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04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扫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海外汉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影响的经验教训,这成为现代文学研究的前沿问题。2004年的主要进展表现在:历史意识愈加清醒;台港文学被自觉地纳入中国现当代文学范畴;通俗文学研究在争鸣中向前推进;寻绎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化、外国文学的联系,翻译文学的价值愈益看重;经典重读多有收获;现代文学的史料学、文献学问题得到认真关注;文化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学风问题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以来,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作品在大陆的传播有了长足的发展。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的理论建设与研究,也具有了相当的基础,正在向着建设世界华文文学的宏伟目标挺进。这一切表明,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这一极富特色的文学领域正在进一步拓宽,发展前景是无限美好的。  相似文献   

3.
2000年的香港文学研究,金庸的武侠小说仍为热点.一派认为金庸的作品是"文学经典",另一派则要颠覆它,认为它的消极作用不容忽视.这一年,还对余光中暨"沙田文学"及传记文学、散文诗作了独辟蹊径的研究.台港文学教材的编写走向研究的深化和写作的简化.应力求将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史料的发掘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助于学术语境及其范式的确立.  相似文献   

4.
古远清先生的《当代台港文学概论》以开阔的视域论述了台港1949—2010年间的文学发展历程,教材将台港文学融合起来进行撰写,体例上显示出较多创新性。此外,教材在论证上力求严密客观,具备学术品格,在知识的融摄上力争做到全面丰富。本教材为台港文学研究和课堂教学提供了指引。  相似文献   

5.
袁曙霞,女,1956年生,籍贯河南省。1977年考入贵阳师范学院(现贵州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读书,1982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分配到贵州教育学院中文系任教,1996年被评聘为副教授,现任中文、外语系总支副书记。袁曙霞同志长期担任高校教学工作,主要讲授的课程有:中国当代文学、台港文学、大学语文、秘书学、留学生汉语等。专业研究方向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目前研究重心侧重于台港文学与文化方面。出版《台港文学概论》专著一部,全书40万字,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对台港文学在大陆研究的起因、现状、基本成就及发展前景进行了整体分析和…  相似文献   

6.
台港通俗文学作家的创作与市场经济的运作结合得比较成功 ,影响很大。台港通俗文学作家不但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台港地区发达、自由的商业社会光怪陆离的生活画面 ,而且还向我们提供了一种文学的生存方式。对台港文学畅销的原因和规律进行分析和研究 ,这对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市场 ,促进文化产业化的形成和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 ,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1994年4月23日,江苏省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于南京正式成立。江苏的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起初只是由一些零散的研究工作者在进行。1988年5月,在南京召开了“苏皖两省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座谈会”,初步组织了队伍。1989年12月,正式成  相似文献   

8.
古远清 《文教资料》2001,(2):90-100
在大陆没有单独的香港文学研究机构 ,香港文学研究均附属在台港文学或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机构之中。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广东 ,后幅射到全国各地。下面介绍成果时以香港文学研究为主(不作评价和判断 ) ,台湾文学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成果从略 ;以研究东南亚华文文学为主的研究机构另文介绍。广东省(一 )暨南大学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 1980年成立时叫“台港文学研究室” ,曾敏之兼任主任 ,1998年改用此名。中心主任现为潘亚暾 ,副主任为王列耀。成员 :翁光宇、吴锡河、费勇、卢菁光、潘梦园等人。后来由于工作调动 ,只剩潘亚暾、王列耀、…  相似文献   

9.
春暖花开的4月,江苏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第5届年会在宁召开,同时宣告省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正式成立。23日,60多名会员齐聚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会议室,江苏省民政厅、社联、社科院有关领导到会祝贺并作了指示,上海同济大学、铁道学院也派员前来祝贺。与会者还有企业代表。  相似文献   

10.
“如果不是近代以来台湾、香港特殊的历史遭际,中国文学中大概不会产生以区域命名的台湾文学和香港文学;如果不是全球化程度日渐加深,海外华文文学大概不会如此汹涌地出现在我们眼前。历史和现实的共同作用,营造了一个新的文学领域: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刘俊)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30年的发展,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专门的研究机构遍布大江南北。  相似文献   

11.
对于汉语文学写作而言,1950年代是一个需要“面具”的年代,无论是大陆、台湾与香港,还是东南亚地区和欧美地区的华文文学创作无不如此。由于社会政治格局的变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巨大文化压力,迫使作家割断自身的文化历史联系而使其创作被驱入“悬置”状态。但是,一些作家仍然在时代共名与国家体制之外寻求突围,在历史转折的阵痛中寻找自己的作家身份。文章主要以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的文学为研究切入点,深刻阐释了1950年代文学的“悬置”以及在“悬置”中突围这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2.
余光中的“历史问题”,主要是指1977年发表围攻乡土文学的杂文《狼来了》,及向台湾当局“检举”陈映真为共产主义信徒的问题。其主要论敌在台湾有陈鼓应、陈映真、高准,香港有《盘古》杂志,大陆有赵稀方等人。台湾政治的复杂迂回,使得很多问题不能简单下结论。在台湾,过去反共很激烈,现在因为憎恶台独,把希望寄托在祖国,因而态度一变而为亲近大陆,这样的人不在少数。这种吊诡的现象,粗看颇难理解,细想却很自然。对于台湾文坛过去的恩恩怨怨,不必看得过分严重。  相似文献   

13.
大陆、台湾、香港(澳门)构成中国文学的三维空间,从文学自身的特性来说,是应该跨越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没有在正史篇章中提到台港文学,这一现象很值得深思。台港文学作为“五四”新文学的同源支系,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应该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得到体现,此事关中华民族文化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比较文学发轫于20世纪初,王国维,鲁迅,茅盾的研究,已带有比较的性质,二三十年代,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现代学科在中国正式形成,50至70年代,大陆的比较文学-度外于沉寂的状态,但港,台地区较为活跃,多有创获,进入新时期以来,比较文学研究复兴,在学科理论,文本解读,以及学科发展史诸领域全面发展,视野开阔,成果丰硕。  相似文献   

15.
萧红的香港学创作对她的学史评价相当重要,与战时的主流学进行对照,她的创作显示出边缘的姿态,其差异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战时学主题的深层思考,真正继承鲁迅遗风,捍卫启蒙学,而不是屈服于战时的主流,改变自己的学写作态度;二是感情基调的差异,主流学要求的是热的情调,而萧红却是在冷静的思考中以冷的情调叙说自己多重身份的感同身受,并以学的悲剧性作为支撑;三是写作手法与写作风格上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比较文学发轫于20世纪初,王国维,鲁迅,茅盾的研究,已带有比较的性质,1920-1930年代,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现代学科在中国正式形成,1950-1970年代,大祟的比较文学一度处于沉寂的状态,但港,台地区较为活跃,多有创获,进入新时期以来,比较文学研究复兴,在比较诗学,中外文学关系史,学科理论建构诸领域全面发展,成果丰硕,展望新世纪的比较文学研究,切实的途径是展开异质文化语境下多元文学研究的透视与对话,在跨文化的交流中走向中外文学的双向阐释与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17.
历史论著虽然并非专门研究现代文学,但给予现代文学研究很大的启发。它能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赋予现代文学研究以历史感。"以诗证史"的方法更是巧妙地利用了文学作品这一广义的史料。此外,历史论著有时"无心插柳"地带给现代文学研究,尤其是鲁迅研究全新的思路,充分体现了现代文学研究和历史研究互动的学科意义和研究价值。美国史学家史景迁的《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一书正是绝佳的范例。  相似文献   

18.
文学史写作应该在总结前人研究得失和深入考察文学历史语境的前提下重新构想叙述的模式.分析文化研究关于“文学”与“历史”内涵的认识,考量这一认识对于文学史研究的启示作用与局限性,并从文化诗学的角度为文学史的写作实践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余光中的历史问题,主要是指1977年发表围攻乡土文学的杂文《狼来了》,及向台湾当局检举陈映真为共产主义信徒的问题。其主要论敌在台湾有陈鼓应、陈映真、高准,香港有《盘古》杂志,大陆有赵稀方等人。台湾政治的复杂迂回,使得很多问题不能简单下结论。在台湾,过去反共很激烈,现在因为憎恶台独,把希望寄托在祖国,因而态度一变而为亲近大陆,这样的人不在少数。这种吊诡的现象,粗看颇难理解,细想却很自然。对于台湾文坛过去的恩恩怨怨,不必看得过分严重。  相似文献   

20.
历史题材学作为学与历史的联系体,同时承担着历史的沉重职责,飞扬着学的浪漫幻想。这决定了历史题材学的内涵应该是丰富多元的,也决定了这一学创作需要接受历史和学双重的审定。当前的历史题材学创作在这两个方面各有自己的缺陷,而最内在的问题是历史深度意识的普遍匮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