变革与改革,也给档案部门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和影响,人们心理上出现了极大的不平衡及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2.
新医改方案终于公布了。有些人说,市场派获胜了,有些人又说公益原则占了上风。这样的争论没有多大意义。因为,这个方案本来就具有明显折中性质,真正应当深入讨论的是,政府责任、权力、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社会供应医疗服务的渠道等多元因素,究竟如何搭配组合,才能够较为有效地解决当前医疗体制存在的显而易见的严重问题,确保民众的医疗福利有所改进。  相似文献   

13.
伍兴华 《大观周刊》2011,(15):140-140,149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大好时期,对电力需求十分迫切;与此同时,我国电力工业体制正处在改革曲关键时期,电力生产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它既是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也是检验改革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不管电力体制如何改革,电力生产内在的固有特点和客观规律不会变化,各级领导的安全责任不会减弱。在电力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衡量一名领导干部的政治敏锐性、思想觉悟高不高,关键是看对“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措施落实得深不深、细不细、严不严、力度大不大。本文对电力生产安全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尽管改革已经推进多年,但当下的事业单位改革政策中依然存在很多认识误区,这些误区造成了事业单位改革受阻,“相关的部门可能根本就没有想清楚改革的方向究竟在哪里。”  相似文献   

15.
目前,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明显加大。从进一步深化改革搞好国有企业的角度来看,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一个是江泽民同志在多次会议上讲到现在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入了“关键时期”、“攻坚阶段”。对此要结合实际,加深理解,有一个冷静的认识。当前之所以说企业改革进入了“关键时期”、“攻坚阶段”,是指由于环境的变化,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一夜之间丧失了市场,使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尖锐地暴露出来了。那些传统的挽救国有企业的办法,已软弱无力,政府对此也爱莫能助。这时深化改革已不是匆上添花,企业自主自立走向…  相似文献   

16.
中国学术教育机构的“官本位”程度究竟深几许?在通常的模糊感知之外是否有精确的量化指标?日前,中国人民大学顾海兵教授的几项研究给人们提供了这种参照。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网络文学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支劲旅与一张名片,引发了人们对其海外译介与输出现状的思考和关注,也引起我国政府与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我国网络文学海外译介与输出现状究竟如何?其长期远播世界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以什么样的策略去应对?这些都是我国政府与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也是文章着力研究与理清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传媒权力是大众社会的一种公权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西方社会中,大众传媒一直被称为除了立法、司法及行政权力之外的“第四权力”。媒介的权力和权力的媒介,经常成为传播学讨论的一个问题。大众传媒究竟有没有权力?如果有,那么它具有怎样的性质,又有怎样的表现形态?这些问题,涉及大众传媒的根本属性和基本功能,应该加以深入的研究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大众传媒的本质特征,深入认识传媒.解读传媒,从而为建设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9.
李萍 《出版参考》2006,(3X):12-12
“十一五”的号角吹响,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简称外教社)已走上规划中的改革创新之路。为了构建出版、科研、教育为一体的综合陛平台,在2005年,外教社就成立了出版物研究所和出版发展研究所。两个研究所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成立的?有何目标?其主要职责是什么?开展了哪些工作?其运作情况如何?今年是否有新的举措?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20.
2007年,对电视媒体来说,是充满矛盾冲突,在迷茫混乱中摸索前进的一年.这一年,电视媒体自身经受着从事业化向产业化嬗变的阵痛和抉择,电视观众价值取向的深层次分化加剧了阵痛的程度、放大了阵痛的效应,而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应执法部门的频频出手,更是让电视人在众多嬗变面前手足无措:我们要竞争,要生存,要发展,要引入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那么,到底有什么路可走?有什么法规可循?法制和潜规则、监管和自律、收视率和文化提升、社会责任和经济利益,这些矛盾,这些纠结在一起难以理清的问题,究竟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