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莆田学院学报》2019,(1):78-82
介绍老道情、东路调、五花调三大陕北道情的唱腔体系,并结合综合体系、唱腔联缀来阐述陕北道情的唱腔体系,从虚实结合的词曲结构、婉约奔放的旋律特征、滚动环绕的音调韵味、情采丰盈的唱腔音乐等4个方面探析陕北道情的人文风采,以进一步领略陕北道情的独特地域风采和诱人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张建华 《考试周刊》2013,(89):17-19
本文着重论述陕北道情与凉州贤孝的出处.支流渊源及现状,意在整理其发展变化轨迹,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两类古老的地方民间戏曲。  相似文献   

3.
音乐小词典     
[陕北民歌]指陕西省北部,延安、榆林一带的民歌。有民歌调子、秧歌曲子、信天游、道情音乐以及榆林小曲等类型。后两种已发展成民间曲艺形式,但其音乐基本上仍属民歌结构,在人民群众中还常把道情音乐与榆林小曲当做民歌来演  相似文献   

4.
对民族唱法的初步探索宋连生多年来,由于工作的需要,我曾多次带领音乐系的学生赴全国各地进行艺术实践活动,先后到陕北、内蒙古、黑龙江、江苏、浙江、山西、河南等地,搜集并深入研究了陕北道情、秦腔、眉户调、蒙古长调、二人台、漫瀚调等民间曲调的演唱风格和技巧。...  相似文献   

5.
龙华同志的民间曲艺理论著作《湖南曲艺初探》(以下简称《初探》),曾在《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分期连载以后,经过修订,最近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比较系统地、深入地论述了湖南丰富的民间说唱文艺,着重探讨其中五个主要的曲种——长沙弹词、常德丝弦、湖南渔鼓、湖南花鼓、祁阳小调的历史沿革、结构形式、语言艺术、主要曲目、音乐曲调等问题,在探索湖南曲艺艺术理论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骂鸡》是兰州鼓子词中的一篇,它表现的是一个以养鸡为生的泼辣寡妇王婆撒泼骂街的故事。其实,以《骂鸡》或《王婆骂鸡》为题材的曲艺作品在国内很多地方都存在着,但又都因各地方言与民间习俗的不同而呈现出大同小异的情形。这就使得这类曲艺作品的曲调不但具有了地域性,而且唱词的内容、表达的方式和语气也具有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7.
音乐小词典     
【北京曲剧】戏曲剧种。它以北方曲艺单弦牌子曲音乐为基础,吸收了一些其他地方曲艺音乐,发展成的一个新剧种,曲牌中常采用某些熟悉的曲调,如《银纽丝》(又名“银绞丝”,四百余年前即流行于我国南北方)等。常演的剧目有《王老虎抢亲》等。  相似文献   

8.
《骂鸡》是兰州鼓子词中的一篇,它表现的是一个以养鸡为生的泼辣寡妇王婆撒泼骂街的故事。其实,以《骂鸡》或《王婆骂鸡》为题材的曲艺作品在国内很多地方都存在着,但又都因各地方言与民间习俗的不同而呈现出大同小异的情形。这就使得这类曲艺作品的曲调不但具有了地域性,而且唱词的内容、表达的方式和语气也具有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9.
高安道情是高安颇具地方特色的一种古老的说唱形式.也是江西省重要的曲艺曲种之一。高安道情的唱腔音乐主要由《太平调》发展而成,它的发展经历了渔鼓道情、丝弦道情、戏曲道情三个阶段。为适应戏曲道情的需要,高安道情正朝着板腔体音乐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道情是我国目前尚存的最为古老、最为庞杂的民间艺术之一,是道教思想文化和民间音乐曲艺长期融合、衍变的产物。道情的发展历程可分法曲道情、俗曲道情和地域道情三个阶段,道情一千多年的发展流传历经了从宫廷到民间、从庙宇到乡野的传承与创新,体现了我国民间艺术发展的曲折延绵和深厚底蕴,展现了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11.
道家“大音希声”的美学思想,因其所体现的朴素、自然、清静之道,可谓之民间歌曲“神”之所在,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绕不开的一个美学思想,并贯穿于中国音乐的发展之中,是民间歌曲之筋脉。从“大音希声”出发,剖析民歌中所特有的质朴与审美意蕴。最终论证民歌是“以天合天”,从而契合了“希声”最本质的“大音”。  相似文献   

12.
传承和发展我国多地域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提高普通中学生的民间音乐文化知识素养,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责任。在调查分析陕北地区陕北民歌融入初中音乐课程现状的基础上,我们认为陕北民歌有必要融入地方音乐课程,并从教育的理念、领导的重视、教材的编制、师资的培训、课内外实施策略以及健全的评价体系等方面阐述陕北民歌进课堂的的具体实施策略,已期丰富陕北地区普通中学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发展传承陕北民间音乐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比较连城道教经韵与客家山歌在旋法特点和衬词衬句方面的共同特点,探讨连城道教科仪音乐与客家山歌的关系,揭示出连城道教音乐具有与民间音乐紧密相关这一道教音乐所共有的特征;通过对连城与龙虎山天师道在科仪类型和内容、龙虎山"上清腔"经韵与连城道教经韵的典型旋律型的比较,表明连城道教科仪及其音乐与龙虎山天师道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山歌社"成立的背景并对其早期收集民歌、研究民歌、传播民歌的活动进行了扼要的梳理,重点论述了"山歌社"的成立对中国民族音乐学理论研究、民族音乐教育、优秀民歌的发掘和民族音乐走向大众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民歌,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类别,"歌"本身能够反映一定的文化背景。本文以陕北的"信天游"为例,从地理环境、生活形态、方言土话、审美情趣等文化方面的因素着手,初步分析了"民与歌"即文化背景与音乐本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临洮地区的庙宇祭祀音乐是歌舞乐形式的一种道教祭神活动。它源于道教祭神活动,依附于一定的祭祀仪式,长期流传在民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西北民间艺术互相影响、互相吸收,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表演者多由临洮地区被称为"师公"的专职人员表演。由师傅口传心授代代相传。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表演形式逐年简化甚至逐渐消失。本文对这种传统歌舞乐一体的独特民俗文化试作记录整理并综合评述这种民俗文艺形式。  相似文献   

17.
“花儿”中情歌的内容是最具“花儿”生命活力与艺术魅力的,情歌中主要传达的是曲中蕴含的“情”,因此“花儿”曲令的结构方式、旋法及音乐的各个方面往往体现多样性与散文化形态。本文主要从《上去高山望平川》的旋律特点、语言特点、节奏与结构几方面,分析“花儿”曲令具有的多样性与散化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8.
论陕北民歌与陕南紫阳民歌中劳动歌曲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北和陕南皆为陕西省民歌艺术非常发达的地区,但两地的民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通过对陕北民歌与陕南紫阳民歌中劳动歌曲的比较分析,发现其分类、内容和风格均有明显差异,并认为这些差异是由两地地域条件和人民生活态度、精神风貌的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青岛崂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古时有人称崂山为"神仙之宅,灵异之府",过去最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因此崂山的道教文化也一直影响着附近居民民风民俗的方方面面。崂山脚下的一个普通渔村——雕龙嘴村的丧葬礼仪风俗充分展现了崂山地区民俗中的道教文化因素,客观反映了道教思想文化的生死观如何影响普通老百姓生活。  相似文献   

20.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陕西方言与民俗文化研究”栏目自2008年创办以来,已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该栏目能把“方言”和“民俗文化”结合在一起研究,是对“非遗”研究方法的一个重大突破;能把实验语音学的研究方法引入方言研究,使方言研究更加科学化;能对特色民俗文化的源流、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有力地传承了地方文化.因此,该栏目在学术领域和社会效应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