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礼仪更是有口皆碑。从《论语》中的"不学礼,无以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圣贤视"礼"为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文化涵养的重要条件。正所谓:学问洞天下,礼仪应为先。对教师而言,礼仪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开展生命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论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其中蕴含的惜"生"、志"学"、遵"道"、行"礼"、养"仁"等对生命本真的认识,为中小学生命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本文提出三条在中小学教育中渗透《论语》生命观的实施路径,即围绕《论语》校本课程开设生命专题、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论语》生命观文化和师生共读体悟《论语》的生命魅力。  相似文献   

3.
《论语》是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但不是研究孔子的唯一文献依据。孔子本人首先是一个礼学家,然后才是一个道德教育家,他的道德教育是为重建礼制秩序服务的。孔子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是重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伦理秩序,为此他开门授徒,对弟子讲述礼仪,阐述礼义,最终形成了以重建礼制秩序为核心内容、以礼乐刑政为施政纲领、以心性道德修养为立国基础、以畏天命远鬼神敬亡亲为宗教态度、以“中”“和”为思想方法、以优先发展教育为治国要务、以文献古籍为制礼依据的一套完整的礼学治国思想体系。现存的孔子研究文献主要有《论语》《礼记》《大戴礼记》《孝经》《仪礼》以及上博简中的七十子作品等等,这些都可以视为礼学文献,其中《仪礼》和大小戴《礼记》中那些记载礼仪的篇章居于主干地位,而《论语》《孝经》、大小戴《礼记》中讲述礼义的文献以及近年出土的孔子师徒文献都是礼学传记。从这个角度来看,《论语》只是孔子礼学的重要传记。《论语》所记载的主要是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仅凭一部《论语》来研究孔子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4.
礼仪是人类为了维系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而需要共同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它既表现为礼貌、礼节,又表现为道德修养。传统礼仪中有家礼,而家礼中又以父子之礼和兄弟之礼为重,《论语》即凸显出孝与悌这种家庭之礼的重要与可贵。现代人懂得孝悌不仅是承继中华礼仪文明,更是使"礼之用,和为贵"的中华人文精髓生生不息。  相似文献   

5.
拱手礼是中国传统礼仪中典型的日常礼仪。从拱手礼与揖礼、叉手礼、鞠躬等礼俗辨析入手,论述拱手礼的基本形式,分析其"敬天"、"尊人"的文化内涵,进而探讨了拱手礼在构建现代礼仪体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拱手礼是中国传统礼仪中典型的日常礼仪。从拱手礼与揖礼、叉手礼、鞠躬等礼俗辨析入手,论述拱手礼的基本形式,分析其"敬天"、"尊人"的文化内涵,进而探讨了拱手礼在构建现代礼仪体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礼作为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在《论语》中有着诸多的论述,对中国礼的产生、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礼文化特点的完整的礼学思想,长期影响着上至国家下至普通老百姓的思想和行为。通过“礼是人真情的体现”、“礼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贬己尊人,谦逊为美”、“慎言为礼,含而不露”、“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六个方面浅论《论语》对中国礼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组成核心为儒释道三教合流。儒家文化以仁义礼而闻名,道教则更重个人修道养生,而儒家文化中的养生思想往往为人所忽视。本文从《论语·乡党》中关于饮食起居的礼仪出发,分析其中所蕴含的饮食养生之道,进而说明饮食与养生的密切关系,突出饮食养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礼仪是以传统文化深厚的内涵为依托的文化载体,其传播方式应具有弘扬和继承优秀传统美德的指向。在高校礼仪课程中进行传统文化探索,探讨礼的本质与内涵,寻求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现代礼仪的契合,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礼仪课程育人功能的进一步深化。高校礼仪课程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应以明德修身为基石,将礼仪课程深化为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的过程。将传统文化与高校礼仪课程相结合的主要策略包括以传统美德为主题导引课程,有效促进高校学生内在修养的提升。古为今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将传统文化的德育要素转化为适应现代大学教育的礼仪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美学思想受其仁学思想的影响,强调仁爱、崇高的人格理想,追求中和精神等等,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精神的基础,并对礼的内涵影响深远。礼的承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孔子的美学思想为出发点,探讨礼仪美的文化意蕴,从美学视野来看待礼仪文化,对当代美育和礼仪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摘要:《论语》是儒家文化的奠基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随着《论语》译本在国外的传播,作为儒家核心观念之一,文化负载模因“礼”也实现了异域文化的传播。模因理论是基于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而提出的文化进化理论。该文以理雅各《论语》译本为例,从模因视角剖析文化负载模因“礼”如何以翻译为载体成功变异实现异域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史记》中的礼仪思想在部分本纪、世家、列传中都有体现,在八书中的《礼书》《乐书》中更多一些。其中《礼书》对礼学思想做了系统阐述。文章重点分析了《礼书》中司马迁关于礼仪的产生、礼仪的内容、礼仪的特点和礼仪的功能,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建立礼仪文化自信、提升民族礼仪形象、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典的弘扬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五千多年来,华夏文化孕育了中华文明,而作为儒家传统文化经典的《论语》中的"人本精神"是探究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从"礼"与"仁"来考察《论语》中人文思想的萌芽,进而分析其中蕴含的对人自身价值肯定的"人本精神",最后对《论语》给当代现实社会所带来的具有众多启示意义加以归纳和总结,从而反映出传统经典对新时代文化自信与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与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4.
礼学研究是近期学术界的一大热点,坊间涌现了大量以礼为题的专著,如谢谦《中国古代宗教与礼乐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钱玄《三礼通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杨华《先秦礼乐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邹昌林《中国礼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勾承益《先秦礼学》(巴蜀书社2002年版),陈戍国《中国礼制史》(先秦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刘丰《先秦礼学思想与社会的整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相似文献   

15.
《论语》中的科学精神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系统的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选取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代表之作《论语》一书,在首先确认科学精神的主要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法和比较法对《论语》全书进行了比较研究,确证《论语》中丰富蕴含和直接论述的科学精神,覆盖了现代科学精神的精髓和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礼”原是宗教祭祀仪式上的一种仪态,《说文解 字》说:“礼,履也,所以事福致福也。”中国是礼仪之邦,“礼”是 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学校承担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 任,是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开展礼仪教学,通过有效举措促 进小学生知礼识礼,是开展小学特色教学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谈礼仪教育     
礼仪,属于人类文明之一,同人类创造的所有文明一样,有其传承性。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一向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礼”在汉语中的本义是“敬神”引申为表示敬意或为此而举行的仪式。《札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周礼》,则几乎成了历朝历代的立国之本。“以礼治国”长期被封建统治者视为最高的政治思想,《论语·宪同》云:“上好礼,则民易使也。”“礼仪廉耻”历来是贤人君子追求的美德,国家大事的行止,规章制度的  相似文献   

18.
中华孝文化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包蕴着丰富的内涵。《论语》中的孝经前人阐释主要包含敬亲、养亲、爱亲、谏亲等丰富含义。为亲人死后举办的丧葬之礼在现代具备寄托哀思、思想传承及精神慰藉等多重意义,追及丧葬之礼的最根本含义,《论语》中有关丧葬之礼的论述有所阐明。丧葬仪式是孝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孔子极力推崇的礼的重要表现形式,丧葬之礼是对逝者的恭敬。丧葬之礼和对祖先以至神灵的祭祀制度有相通之处,它们皆为孝的实现形式,可以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一)孔子论“仁”.孔子是第一个以仁为核心来建立人生哲学体系的人.《论语·颜渊》中孔子“克己复礼为仁”一段话,曾引起郭沫若的高度重视,认为孔子之礼,“绝不是形式的既成道德”,“是在吾人本性内存的道德律”.(《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孔子倡言之“礼”,不在礼仪形式和尊卑贵贱上,而视它为人的内在道德本性;“克己复礼”就是用这种道德本性去节制人的官能欲望.首先具有个人的道德修养,然后使其行为在社会中发生作用.在“礼”与“仁”的关系中,礼是达至仁的道德台阶;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个人进于仁是天下归仁的必由之路.“礼”之社会化,是“天下”的道德环境;“仁”之具体化,  相似文献   

20.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论语》是儒家文化的载体。《论语》中包含了三百五十多个成语,这些成语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积极的教育意义,广为传诵,流传至今。对这些成语进行大致归类,并从"礼"、"仁"、"中庸"和教育等方面,探讨其文化内涵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