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育就是质量,得到了大家的共识。品德课堂是实施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贯穿于小学整个学段,每周安排了两课时。上好每周两节的品德课,意义重大。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笔者认为要提升当前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特别注意教材文本与学生实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
天真烂漫、活泼可爱是小学生的天性,正因如此,他们的生活才如此多姿多彩。小学课程应与小学生天性接轨,《品德与社会》课程也不例外。但纵观我国目前教育,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学生并未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本文就如何开展小学《品德与社会》多彩课堂做了如下阐述。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好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苏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在编排上充分体现了课程目标和课程性质,并注意与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以及中学《思想品德》等教材的上下联系,避免了重复和脱节。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不难看出,"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它所针对的是以往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将品德与社会引进课堂,让课堂面向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一、寓教育于活动中,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作为研究基础,集中针对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展开系统分析,并据此给出相关教学模式启示。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如果没有足够的课前尝试性学习,品德课就成了"无水之源",课堂教学将枯燥乏味、举步维艰。以"生本课堂"为基点,从"前置性学习的内容""前置性学习的方法""前置性学习的呈现方式"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求探索一条小学品德学科前置性学习的有效路径,实现提升前置性学习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叶惠明 《文教资料》2014,(19):153-154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设计重点,是发掘德育在生活、实践中的着力点。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分理利用教学内容;挖掘教材,合理处理教学资源,从而造就精彩的德育课堂。  相似文献   

8.
我与博客     
《湖南教育》2009,(2):52-54
唐泽霞,小学高级教师,湖南师范大学2003届教育硕士,长沙市开福区花城小学英语教师。曾参与教育部《国耻国难读本》、省《品德与生活》教材、省编地方教材《生命与健康常识》《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设计等编写。  相似文献   

9.
基于年龄、家教、思维等差异,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既有赖于教师吃透教材、把握重点,又要针对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力求课堂引例的故事性、贴近性、系统性;惟其着眼童趣、巧融实例、今昔对比,方能使枯燥的概念化《品德与社会》课走心入脑、打牢印记。  相似文献   

10.
历史知识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也是教师在教学中普遍觉得棘手的教学点之一。笔者觉得《百家讲坛》中易中天教授所使用的讲述方式和选择历史的细节、角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教什么的困惑与怎么教的难题,所以在我们的小学品德课堂中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11.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在新课程标准下,对学生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增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就应当转变教学思路,优化教学模式,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切入点,进一步推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生活化教学,这不仅需要实现教学内容及课堂活动的生活化,更要确保学生能够将学科内容转化为生活化知识,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质量。本文就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了细化阐述。  相似文献   

12.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应该特别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的学习习惯,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同时,通过沟通和合作产生相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进程,从而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与生机。本文主要分析和探索了提高小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笔者在研读日本文部省《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中的道德部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东京版《充实的心灵》(简称东京版)和江苏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简称苏教版)两套教材,试图对中日小学德育课程结构作以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它表明了课程的方向性和人文性。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中,如果过于强化思想道德品质的灌输,而忽视人文内涵的教育,就会导致品德与社会课程本身具有的灵性与生机的流失。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抽掉人文精神,一切教学活动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步人枯燥乏味的照本宣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的主阵地在课堂,洋溢人文之美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才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加强时事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要求,是每个学生个体生活、社会性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将时事与教材进行整合,制定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活动,让时事在品德课堂上发挥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6.
吴惠英 《考试周刊》2015,(3):119-120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必须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途径之一,也是帮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基本方法。作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使用案例阐述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社会》侧重对人文素养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旨在为学生日常行为提供正面的指引,具有极强的情感性和教育性。我结合《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特征和教学目标,整合文本对话与情感教学,探究打造高效《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小学品德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它以社会生活作为基础,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教师在进行品德教学时,要想方设法以学生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基础,考虑充分去开发、利用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小学生比较关注的话题,以解决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为目的,把生活引进课堂,让小学品德课堂变成富有生活化的多彩课堂。  相似文献   

19.
《学周刊C版》2017,(17):125-126
高效课堂构建是目前教学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模式是我们目前提高教学效能的重要突破。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介入,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之以情、导之以行”方式以及充分发挥学生课前社会小调查的主观能动性有效构建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11课《怎样和他联系》第一教时。 教材分析:本课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我是中国人”中的有关要求编写而成的。《怎样和他联系》是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品德与社会》教材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达到课程标准,从小培养小学生正确观察周围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