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阳明是明中叶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在被谪贬为贵州龙场驿丞期间。他始始以“内圣外王”为人生理想,不仅首开贵州文明开化之风,积极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巩固,而且创立了“阳明心学”,使儒学发展到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个高峰。王阳明之功造福当时、泽被后世;王阳明之学跨出国界、飘洋过海、享誉国外。他以其个人的不幸换来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幸,是一位很值得后世深入探讨的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居黔作品中贵州文学景观旅游链的构建主要以王阳明为文化内核,以文学景观为切入点。依据内容分析、访谈、问卷等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证明这一旅游链的构建有充分可行性和光明前景,提出虚拟文学景观实体化、构建集体记忆和以“文”达“妙”等发展策略,并剖析构建王阳明文学景观旅游链的文化价值、现实价值与学术价值。该调查为一体化传播王阳明文化和推动贵州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是对贵州现有文旅项目的补充,也是黔学发展的重要推力。  相似文献   

3.
贵州是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地,故贵州独得风气之先,首传阳明心学。王阳明的黔籍弟子形成了阳明后学中较早的一个学派——“黔中王门”。他们数代相传,延绵百年,覆盖全省,成就斐然,蔚为大观,在贵州掀起了几次大规模的书院讲学运动高潮,成为贵州古代学术史和教育史上的前所未有的盛举。王阳明和黔中王门的书院讲学运动,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是明中叶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在被谪贬到贵州期间,王阳明胸怀做“圣贤”的大志,投身于贵州的社会实践,造福于贵州夷人;贵州夷人对王阳明“投桃报李”,抚慰他这颗受伤的心。从而演绎出了王阳明与贵州之间不朽的情结。  相似文献   

5.
本文把李贽与王阳明置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新变的历史中进行了考察 ,对二人的思想特质和区别 ,他们在传统文化思想新变中的作用 ,进行了论述。作者认为 ,李贽比王阳明更具近代人文主义启蒙思想的民主色彩。如若说王阳明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新变的启蒙思想的先导 ,李贽就是这一启蒙思想的代表与旗帜。正是在李贽思想影响下 ,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人文主义启蒙思想潮流 ,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新变。  相似文献   

6.
文明书院落成后,毛科延请被谪贬龙场驿的王阳明至书院讲学。这是王阳明在贵阳讲学的开端。席书任职贵州后,继续礼聘王阳明至书院讲学。在延请王阳明来贵讲学过程中,席书与王阳明通过书信互动,而相识相知。在聆听王阳明讲学后,席书的道德学问有了巨大转变,不仅在学术上深受阳明心学影响,而且政治上积极向朝廷举荐阳明担任要职。在此期间,席书与王阳明结成了知己和道友,成为阳明心学发展史上重要一员。  相似文献   

7.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和教育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且影响深远,对后世道德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精神内涵,实现传统文化的时代转化和创新发展,提高课堂实效。  相似文献   

8.
王阳明中年被贬谪贵州,由此开始对少数民族与土司治理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逐步形成了“夷夏平等”的民族观。王阳明将此民族观运用于当时贵州重大事件的处理上,积累了较为成熟的“贵州经验”,对贵州产生了良好影响。王阳明“夷夏平等”民族观和“贵州经验”至今仍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为兵 《唐山学院学报》2021,33(5):89-94,108
张翀因弹劾严嵩不法而被谪戍贵州,与王阳明不同,张翀没有在谪戍途中遇到凶险,不但携全家远赴戍所,而且一路游山玩水,绕道家乡到达都匀。如王阳明龙场悟道一样,张翀亦独坐都匀龙山石室而悟道,撰写了《浑然子》,学问大进,龙山静悟,为明代心学再添一笔;张翀与当地官员和士人广泛交游,开门授课,为都匀文教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张翀也克服了对贵州的偏见和种种不适,开始喜欢贵州的山水和风俗,感恩当地百姓对自己的照顾,由此改变了对贵州的认识,在给贵州山水打上文化印记的同时也完成了贵州文化与自己的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10.
儒家文化起源于中国,而早期的篮球文化起源于美国,篮球运动在中国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可以看出是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因此本文将从儒家文化的思想渊源出发,重新认识中国篮球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