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域文化对于作家文化人格的塑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张恨水文化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在赣文化影响下,初步形成以儒家为主导的传统文化人格;二是皖江文化重铸其文化人格;三是北京文化拓展其文化人格;四是重庆陪都文化使其文化人格有所转型。  相似文献   

2.
文化决定人格的产生、延续及发展。人格是文化的体现和寄托,是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力量,是文化追求的目标。文化与人格的关系表明:教育应着力于文化的传递、发展和创造,着力于受教育者的人格培养,着力于提高全体国民的科学、文化、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3.
儿童时期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期,近年来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儿童人格的培育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持续和广泛的关注。文化会塑造和影响人,它与人格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研究基于玛格丽特·米德“三喻文化”的视域,揭示出儿童人格发展需要三喻文化的原因,即:前喻文化是引领儿童人格发展的精神基石,并喻文化是引领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手段,后喻文化是引领儿童人格发展的未来趋势,并从教师和家长的角度提出儿童人格培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个体人格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或本质,它的形成和发展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相联系,特定人格往往是特定文化的必然结果。文化对人格的塑造是通过前期生存教育、社会化教育、社会控制教育来进行的,并且通过对人格的评价及再塑造,塑造出完整的人格。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在文化面前绝不永远是消极被动的,它可以通过自身的活动改变环境,创造和发展社会文化。文化与人格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人格养成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是人格化的文化,中华儿女的独特人格是文化化的人格。中国古代悠久的传统文化遗产哺育和铸造出中华儿女的独特人格,中华儿女的独特人格特征又充实和丰富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遗产。人格化的文化,文化化的人格,以及两者的有机交融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传统和中华儿女独特的人格魅力。在新时期,我们应该发扬光大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人格养成教育中的优秀遗产,同时以更博大的胸怀广泛吸纳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文化精华和人格特征,以铸成新的中华民族魂,展示更新的人格风采。  相似文献   

6.
熊少青 《文教资料》2009,(24):76-77
在当前社会转型期背景下,文化与人格是交互作用的,一方面文化在个体人格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另一方面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在文化面前不是消极被动的,个体自身的活动能够改变环境,创造和发展社会文化.因此我们要加速社会转型,就既要正确对待文化与人格关系,善于利用积极社会文化导向,不断健全、优化自身人格,又要加强对文化与人格关系研究,增强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7.
文化与人格关系研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秀莲 《教育研究》2006,27(12):79-83,96
以文化学的视角审视,人格是个体在特定文化状态下的生存样态,其实质是一种文化人格,即个体在接受特定文化熏陶时,通过对特定文化的内化及个体社会化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方式。文化与人格的研究产生于20世纪初叶,90年代后,文化与人格研究领域呈现出多层面、跨学科的研究态势,跨文化层面、文化间层面和文化内层面上的人格研究同时进行,并均有突破性进展。文化与人性的关系、人格结构的普遍性、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的机制、跨文化的普遍性人格特质、文化间的差异与典型人格的关系等问题成为这一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相似文献   

8.
人格是文化的产物。文化影响了个体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文章介绍了文化对人格模型及自我的具体影响,集体主义文化与个体主义文化有不同的人格模型和自我增强方式,在两种文化下特质理论的意义并不相同。当代心理学主要以西方文化为理论基础,如果我们的目标是理解全人类的行为,就必须首先建立属于各文化的本土心理学。  相似文献   

9.
人格是一种历史范畴,个体人格的完善必须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相一致。现代编辑的理想人格是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的德行人格、文化人格、审美人格的和谐统一与完美结合,“和谐人格”是现代编辑理想人格的本质特征。现代编辑理想人格的塑造必须通过编辑自身人格的提升与社会文化环境的正面影响这种双重路径共同达成。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人格研究受到本质论的影响,人格与文化分别处于独白之中。"独白的"人格作为文化中的客体是抽象的和静态的。静态的人格不能全面阐释文化与人的关系。在建构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对话的"自我开始替代"人格",自我作为文化中的主体是动态的和开放的存在,与文化之间是一种对话的关系。人格与自我的分野体现了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趋势:愈加重视研究的交往性与真实性。  相似文献   

11.
赵欣 《教育教学论坛》2013,(45):172-173
文化人格是个多层面、多种因素组成的整体。一个民族的文化人格的建构是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本文以中国知识分子所特有的执着为例,着重探讨这种基本人格得以确立的文化根源及个体人格建构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基于文化哲学的视角审视教师教育者的身份与角色,教师教育者是拥有公共知识分子与专业知识分子双重文化人格的群体。然而,在现实层面,快餐式的大众文化裂解着教师教育者的文化人格,信息社会的教育文化生态危机侵蚀着教师教育者的文化人格内核,功利倾向的教师教育文化降格着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的文化人格诉求。重塑教师教育者的文化人格,需要教师教育者有明确的文化自觉意识,坚守自身的文化个性并注重自身文化情怀的涵养。  相似文献   

13.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文化具有塑造人的巨大力量。人格作为人的基本内核。与文化有着一定的内在机制。本文从“人是文化的生物”、“文化对人的设计功能”、“人格的文化差异”三方面探讨了文化与人格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4.
编辑人格维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人格是编辑主体在从事编辑活动的具体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编辑的人格维度包括德行人格、文化人格和审美人格.编辑只有在德行人格、文化人格和审美人格三个方面和谐发展才能塑造成理想的编辑人格,达至人格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5.
人格是一个内涵复杂、外延不定的概念。这是由于人格的形成与类型跟社会环境、文化传统有着极其广泛而直接联系之故。西方人格心理学的发展演进,愈来愈清楚地揭示了人格特征和心理机制与社会文化的愈来愈多的联系。研究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人格特征及其成因,尤须探索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对人格的巨大影响作用。 一 人格多棱镜 对“人格”一词的诠释,自公元前一世纪被古罗马的演员采用以来,政治家、哲  相似文献   

16.
人格的塑造和发展要受生物遗传和社会环境双重因素的交互影响。生物遗传决定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社会文化环境决定人格发展的现实性。社会文化对人格塑造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控制和不断优化社会文化环境是促进青少年人格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梅贻琦是现代著名教育家,他的人格精神不仅令人高山仰止,也是他成为一个教育大家的重要基础。梅贻琦的人格精神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呈现,即由中国文化建立其基本框架,同时又吸收了西方文化精华。家庭教育与中国文化经典的启蒙教育种下了梅贻琦人格养成的根苗,成年后的体认、践履使其人格不断提升;寡言与清廉是梅贻琦人格精神的外在醒目特征;和谐、稳定、涵容是儒家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也是他全人格的呈现;民主、自由是梅贻琦吸收西方文化后的人格精神体现。  相似文献   

18.
高校学生道德人格现状的文化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新时期,大学生的道德人格表现为一种良莠并存的矛盾现状,既有良好的表现又存在种种道德人格缺陷。为此,以文化为视角,针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矛盾现状进行了研究与分析,认为经济文化、社会文化环境及校园文化是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现状的主要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9.
人格是文化的产物,文化影响了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文化心理学研究是将文化作为自变量来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文章综述了文化心理学在两个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不同文化背景下人格的共性和差异。当代心理学主要以西方文化为理论基础,如果我们的目标是理解全人类的行为,就必须首先建立属于各文化的本土心理学。  相似文献   

20.
编辑主体的人格维度及理想人格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编辑主体是编辑活动中能自觉地、创造性地运用编辑符号以及其他物质和精神手段对各类精神文化产品(编辑客体)进行选择、组构使之符合流通传播要求的个人或群体.编辑主体的人格是编辑主体在从事编辑活动的具体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编辑主体的人格维度主要包括德行人格、文化人格和审美人格3个方面.编辑主体的理想人格应是赋予时代内涵的德行人格、文化人格、审美人格的和谐统一与完美结合,"和谐人格"是编辑主体理想人格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