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说:“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她指的就是刘和珍。课本对《莽原》注释为:“鲁迅编辑的一种周刊,所登载的文章大都是对于旧社会和旧文化的批判。”以前的课本差不多也是这样注的。备课中,我查阅了一点资料,发现刘和珍预定的不是《莽原》周刊,而是《莽原》半月刊。鲁迅主编的《莽原》周刊,是1925年4月24日创刊的,每逢星期五出刊,至同年11月27日停刊,共出过32期,随《京报》附送,并不单独发行,刘和珍似不可能预定全年。《莽原》半月刊也是鲁迅主编的,创刊于1926年1月10日,未名社出版,为32开本的杂志。后来鲁迅离开北京南下,编务又由韦素园接替,共出过48期,1927年12月停刊。(参阅林辰《鲁迅事迹考·  相似文献   

2.
《记念刘和珍君》一开始就交代写作的缘起和目的。促使鲁迅动笔的第一个因素是,“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其中“生活艰难”指谁而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字词的问题“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这里的“定”字,今天看来显然是“别字”。《记念刘和珍君》中的“记念”一词,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同“纪念”。显然,已不通用。对此,课本中不予注明不说,教师们还从“记念”一词挖掘出了“永远记住...  相似文献   

4.
一、时代背景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于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写的,最初发表在《语丝》周刊第74期(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二日),后收入《华盖集续编》。 一九二六年初,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之下,全国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学生爱国运动蓬勃发展,伟大的北伐战争即将开始,北洋军阀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当年三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  相似文献   

5.
《记念刘和珍君》中“纪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你认识到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是本文一个教学重点。我在讲授这个问题时,要求同学在熟悉课文的前提下,找出关于刘和珍的主要事迹。同学阅读思考后,分别表述为:“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莽原》全年”,“女师大风潮中反抗—广有羽翼的校长”,“女师大复校时,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为声援外交欣然前往执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第一册课本有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文章第一部分有“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着重号系笔者所加)一语。对加着重号部分的理解,目前我见到的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人教社《教学参考书》上的观点,上面说“在艰难的生活中”,“毅然预订了《莽原》全年”,言下之意,这“生活艰难”指的是刘和珍的经济生活困难。第二种说法是北京市立新学校特级教师连树声的观点。他认为,“生  相似文献   

7.
为悼念一九二六年“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革命青年,揭露中外反动派勾结起来虐杀中国人民的暴行,鲁迅先生继《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和《可惨与可笑》之后,于四月一日又写了《记念刘和珍君》。  相似文献   

8.
鲁迅写于一九二六年“三·一八”惨案之后的《记念刘和珍君》,是“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的杂文,有些用语比较特殊,如果不明白当时的情形,不用一点考证的工夫,就难以弄清楚。“出离愤怒”是什么意思?何以要用“偏安”“引退”?高中语文课本虽有注释,却颇多问题。以下分别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9.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其中,“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一句应怎样理解?换而言之,“生活艰难”是指...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有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文章第一部分有“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着重号系笔者所加,下同)一语。对加着重号部分的理解,目前我见到的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人教社《教学参考书》上的观点,上面说“在艰难的生活中”“毅然预订了《莽原》全年”,言下之意,这“生活艰难”指的是刘和珍的经济生活困难。第二种说法是北京市立新学校特级教师连树声的观点,他认为,“生活”,指当时的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毅然”,突出了刘和珍追求真理的坚强意志。(见吉林人民出版社《全国中学特级教师语文教案选》)  相似文献   

11.
鲁迅杂文目前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计有《纪念刘和珍君》等十篇。这些杂文是作者在不同时期,为了不同事由,针对不同人物而写的。同是杂文,但却具有不同的特色,因而在教法上自该有所同,也有所不同。《纪念刘和珍君》是学生觉得比较艰深的一篇。本文即拟探究一下,教《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杂文,需要突破一些什么样的困难,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杂文和小说不同。尽管杂文的语言是形象的,有时也刻画人物,甚至也概括了一种典型,但入手便分析人物,用处理小说的方式来处理杂文是不相宜的。要看  相似文献   

12.
【技法导航】写人最忌千人一面,贵在个性鲜明。我们在写作时如能注重凸显个性特征,便能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一、精叙事,丰满形象若想凸显人物鲜明的个性,使其形象丰满而富于立体感,我们就要精心选择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或精神、思想特质的典型事例,且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去写,做到以小见大,点面结合。比如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选用了刘和珍毅然订《莽原》全年、参加师  相似文献   

13.
<正>鲁迅先生撰写《记念刘和珍君》,旨在纪念刘和珍君以及跟刘和珍君一样被残忍杀害的青年学生们。文章语言中的逻辑矛盾暗含着鲁迅先生内心汹涌的情感矛盾。多处使用了转折句式,维持着文章字句间隐形的热度。叙述和议论的语言颇为冷静,但抒情的地方又热烈而深沉。一、语言中的逻辑矛盾暗含情感矛盾  相似文献   

14.
《莽原》周刊由鲁迅主编作为《京报》的附刊发行,其产生缘由,主要是近代报人邵飘萍的促进作用、渴望获取话语权的青年人围绕在鲁迅周围提供了人才条件和鲁迅对刊物现状的不满。莽原社随着《莽原》周刊的发行而形成,作为一个松散的同人组织,莽原社的解散也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作品《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是现行高中语文的重点课文。两篇课文中“记念”一词多次出现,时而作“纪念”之解,时而有“记念”之意,的确令人难解。 例如《记念刘和珍君》有“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有:“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也仍在记念我。像在马路上行走时候  相似文献   

16.
资料     
刘和珍于一九二六年“三·一八”惨案被害前二日,作了最后一篇英文作文《在大学的社交生活》。现录出几段,以助于对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的理解: “人常说,学生时期为最快乐之日,但是我不敢赞同。我相信世上永无快乐之日,而学生时期亦多纷扰。” “譬如,吾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自从我进校以来即永未见宁日。我不敢回忆我在校过去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病梅馆记     
《中国人民教师》2005,(2):62-64
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深刻呐喊:“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面对统治者扼杀人才,龚自珍痛心疾首——“既泣之三日”。  相似文献   

18.
<正>鲁迅先生不愧为文章高手,同样是写纪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硬是鹤立鸡群,与众不同。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他纪念文,情感单一,悲贯始终;而《记念刘和珍君》,则情感复杂,多味杂陈——有悲,有愤,有省,有恨。一、悲千古纪文(祭文)皆写悲,《记念刘和珍君》当然也写了悲,这是二者相同的地方。让我们先看看历史上的一些纪文(祭文)名篇吧。中国古代有三大祭文: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  相似文献   

19.
孔刘辉 《学语文》2014,(3):18-19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中有两句话言及杨荫榆:“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广有羽翼的校长”,该文自人选195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以来。一直是保留篇目。1958年“人教版”语文课本给杨荫榆的注释是:“1924年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依附军阀政府的势力,压迫学生。”  相似文献   

20.
《许昌师专学报》一九八三年第一期刊载了谢文学同志的大作《也谈对〈纪念刘和珍君〉中所引陶潜诗的理解》(以下简称谢文),主要是针对拙文《怎样理解〈纪念刘和珍君〉所引陶潜诗》(载《天津师院学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