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语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的句子.各分句之间有不同的意义关系和构成方式。根据各分句间的意义关系将复句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大类。联合复句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关系平等的分句构成的复句,各分句之间的意义关系没有主要和从属之分.分句与分句之间主要有并列关系、连贯关系、递进关系、解说关系、选择关系等类型;偏正复句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有主次之分的分句构成的复句,各分句之间意义关系有偏有正,有主有从,分句与分句之间主要有因果关系、目的关系、条件关系,转折关系、假设关系、取舍关系等类型。虽然复句类型和联合关系纷繁.但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复句都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来表达,其中大部分复句是借助有些特殊的连词、副词和短语来关联分句和更准确地表达句子的意思,不同关系的分句间要用不同的词语来连接。下面就汉语选择关系复句、假设关系复句、转折关系复句、取舍关系复句中的常用关联词语及其维吾尔语表达形式加以简明总结。  相似文献   

2.
关联词语是构成复句的重要手段,是分析复句中各分句问关系的重要标志,不同的关联词语表示不同的关系,不同的关系形成不同的复句类型,所以在确定复句的结构类型、划分复句的结构层次、分析复句的结构关系时,关联词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多重复句中的分句或分句组间存在着两种结构关系交叉、重叠的现象,且常有显性与隐性之分;把句法、语义、修辞结合起来分析复句是必要的,三维方法对教学与科研都是适用的;分号在书面语中,在构造多重复句和体现其各部分间的结构关系、显示其不同的结构层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黄伯荣、廖序东在其主编的《现代汉语》修订本中将总分关系复句类改为解说关系复句,通过例句分析证明是欠妥的。同时,黄本(增订版)的解说关系复句例句与其定义不合。复句中的意义关系只能是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不能是分句与分句内部的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其所列例句当归顺承关系一类。王力、邢福义、房玉清先生语法著作中对解说关系的不同解释,反映了解说关系只能是较低层级上的复句意义关系概念,在黄本复句意义关系系统中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5.
关于句与句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句子组合的结果,可以是复句,也可以是句群。复句中的分句间和句群中的句子间,在结构关系上总的讲是一致的。分析句与句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弄清楚句和句是怎样组合‘的,既要考虑事理关系,又要考虑心理关系。关联词语是复句和句群的形式标志,能对形式相似而关系不同的复句或句群进行鉴别,又能使分句或句子间的隐性关系显性化。多重复句或多重句群,采用由大到小、逐层二分或多分的方法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组合的特点,理清结构层次。分清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6.
《孟子》中条件复句的结构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考察了《孟子》中条件复句的结构形式,首先着眼于条件复句的直接构成成分,即分句,对主谓结构,非主谓结构充当某分句的情形分别作了分析,归纳。接着,文章以对分句的结构形式的探讨为基础,归纳出分句与分句的组合形式。  相似文献   

7.
所谓多重复句,就是复句的某些分句又包含着分句,在结构上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层次的复句.换言之,也就是复句里的分句本身是复句.“重”,是指结构上的层次.而不是分句的数目.为了更确切地了解多重复句所表达的意思,我们则要对其进行分析,划分出它的层次,确定各分句间的意义关系.而对于多重复句的分析,既可以说是我们中学语法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可以说是一个难点.为了更有效地突破这一语法教学中的难点,使教师易于教,学生易于学,特在此介绍一下多重复句的几种分析方祛.  相似文献   

8.
王雨舟 《文教资料》2012,(32):113-115
复句表达的是复合命题,因此更符合现代社会交际的需要,然而也正是其复杂的结构和表意性给深入研究带来了种种困难。与单句相比,复句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结构中心,以关联词语作为形式标志,句中有语音停顿。而复句之所以成为复句,最根本在于几个分句之间产生了逻辑关系,因此对分句间关系的考察则是复句分析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复句、句群辩误陈开孟对于复句、句群层次关系的分析,可以根据分句与分句之间或句子与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去分析,也可以根据形式(关联词语和标点符号)去分折。不过,在分析时,二者要结合起来,并且要以意义关系为主,以形式为辅;否则,将会出现一些...  相似文献   

10.
转折复句语义分类的新尝试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常认为复句的转折关系就是“前后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这种说法是不够全面的,本从语义关系的角度对转折复句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转折复句分句之间除“相反或相对”关系外,还有差异性关系和限制性关系,差异性关系又包含对比关系和衬托关系。从而对转折复句的语义关系作了全新的概括。  相似文献   

11.
逆假句是由“否则”连接分句所构成的复句。复句的前后分句不在同一个语义层次上,前分句还隐含一个小句。因此复句的语义原型是由四个“分句”(构件)构成的二重复句。复句的次类依据前分句和隐含小句的关系而确定,有条件式逆假句、原因式逆假句和选择式逆假句。复句的逻辑原型是两个等值的假言判断的合取,逻辑值为必要条件。但选择式逆假句与另两类的情况要复杂些.语义原型和逻辑原型都存在一些差异。文章还小议了邢先生对复句及小类的命名。  相似文献   

12.
有些转折复句的偏句、正句可以进行互为逆向的倒置转换,这种句法变换的分化是由于复句关系构建的语义差异所致,转折复句的构建受制于分句间的两层语义关系:一是分句意义相互的语义反向性,二是分句所反映客观事物自身的相互关系。文章分层论述了上述几点及其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孟子》一书中共有428个假设复句。其分句(组)的结构形式有主谓结构、非主谓结构和复句等;其分句(组)的组合形式有主谓结构和主谓结构组合,非主谓结构和非主谓结构组合,主谓结构和非主谓结构组合,单句和复句组合,复句和复句组合等。  相似文献   

14.
在元曲中,因果类复句的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都对祈使句具有选择性。在语法形式上,因果类各小类复句对祈使句的选择制约规律不同。变换分析表明因果类复句对祈使句进行选择时,在深层语义结构上相同,原因分句[+陈述]语义特征和祈使句[+动作]的语义特征相互制约,使得祈使句在因果类复句中具有[+结果][+未然][+动作]等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在并列复句中,"也"字的意义也并不只是"类同"那么简单;在转折复句中,只有说话人认为前后分句间有条件关系时,"也"的意义才表"类同",但"也"的意义并不作用于前后分句,而是作用于说话人预设和复句意义内容之间,这是因为,条件关系是说话人建立心理可能性尺度的基础,前分句常常是后分句成立的可能性尺度最低点,从而在说话人预设和复句意义之间构成语义逆承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对于单复句的划分比较困难。其实可以用一种相对直观、可操作性强的区分方法:主谓句和有主谓句形式分句构成的复句可以通过确定句中谓语中心的个数来划界;非主谓句与由非主谓句形式分句构成的复句可以根据句中是否存在起陈述内容和支配作用的动词或形容词来判定;对于特殊的复句形式——紧缩复句与同样具有多个谓语的单句——兼语句和连谓句则可以依据句中几个谓语是否具有假设、条件等关系及关联词来判断。  相似文献   

17.
汉语复句层次关系自动识别是中文信息处理中很有意义而极具挑战性的一项课题。为解决由于关系词省略和关系词不能标示分句间层次组合顺序的局限,考察了1-2型和2—1型三分句复句关联模式的关系词隐现形式,发现12种关系词隐现形式的复句有望实现层次关系识别,这些隐现形式的关系词句法特征与分句组合顺序间存在4种制约规则。结合这些隐现形式的特征信息和分句层次组合制约规则,提出了一种基于规则的层次关系识别流程,以期为实现复句层次关系自动识别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并列复句是初二学生学习复句关系的入门课。一般认为,并列复句是复句关系中最容易的一种,其实不尽然。应该说,掌握简单的并列复句最容易,而要掌握复杂的并列复句却需费一定功夫。关于并列复句的概念,初中第四册语文教材第91页中已有阐述。我们需要把握的特点是:1.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2.各分句分别叙述相关的几件事情、几种情况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3.几个分句之间不分先后、主次,且互不包含。在组合形式上,并列复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关联词组合,另一种是直接组合。前如:“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后如:“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做笔记则能使知识精  相似文献   

19.
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意义有联系,在结构上互不作句子成分的单句形式(分句)构成的。由单句形式(分句)组合成复句,一是靠语序,二是靠关联词语。学习复句。要弄清复句的概念,认识一般复句的类型,了解各种复句常用的关联词语,这些不是很难的问题。而学会分析多重复句层次(初中要求到二重),会辩析单复句,会改正复句中的语法错误等问题,往往因为复句表达层次丰富而使结构复杂化,这些问题成了复句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成了必考内容之一。怎样巧妙地处理复句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呢?本文作者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本对汉藏条件复句进行了全面地比较,特别是对在分句间起主要作用的表示条件关系的汉藏关联词语作了比较;探讨了表示充足条件、唯一条件、无条件中的单一关联词语和合用关联词语以及倒装的条件复句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