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语文教学必须要有个性,这不仅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要求,也是最一般的要求。就语文学科本身来说,没有个性的语文课很难成为一堂好课,这是由语文教学的本质决定的。那么,语文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呢?应该是学生与语文的内在交流,哲学家称之为"对话",语言学家称之为"言语主体  相似文献   

2.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无疑是对学生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尊重与关爱,对阅读心理的科学观照。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个性的“期待视野”,鼓励学生多角度、个性化、有创意的阅读,进入文本,与作者、与同伴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在角色体验中,激活思维,生成智慧,完成对文本的理解、内化,语文素养得以完善,生命价值得以提高,个性得以张扬,情感得以释放,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提升。可以说,多元解读已成为当今阅读教学的鲜明特征。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多元解读不等于爱怎么读就怎么读,也不等于所有的“个性化解读”均应大力提倡,它是有一定规范和原则的,要坚持正确导向,避免走向极端。那么,怎样善于点引,让学生多元解读呢?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育的本质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相互融合,也就是“语言”和“言语”的综合,所以表达能力很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呢?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应该坚持走个性化之路,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从而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自由发展的环境中成长为个性特色鲜明的人才。那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以孩子的个性差异为依据,促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独特领域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了以下途径:  相似文献   

5.
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指出.语文课教学“言意兼得才有语文味.才能留住语文的根”.“言”是指语言形式、表达方法;“意”指的是言语传达的思想、情感、文化。那么,语文课如何做到“言意”兼得呢?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从语言形式入手.在“比”中品味语言形式的过程.也是学生加深理解、提升情感的得“意”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陈会初 《今日教育》2007,(4S):44-45
近日.笔者到一农村小学听课.上课伊始.教师的一句“来,孩子们.让我们一起玩”让我感慨颇多——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其成功与否.一切教学影响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才能转化为其内在的精神财富。如果我们能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好孩子的“玩商”.将“玩”与“学”结合起来,让他们于“玩”中求知.于“玩”中悟理.于“玩”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那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就具有实实在在的意义了吗?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必须要有个性,这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要求,也是最一般的要求。没有个性的语文课很难成为一堂好课,这是由语文教学的本质决定的。语文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是学生与语文的内在交流,哲学家称之为对话;语言学家称之为言  相似文献   

8.
在课堂教学中,“预设”固然重要,但是从本质上讲,教学“预设”应当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差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多向交流的动态建构过程,充满了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这就要求“预设”有弹性、有留白、富有动态,教学活动也就要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审视“课堂教学”.达到“预设目标”与“动态生成”的和谐统一。因此.作为充满灵性与人性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过程,而是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下,教师因势利导地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凝固的课堂变成鲜活生动的画面。那么,怎样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审视“课堂教学”呢?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发展个性”,是语文教学发展的方向。语文新大纲要求教师要“努力形成教学个性”。在高中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中,增加了“注意培养创新精神”的内容;在教学目的中,增加了“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康人格”等要求。可见,语文教学要注重个性化,要注重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是语文教改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本文试图探讨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意义及作用。  相似文献   

10.
如何才能画出“有特色”或是“有个性”的漫画呢?从某个方面来说,我想其实就是画出“你”自己喜欢的漫画吧。我觉得,每个人应该都是有可能画出“有个性”的漫画来的。  相似文献   

11.
明代文学流派公安派主张创作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袁宏道《小修涛序》)。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流露。强调文章要“真”,要有真知灼见、真情实感;要“个性”.要是属于自己独有的、别人无法取代的性格。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作文个性化”。因此。在作文中要表现自己独特的体验.感悟,要写出自己的心跳,展示出“我”的境界。语言也要个性化,要“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鲁迅语)。怎样才能在作文中亮出自己的个性,带给读者全新的体验和感受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2.
罗绒 《四川教育》2014,(2):66-66
尊重学生个性是否意味着可以不遵守规则?平时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常常会感觉左右为难、无所适从:批评训斥吧,那是压抑学生个性;不加制止吧,教学又可能会失控,学生的“狂”和“野”将会变本加厉……其实,我们主张发展学生个性,不是无原则地、过分地对学生个性进行“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必须在规则允许范围之内.尊重个性与遵守规则并不是矛盾的。  相似文献   

13.
“对话”是语文课堂的新境界,是阅读教学的最佳教学模式,体现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态度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实现有效的“对话”,充分彰显学生的生命灵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倡导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采用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实施教学,让学生能主动探究与合作,获取知识,形成技能。音乐个性化教学就是以多种形式和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音乐之间产生内在的独特情感交流与情感共鸣。那么如何实施这种富有共鸣性的个性化教学呢?笔者采取了如下四个策略。一、创设鼓励个性的教学氛围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里的“对话”不是人际交往中的言语交流,而是一种教学对话,是教师、文本、学生之间多元互动的有效“对话”。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有效的“对话”?如何让课堂因“对话”而精彩呢?下面我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个性化阅读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形式,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在独立阅读基础上的阅读,它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实现多元对话与解读,使学生的个性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精神火花。语文教学中,只有凸显阅读的个性,才能提高阅读主体的语文素养,才能使语文教学具有创意和魅力。  相似文献   

17.
张志公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不是单一的.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学习.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语文新课标也指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在阅读感悟中学会表达.逐步形成“言语能力”。那么,老师们将言语训练放在应有的位置了吗?言语训练是否切实有效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深入课堂.对相关细节进行切片分析.希望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展开,全国各地的作文都不约而同地提出“我手写我心”,要求学生表达真情实感,有些作文更是鼓励学生大胆袒露心迹,张扬个性。此举在于根治大话套话等充斥学生作文的顽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关注自我。可到底什么是真情实感,怎么想就怎么写就是好文章吗?是不是可以完全抛弃古人“文以载道”的遗训,只要“文”好就不用管内容是否健康积极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德国的小学从不要求学生穿校服上学,也根本没订过统一的校服,目的就是为了体现“个性化”发展,止孩子从小就养成“个性”、发挥“个性”。每次考完试,老师都不评分,而是在前面讲解,学生在下面对照正确答案给自己的试卷评分。如此评分方法,不怕学生“要鬼”吗?这个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在德国小学生的心中,“自己骗自己”是最可耻的行为,所...  相似文献   

20.
中央教科所课程教学研究部、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语文报社、中央教科所“中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总课题组决定联合举办“首届全国中小学‘个性杯’语文课堂教学大赛”。大赛以“倡导个性化学习,优化教学过程”为宗旨;以“展示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与教学智慧。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为主题;力争促进课改的进一步深入。现将这届大赛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