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一部典型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小说。小说以查尔斯,萨拉和蒂娜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深刻而丰富地揭示了存在,自由与他人的主题。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主人公萨拉、查尔斯与亲人、恋人及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向读者揭示了他们的相同点:他们与周边人际的关系已经有意无意间形成了一种为相互利用,相互践踏,相互抵触,互为他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西蒙·德·波伏娃是法国著名存在主义文学家,她的作品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存在主义哲学理论。本文以《人都是要死的》这部作品为例,探讨主人公雷蒙·福斯卡的经历与克尔凯郭尔的“孤独的个体”理论的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3.
陈染是新时期小说创作中对孤独给予真诚关注的少数女性作家之一。这主要源于她的生活经验,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对人生的看法和对生命的体验。陈染的个性化写作,突出表现在抛弃宏大叙事,转而关注女性主体构建上。她的作品传递着对人类孤独存在的独特体悟,蕴含着深刻的存在主义的哲思。  相似文献   

4.
王安忆小说创作的各个阶段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对生命孤独意识的书写:个体的孤独和集体无意识的孤独。童年独特的生活经历为其奠定了孤独的基调,上海孤岛的生存环境则为其提供了生长的土壤,知识分子“精神救赎”的忧患意识让她承担起探索走出孤独困境的责任。她希望以孤独为基石,悟解孤独,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孤独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存在主义是一种迷失于歧途的哲学,它是俄国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思想文化危机的产物。“荒诞世界”和“孤独个体”是其歧途和悲观心理的反映。  相似文献   

6.
培养人的教育过程是慢的"艺术",在历时态的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教育的孤独意味,在这种意义上说教育具有孤独性。然而,社会中存在的"精致利己主义"、"存在主义焦虑"和"技术座驾"渗透在教育领域中,消解着教育孤独。教育孤独的应然求索与呼唤,是对真教育的企盼,也是好教育的应然状态。  相似文献   

7.
自由是《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查尔斯与萨拉虽然生活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但他们对自由的理解以及他们寻求自由的方式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同享意志的自由,采取断然行动的自由以及他们追求的是超越爱情的自由。这些无一不在说明虽然道路不同,但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自由是他们生命的主题,充斥着生命的每时每刻。他们可以放弃一切,但不能放弃自由。  相似文献   

8.
贾科梅第的创作风格独特与充满不确定性的作品,常常被认为是存在主义的代言,认为他细长飘忽的人体形象表现了战后人类脆弱孤独、迷惘和疏离的存在状态.为了抵达自己所追寻的真实,他一路披荆斩棘,不仅解除了师法,解除了观念,解除了个体的差异甚至消解了时间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卡森·麦卡勒斯(1917-1967)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作家。作为一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作家,麦卡勒斯高度关注人类生存境况。她的首部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1940)就突出地表现了这一主题。本文从萨特存在主义出发旨在探讨《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人物米克面临生存困境时的自由选择。在南方淑女为规范形象的社会压力下,米克的男性性情与女性身体之间的冲突使她备受折磨。最终她选择模仿传统妇女形象。通过描写米克的挣扎、痛苦,麦卡勒斯成功地激起大众对处于父权制文化下女性生存困境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关于生,存在主义的观点是人的存在就是意志的存在。关于死,萨特认为那些因为不能改变的看法和行为而烦恼不安的人就是活死人。从存在主义的观点出发,探讨了《法国中尉的女人》中主人公萨拉与查尔斯生的存在表现为超越传统,绝对执行了自己的意志。他们死的存在表现为肉体存在,但形象扭曲,精神瘫痪,虽生犹死。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的小说有一种孤独意识。这种孤独表现在人物灵魂的无所依托,他们寻求不到和谐与爱。弗洛姆认为,人只有通过爱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孤独状态。形成她的这种文学个性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童年的独特经历,未曾得到充分的父母的爱,二是特定时期上海的独特文化。  相似文献   

12.
山水诗是刘长卿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类型,与盛唐山水诗不同,他的山水诗歌描绘出一个失去家园的孤独者,体现了对于个人内心世界的探索。这种独特的情感内涵渗透在刘长卿山水诗歌的各个方面。虽然他的山水诗有严重的意象程式化,但却真实地反映出一个混乱时代对个体知识分子的影响,具有大历前期诗歌独特的风味,对于中唐及其以后的诗歌有很大影响,在中国诗歌特别是山水诗歌史上也具有十分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在作品中始终关注人的存在问题,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他在作品中塑造了典型又丰满的孤独人物形象,细致且深刻地呈现了“人”在荒谬世界的孤独存在;从存在主义角度分析石黑一雄作品中的孤独母题嬗变,可以看出他在文学道路中从族裔性书写到国际化创作地逐步转变,体现了他对生命价值的人文思考,对指导现代人类在社会发展的洪流中该如何应对困境、如何实现“人的存在”有着积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袁群  卢怡 《考试周刊》2009,(25):25-26
卡森·麦卡勒斯由于其特殊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个性,一生都处在生死边缘和孤独纠缠之中。一方面,孤独的意念挥之不去,另一方面,她又与这种意念不懈地抗争。其成名作《心是孤独的猎手》通过透视心灵来反映社会是作品最大的亮色。对精神隔绝心理和孤独心理的思考成为该作品的重要主题。同时作者也力图通过创作探寻到其存在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孤独与逃离:陈染笔下的女性形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染是当代文学中一位重要而独特的女作家,她以边缘人的低调自觉远离中心,执着地探索作为弱势人群的生存地位.通读陈染文本,可以发现“孤独”是贯穿其作品的核心因素之一.孤独,作为一种生存状态,是她寻找精神家园的艰难旅程的尘埃落定的诗性表达,也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陈染对人生哲学意义的思考和顿悟.陈染的“孤独”意识对我们审视存在、质询自我,具有形而上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16.
存在主义作为20世纪西方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其产生对当时社会的文学、艺术、音乐等诸多领域产生广泛影响.存在主义提出的“世界是荒诞的”、“存在先于本质”等哲学命题影响深远.余华的《兄弟》中有着强烈的存在主义因素,他是在用存在主义的笔调抒写着时代的悲歌.余华向我们展示了作品中两个主人公的命运与两个时代的众生万象,兄与弟两人承受着时代变迁的悲欢离合,诠释了孤独的感伤与命运的篇章.  相似文献   

17.
从孤独的个体、个体与他者以及存在与自由等存在主义的观点出发,探讨克里斯蒂娜·斯台德的小说《爱孩子的男人》中两位女性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分析她们各自所处的生存困境及最后作出的不同选择。对她们的比较分析得到启示:当身处困境之时,人们应该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不断反思自我,直面挫折,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由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孤独对于卡夫卡来讲是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这种孤独性格的形成与其自身忧郁敏感的气质以及时代环境的影响都不无关系。作家笔下的主人公们也都不约而同地沾染上孤独性特点,其中既有永远在路上的迷茫者,又有受尽欺凌的弱小者,但无论是哪种具体类型的孤独者,他们都是鲜明地表现了作家对时代的观察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在陈染作品中,孤独体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它根源于与生俱来的“父亲情结“;文本中多表现为对原始欲望的关注;而在深层的哲理思辨上,则充满了存在主义的影子.对孤独体验的思索和阐发,是陈染探求女性乃至整个人类存在状态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德国现代作家聚斯金德的作品中都有孤独的孤立于主流世界之外的小人物,通过他们揭示出后工业社会个体的"异化"现象。本文着眼于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冲突,结合弗洛姆等人的存在主义理论,来分析这种困境的产生来源与出路,并讨论了摆脱异化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