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息技术和中学生物教学有效的整合,对于促进教学的内容变革,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激发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兴趣,以及增强学生生物学习的热情,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教学整合的含义、信息技术和中学生物教学有效整合的模式以及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正不断改变着人们学习、思维的方式.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不能墨守成规,应积极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将信息技术引入到生物教学中来,实现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有机整合,提供图、文、声、像等多元化的教育情境,以及协作学习、创新精神和协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适应现代化人才培养的要求.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其中,生物科学知识是学习的载体,信息技术作为  相似文献   

3.
论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热点话题,也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而且在教学中也越来越体现出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应用于生物教学更是如虎添翼.  相似文献   

4.
任春红 《考试周刊》2011,(66):186-187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新视点。在生物学科的教学中,新教材教学难度增加了.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生物教学课本中涉及的图、文、形、像很多,这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看、去听、去想。信息技术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吸引学生注意。降低理解难度。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可以创新教学模式、增大课堂容量、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能力。,本文就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本质、方法和意义等做了一定的阐述。  相似文献   

5.
张超伟 《孩子天地》2016,(7):225-226
高中生物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使得生物教学更具直观性,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也会大大提高。本文就生物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进行如下几点探讨。  相似文献   

6.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为了在新课程改革中继续推进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笔者通过几年的实践,就现代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反思,以实现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的优化整合。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已成为世界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生物教学重视直观和操作,但由于受时间、空间、课堂教学条件的限制,有些内容学生不可能去实地现察,本文就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将信息技术运用在生物教学中,使知识呈现更加生动、形象、逼真.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课程的整合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将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进行整合与创新,既会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又有利于教师讲清所传授的知识,变传统意义上的“学习”生物为“研究”生物。结合生物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对生物教学进行整合与创新。一、信息技术与设趣激情的整合信息技术将千姿百态的生物世界在生物课堂中由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遥远变咫尺,大大增加了表现力,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极高的价值。因此,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生物课件时,可根据教学要求设置形式多样的板书,如设定多样的字体、字号,对重点语句进行字体变形、变…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用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优势构建和谐课堂,一方面可以更好的达到生物教学的目标,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愉快地参与到学习中,从而使教学的整体设计与具体实施体现出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例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问题,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越来越被重视.如何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转变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改革传统教学中不适应时代潮流的部分,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从而使学生建构自身知识体系,是所有教育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就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问题从课堂教学实践的角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宋敏 《中小学电教》2008,(2):105-105
<正>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就是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创建新型的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双主"教学结构。在具体教学中,通过计算机运用图片、动画、声像等多种媒体,创建情景交融的教学情境,甚至把知识的学习融入到新颖别致的娱乐形式中,活跃课堂气氛,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实现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目标。我在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实践中有以下几点探索。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整合应用于高中生物的教学,有利于激 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拓展学生的知识学 习渠道。信息技术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要善于整合信息技术 手段的支持,优化教学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深受学校和教师的关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支撑,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共享的优势,创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所谓生物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就是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生物课堂教学中,使我们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为师生打开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生物世界,增强了教与学的主动性,优化了课堂教学,创设了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而且突出了教材的重难点,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改革。因此,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应积极将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使生物课堂教学因信息技术而精彩。  相似文献   

15.
高中生物教学中,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够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在“互联网+教育”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高中生物教师要科学整合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环节,优化生物实验,构建高效的生物教学课堂。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呢?“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与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作为在教学一线的生物教师,如何将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既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教学的工具和手段,作为学生获取知识与能力的认知工具,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在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推动学科教学的改革呢?我们在有关的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协调…  相似文献   

17.
开展初中信息技术网络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把信息技术教学与学校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学生心理教育问题、德育问题、科技创新问题,以及受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等进行整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形成网络化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实现教材多媒体化、资源网络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的创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策略,注重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相整合,就是在生物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变革教学行为的工具,提供课程资源,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以及支撑学习活动的基本要素,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和谐互动的课程整体。  相似文献   

19.
李丰英 《学周刊C版》2014,(2):156-156
所谓生物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就是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生物课堂教学中,使我们的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为师生打开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生物世界.增强了教与学的主动性.优化了课堂教学,创设了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而且突出了教材的重难点.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改革。因此.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应积极将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使生物课堂教学因信息技术而精彩。  相似文献   

20.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运用到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如何把信息技术应用于生物教学之中,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我通过近年来的工作实践,对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