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河西学院学报》2017,(6):60-66
"姊妹节"("Neux Geed Liangl")是贵州台江苗族传统的民间婚恋风俗,是苗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主要形式。从清代汉语典籍中的黔东南黑苗"跳月"习俗到当今台江苗族的"姊妹节",其内容与形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当下,由于地方政府的参与推动,台江苗族这一传承已久的民间习俗,已演变成为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地方节日,必然会引发这一活动的新的发展与变化。  相似文献   

2.
贵州镇宁蒙正苗族的"活人坟"与汉水流域的"自死窑",同属于老人自死习俗,本质都是原始灵魂信仰及"神灵转移"观念;活人坟传说是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老人自死习俗传说"的异文类型.活人坟遗迹与有关文献、口述实例,说明这一习俗在蒙正苗族存在并延续到上世纪,并对汉水流域老人自死习俗下限年代有启示;竹(王)崇拜体现于生活中的"供竹...  相似文献   

3.
“游方”是清水江一带苗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和进行择偶的主要社交活动之一,台江县南宫乡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保存着许多原生态民俗文化.文章以南宫乡苗族“游方”习俗为例,认为苗族“游方”文化习俗的传承环境、表现形式与经济生活变化,应从文化的多元性加以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4.
"苗年"是苗族每年一次的传统节令习俗,由于苗族各方言、次方言及土语区的居住环境、自然条件、气候变化以及生计方式的差异等原因,各地的"苗年"在时间、仪式等方面又有一定的差异.主要阐释的是:各地"苗年"在时间上之所以不同,这与苗族传统历法在各个苗族支系的使用有着及其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稻田养鱼"作为苗族农耕文化发展史中的一种特有生计方式,是苗族传统农业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根据多种证据的历史考证,苗族的这一农耕文化现象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存在。这里从文化遗产传承的物质基础、生物多样性的开发利用传统、"稻田养鱼"的生计范式与节日文化的关系以及语言中的文化构成等视角就贵州南部地区苗族稻田养鱼习俗与传统稻作文化的关系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讨,以期为中国农业文明发展史的研究提供相应的史料线索和文献支撑。  相似文献   

6.
<正>在湖南西部及贵州松桃县一带的苗族(又称东部苗族)地区巫风盛行,至今仍遗留有楚国时期的“尚巫”风气.经常举行“吃棒棒猪“等巫术祭祀活动.这一地区的巫分两种,一种是苗巫,一种是汉巫,二者是有诸多差别的.  相似文献   

7.
台江县是贵州东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集中了实物个少数民族,以苗族同胞为主,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区域内苗族文化气息浓郁,古老的节日文化——苗族姊妹节、独木龙舟、舞龙嘘花;别具一格的台江苗族婚姻圈和原始自然的日常习俗,赋予了这偏僻的东南深山神秘的原始气息。台江苗族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魅力无穷,保留了我国苗族几千年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以此为视角,介绍在当今文化不断同化和退化的趋势下尚存的一朵原始文化之花,希冀通过对台江苗族文化根源的初步了解,呼吁大家共同呵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乃至世界文化的瑰宝——苗族文化。  相似文献   

8.
习俗是一种行为化了的文化形式。习俗对于民族文化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苗族的习俗相当完整和古老。习俗对于苗族来说 ,它的作用比汉族或其他民族要大得多。苗族基本上是一个“风俗统治”的民族 ,传统的习俗渗透在它生活的各个方面。苗族的生活习俗最突出的是服饰。苗族的婚姻习俗共同特点是通过歌舞的形式用集体交往的方式来进行情感交流 ,作为择偶的手段和方法。苗族的生产习俗、丧葬习俗、节日等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浪哨是布依族青年男女友谊交往、谈情说爱的一种传统的社交活动,主要流传于贵州南部布依族地区。至今为止它仍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缔结婚姻的重要方式。从浪哨与布依族民俗以及布依族婚恋文化特征等方面来探析浪哨音乐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0.
黔东南苗族村落长期以来都有通过举办"扫寨"这一消防预警机制来增强民众防火意识,避免火灾发生的习俗。"扫寨"习俗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禁忌,通过对"扫寨"过程的分析及相关事项的研究,认为"扫寨"这种苗族内生的消防预警机制在客观上起到了增强民众的防火意识,减少火灾发生,维护村寨安全等方面的作用,是当前农村消防基础设施落后情况下低成本实现农村社区平安、和谐的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11.
明清以来苗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刘援朝苗族地区的制度化教育体系是从明代以来逐渐形成的。在明以前,只有部分开发较早的苗族地区开始了制度化教育活动,但在广大的苗区,教育仍主要表现为一种习俗的传承手段,表现为一种社会化过程。导致苗族地区制度化教育体系形成的原因之...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生动具体地描绘了湘西五个主要方面的民风民俗:青年男女恋爱习俗、鬼神迷信习俗、节日习俗、野蛮习俗和日常生活习俗;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民俗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而且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和审美价值;离开了湘西民俗就没有沈从文的小说,沈从文小说的优势及魅力都源于那古朴独特、原始神秘的湘西民俗。沈从文是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第一大家。  相似文献   

13.
周代“会男女”之俗 ,通过其最终目的———婚配生育、繁衍子嗣的分析应属尚子习俗。《诗经》中《郑风·溱洧》便是此种习俗的反映 ,同时郑国之“会男女”还有其以阴阳五行观念为思想基础、以水禳火的特殊性原因。此外 ,“会男女”期间还有另一古老的风俗———祓禊 ,是一种除灾祈福的宗教活动 ,当然其目的因人而异 ,因事而异 ,但其中有所谓“祓禊求子”即以水除邪崇 ,从而求子 ,亦为原始先民尚子习俗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份,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48个少数民族,其中苗族最多且分布最广。从服饰、耕作、建筑、丧葬等文化的基本要素入手,对贵州苗族文化生态进行分析,找出文化差异的原因,并根据环境、文化要素的组合将贵州苗族文化生态划分为三种类型。为了解苗族文化的地区差异和苗族地区资源开发提供基本依据,丰富民族文化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5.
自17世纪开始,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苗族不断穿越中国的国界进入了东南亚国家。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苗族迁入越南主要有三四次大规模的迁徙浪潮。越南的苗族主要来自于云南、四川、贵州等省。从19世纪开始,有一部分居住在越南及中国西南边疆的苗族又零星地、渐进地迁入老挝、泰国及缅甸,也有一部分苗族在这些国家中相互迁徙。苗族迁入东南亚的原因主要有政治、经济及其它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份,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等48个少数民族,其中苗族最多且分布最广。从服饰、耕作、建筑、丧葬等化的基本要素入手,对贵州苗族化生态进行分析,找出化差异的原因,并根据环境、化要素的组合将贵州苗族化生态划分为三种类型。为了解苗族化的地区差异和苗族地区资源开发提供基本依据,丰富民族化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7.
以苗族传统服饰的色彩语言为出发点,首先从"自由随意"、"对比强烈"、"巧妙调和"三个方面阐述苗族传统服饰色彩的审美特征;其次分析影响苗族传统服饰色彩的因素;最后从"五色观"与"天人合一"两个方面重点论述苗族传统服饰色彩中的哲学思想,进而向世人展示苗族传统服饰绚丽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民歌是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珍贵的历史记忆,笔者2913年9月至2015年6月期间多次赴贵州省台江地区苗寨对该地苗族民歌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包括台江地区苗族聚居地的历史、地理、习俗、信仰、文化生态以及当地人固有的文化观念、审美心理进行多维度的观察,对贵州台江地区苗族民歌的功能、文化特质、发展趋势进行探索。笔者认为在当代多元语境下,对贵州台江地区苗族现存民歌进行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考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及旅游者需求的不断变化,酒店业竞争越来越激烈。酒店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主题酒店,已成为酒店业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苗族文化是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本文从市场、文化、经济、社会四个方面分析贵州苗族文化主题酒店的定位的可行性,并从建筑外观、餐饮、客房、公共空间、活动、购物、服务七个方面探讨苗族文化主题酒店开发设计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新疆各民族人历来以好客尚礼著称,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复杂的饮食礼仪规则,其中男女性别上的区分,显示了"男尊女卑"的传统道德,如:在饮食中,男女有顺序先后的差别;宴席上,男女有坐次尊卑的差别。形成这些差别的原因,一是社会性别意识的差别,二是各种宗教信仰的影响,三是特殊生活习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