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Google的味道     
我小时候最喜欢的一件事情,是闻新书的味道.每一本书的气息都是不一样的,你特别喜欢的书,就有特别美好的味道. 长大了仍然觉得,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独坐书斋,窗外茂竹修簧,窗内满室书香,清茶一杯,古诗数行,偶有所感,则提笔挥毫,顿觉空气中墨香浮动.可惜的是,我生错了时代.  相似文献   

2.
人们常用“心灵之窗”来形容人的眼睛,确实可以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从眼睛开始的。做书的人会把书籍看成是一个个的生命体,那么这个生命体的“心灵之窗”是什么呢?笔者想应该是“内容提要”(以下简称“提要”)吧!人们想要了解一本书,首先就是从提要开始的。  相似文献   

3.
我的书房朝南,窗外是两株扶桑。扶桑在天快亮透的时候绽放第一朵花,殷红,娇柔,每天如此。窗外是花架和雨篷。挂着一只木制的风铃,木制风铃上印着一方印:柔木书阁。“柔木书阁”是我书房的名字,取自《诗经》里“荏苒柔木”这句诗。书房不过十几平方米,东边墙是一壁木制的书柜,原色,清漆简单刷了一下。积累了不少书:西边是硕大的原木拼出的桌子,轻松的藤椅,书稿堆在书桌上:南面便是窗。  相似文献   

4.
徐斌 《新闻实践》2013,(11):I0003-I0003
世上只有两个季节:白天、黑夜;世上只有一个人:你。你在黑夜与白天之间穿行,这就是你与这个世界之间的全部故事。在黑暗中独行,总会走到一片光亮里;在光亮里前行,总会被吞没在黑暗里。  相似文献   

5.
    
每个人都有一扇心灵的窗户,一打开这扇窗,令你难忘的事情就会争先恐后地涌出来。“过去吧,奶奶要和你说话。”爸爸干涩的嗓音嗡嗡作响。我恍惚地走到床边,脑子一片空白,仿佛什么也记不清了。一刹那,我好像又恢复了记忆:小时候,我是在农村奶奶家长大的,那儿的冬天可真冷,西北风总是从奶奶抹了又抹的墙缝里挤进来。我一个人坐在冰冷的小板凳上,鼻子冻得酸溜溜的。每当这时候,我就会伸出冰冷红肿的小手喊:“手捏捏!手捏捏!”而这时候,奶奶跑过来,用那又大又暖的手轻轻地揉捏着我的手,然后把我搂在怀里我感觉自己就像在春天的田野里奔跑,阳光正…  相似文献   

6.
窗里窗外     
家在二楼东头.当时购房就是看中了亮堂堂的设计,每一间房都有窗,包括两个卫生间都是双开的大窗.最爱卧室与书房的飘窗,阔大而明亮.我常常在宽敞的窗台上品茶读书,赏窗外四时风景.特别是冬天,双层玻璃阻隔了寒风,灿烂的阳光却一无阻碍,暖暖地铺满全身.茶杯里的热茶在明亮中氤氲着芬芳,配合着文字静静的故事,生活的美好就这样在光阴中流转.  相似文献   

7.
孙璀 《陕西档案》2002,(3):41-43
我所乘坐的从西宁开往青岛的K174次列车飞速地行进在祖国大西北的黄土高坡上,穿越在青、甘、陕的沟沟峁峁里,我坐在列车沿窗,正欣赏着窗外的绮旎风光,吮吸着窗外的新鲜空气,心情平静而舒坦。  相似文献   

8.
一个主持人不管你主持的是什么类型的节目,你得首先是一个健康、自信的人.人品端正,举止有礼,不萎靡、不矫情、不自傲,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健康的身体里装着一个健康的头脑和一颗纯净开放的心灵--这不但是对主持人的要求,也是对所有有教养的现代国民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另类这个词越来越流行起来。如:另类文化、另类时尚、另类情感、另类空间、另类时装、另类新娘……,总之名目多种多样。但究竟什么是另类,目前尚无一定的定义。有的人说:“如果你不打算被别人归类,不妨说‘我很另类’。这样人家或许会真的给你让开条路,说‘请走’。”而另有人则如此描述另类:“在我生活的这座城市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身着不羁的衣饰,口里嚼着口香糖,眼神茫然地扫视着前方,而且整日无所事事。在人们的眼里简直就是一群蝗虫,一群无可救药的蝗虫……”而同时得出的结论是:“在这个星球上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为了吃…  相似文献   

10.
于丹 《新疆新闻出版》2012,(1):79-80,86
阅读是读一种心灵的感悟为什么我们要阅读经典?其实阅读是读一种心灵的感悟。中国人本来是非常讲究心灵生活的,中国字的心字旁、竖心旁和心字底,是很有意思的。我们经常说的思想,现代人认为是头脑的事,但是"有所思在心田",所谓的想就是心相而生,你想什么,你心里就有什么,所以心相为想。我们说感恩,什么叫恩情,  相似文献   

11.
窗帘     
人不怕挤。不论怎样挤轧,大家也挤不到一处。像壳里的仁,各自各;像太阳光里飞舞的轻尘,各自各。凭你多热闹的地方,窗对着窗,各自人家,彼此不相干。只要挂  相似文献   

12.
心事     
这是个月明星稀的夜. 顿嵩元教授坐在临窗的书桌前,目光投在窗外的夜色里.几管翠竹披着月色在风中摇曳,发出沙沙沙的声响,月季花的馨香扑鼻而来.顿教授双手交叉着放在书桌上,他的手下是铺开的稿纸和一支吸满了墨水的钢笔.他一动不动地坐着,思绪却像大海一样翻卷起一朵朵的浪花.  相似文献   

13.
刘良初 《出版参考》2005,(6X):19-19
在经营领域,熟悉这个故事的人一定很多。它说的是,曾经有两个外国人想到中国来投资,其中一个看到中国的投资环境不是很好,准备打退堂鼓。另一个则完全相反,他说:“自从我一踏上中国的土地,我就兴奋不已。你想,中国有十多亿人口,如果你能从他们每人的口袋里掏出一块钱的话,你想那是一个什么概念?”这个故事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营销中的“规模战略”。  相似文献   

14.
读书随想     
书籍在人类进步和文明传承中功不可没。书籍之于个人则是知识的源泉、能力的基础、心灵的鸡汤、精神的食粮、指路的明灯,人生的向导。当然,并非所有的书籍都能担此重任,堪负殊荣。孙中山先生在日本时,有位日本朋友问他:我想问一问,你平常最喜欢的是什么?孙中山说,我最喜欢两样:第一是书,第二是女人。  相似文献   

15.
展览演出     
一首老歌打开一扇记忆之窗:这些曾风靡一时的校园民谣让那段青葱岁月又重映眼前,仿佛回到学生时代,抱着吉他围坐在寝室里弹唱。 这是中山音乐堂的第二场校园民谣音乐会。第一场以80年代流行的歌曲为主,如《外婆的澎湖湾》。这场则以90年代的歌曲为主,曲目有《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相似文献   

16.
每个人都渴望年轻的时候拥有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年老的时候有白头偕老的人在身旁。爱情和婚姻不同:两个人相爱,你爱我,我爱你,就OK;而婚姻则不然,明明相爱的夫妻,有时候谁都没错,而婚姻本身却错了。从爱情到婚姻,我们如何才能在漫长岁月里保持爱的恒久温度呢?这可真是个难题!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读者,视觉不再是边缘化的东西,虽然文字阅读依然占主体,但视觉亦已成为主流。对于一张报纸而言,版式如房屋之梁,照片如房屋之窗,文字则如房间之物。梁、窗、物的完美结合,才能透过读者的双眼,撼动读者的心灵。  相似文献   

18.
文人的冬韵     
冬天携着寒风冷雨翩然而至,到处一片山寒水瘦、天地苍茫的景象。此时。淅沥的冬雨就在窗外飘洒,我坐在温暖的室内,一边临窗听雨,一边捧书闲读,透过散发着淡淡油墨香味的纸页,去品味文字里别样的冬天之韵。茅盾的冬天是生动有趣的。在他的散文《冬天》中,他回忆了自己在十一二岁的时候在野外“放野火”的快乐往事。他说:“我们都脱了长衣,划一根火柴,  相似文献   

19.
太阳收去最后的光芒,暮色就要.降临了。下午的后半个时候一直坐在我办公室闲聊的一位同事,忽然抬腕看了下手表,站起来说:走吧。我们真该下班了。楼道里已很空寂,我望了一眼窗外说:就是,我们走。便也跟着站起来收拾东西。同事打了个哈欠,又半是玩笑半认真地说:两个在情人节里既没有接到赴宴的邀约电话也没有谁肯给送花的人,真是悲哀极了啊。  相似文献   

20.
曾经有许多人这样设想过:假如有一天,你将独自一人驾驶着一艘小舟绕地球旅行,或者你将独自一人前往一座孤岛,在那里生活一年甚至更久的时间,而你只能(或者说只允许你)选择一样东西带在身边,供自己娱乐,那么,你将选择什么呢?是一块大蛋糕,一盒扑克牌,一只小松鼠,一幅美丽的图画,还是一本书,;一个八音盒,一把口琴,或一只装满了纸的画箱?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作出自己的选择。然而大多数人表示,更愿意选择一本书。是的,什么也不能像书那样帮助我们,用生命、用心灵主感知和认识未知的事物。英国著名女作家尤安·艾肯在197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