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山西面塑,又叫面花、花馍,是当地民众在仪礼、岁时节日等民俗节日中馈赠、祭祀、喜庆、装饰的有意味的食品,是一种由风俗习惯积淀而成的极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形式。如今,面塑以绝美的身姿出现在世人面前,是一种融入了民众热情、才思与生活的民间艺术形式。本文从面塑的造型、内涵、技艺等几个层面深入分析,展现面塑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
二人转是深受东北人民喜爱的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表演艺术,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无不体现出东北固有的社会文化特征。由于二人转产生于旧时代,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民间糟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二人转艺术的发展。如何使这种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在新的历史时期里得到进一步的健康发展,值得我们认真地思考和审慎地对待。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法律的“文本意义”与“实践价值”历来相去甚远 ,而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中的“大一统”色彩 ,遮蔽了不同地理历史条件下生成的独特的地域文化。明清时期的徽州地域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徽州地域法律文化对解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具有标本价值。本文以记载明末天启、崇祯年间潘余两姓的一桩官司文书———《不平鸣稿》为中心 ,辑录了该稿所收文书 ,描述了两姓之间“六年三讼”的大体历程 ,详述了纠纷的缘起和最终解决之道及其双方所体现的诉讼意识 ,并认为 :在明末徽州民间纠纷的解决过程中 ,民间权威人物的影响已经远不如明初 ,乡民之间的互让互谅往往导致纠纷的最终解决 ,并据此对学界关于明清徽州人擅讼、健讼观点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4.
纪录片电影《绝境求生》选择将全球化语境下社会转型期的国企变革作为拍摄题材,真实记录了时代的变迁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电影叙事中所呈现的人和时代的对话、企业和时代的对话、人和企业的对话以及人和自我的对话,给我们带来了哲学意义上的思考。本文将从小人物命运与自我价值探寻、企业命运与个人主体关联、真实重构与纪录片命运叙事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与这个变迁中的时代、转型期的社会以及我们自身展开一场真实对话,通过对这部纪录片的分析解读,尝试探索纪录片的命运叙事。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民间体育发展面临外来文化、社会环境变迁等因素的冲击和挑战,基于此,要充分认识到对民间体育传承和发展的现实意义,探索民间体育传承与发展的有效措施,促进地方民间体育的跨越式发展,使民间体育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6.
江南民间泥塑是生长于江南土地上的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特色浓郁,不仅是江南地域文化的载体,也是地域历史发展的物证。本文从历史积淀和地域环境两方面入手,对江南民间泥塑脉络进行梳理,对促进其发展的地域环境资源予以分析。可以看出,江南民间泥塑根植于江南地域环境,伴随着地域历史演进、流传、发展、演化。其间,江南特有的自然资源与风俗习尚,优越的地理条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江南民间泥塑,不仅是江南优秀的传统手工艺术,更是研究江南乃至中国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7.
李阳 《文化学刊》2011,(5):100-103
民间信仰有其无法遏止的流传趋势,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之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过广泛的影响,甚至成为支配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重要力量,虽然民间信仰从未获得其合法化的地位,但是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它们都不同程度地起到了公序良俗的道德规范作用。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修补民间信仰的文化断层,重建民间信仰的社会空间,不仅仅是民间信仰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且是在与国家意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自我调适。最大限度地发挥民间信仰中的”善行观念”和包容精神。使之成为联系国家与民众之间的文化纽带,将社会转型趋向于可预期的社会行为,找到区域文化认同的契合点,以文化创新带动制度创新,从而实现社会变迁的平稳过渡,这将是实现区域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绵竹年画     
年画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在唐代已在民间普及,明末清初之际已形成众多流派,并相继出现许多年画制作中心。产于四川省绵竹县的绵竹年画是中  相似文献   

9.
刘芊玥 《文化学刊》2011,(2):161-164
民族志方法(Ethnography)是最典型的解释性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文化展示的过程与结果;不仅仅是对某个族群民族事项的记载,也是关于小型社会中的边缘人群、大都市小型社群的边缘人群的描写。本文主要选取王小波的三个同性恋文本——社会文本、小说文本、电影文本——来进行分析,以"纪实与想象"为视角切入,建立起三个文本之间的关联,并试图从中得出有关不同文本之间"想象再生产"的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与时代同步,是一切艺术存在、发展的内在要求,发源于皖中地区的庐剧亦然。庐剧是一种民间自发形成的民间艺术形式,它的形成之初不过是人们闲暇时的一种自我娱乐,但当这种艺术形式一旦在民间传唱开,它便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感情结合在一起,反映了  相似文献   

11.
夏历  李霞 《文化学刊》2013,(6):86-89
沈阳市民在“我”和“咱”的使用上有地域特色,如亲兄弟姐妹之间谈及共同的父母时使用“我爸、我妈”,而朋友之间谈及非共同的父母时使用“咱爸、咱妈”等。这一语言使用地域特色的形成,既与“我”和“咱”二者的源流关系有关,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关东文化的影响,与关东地区的多民族融合、东北人的性格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丧葬礼仪是人生中的重要礼仪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域的经济状况、风俗习惯等。本文以甘肃陇中地区村落丧葬礼仪为例,详细阐述金峡村传统丧葬礼仪过程,同时分析其所承载的社会功能以及现代社会对传统丧葬礼仪的影响,旨在促进丧葬礼仪的当代变迁,传承丧葬礼仪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3.
刘介民 《文化学刊》2009,(5):103-107
凸显民族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俗”,即民间习俗;一是“民艺”,即民间艺术。岭南民俗艺术的精神传承,就是把民俗和民艺结合起来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岭南民俗艺术的基本特征、独特风采、文化内涵等。虽然,民俗与民艺作为两个不同的学科,各有各的目的和要求以及研究对象和具体内容。“但两者同出于民间,又互相重叠、互为交叉、互为作用,甚至是不可分的”。所以有必要放在一起研究。“民俗艺术”这个概念更好地反映了作为文化形态、艺术形态以及生活形态的民间艺术的形态样式。岭南民俗艺术的精神传承,是考察风俗习惯如何与艺术结合,如何利用艺术的形式以成风俗;从民俗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和从民间艺术中探讨其精神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借助历史人类学的方法,将正史记载与民间文献、口述史相结合,重构并解读明清时期河南怀庆寨卜昌村王氏家族的兴衰历史,以及围绕这一家族发生的一系列社会事件.王氏家族的发展历程,是一个首先由松散的"地缘"组织衍生至严格的"血缘"组织,继而由整合地方社会资源到进入国家权威体系的过程.这一发展历程反映了明清怀庆乃至华北移民社会"人口重建"与"认同重构"的特质性、华北地方社会与国家之间相互倚靠与制约的关系,乃至可能存在于更大范围内的国家与地方之间或合作或冲突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东北赈灾中的地域文化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郎元智 《文化学刊》2010,(2):129-133
近代东北经历了清政府统治时期和民国政府统治时期。由于近代东北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加之处于新旧变迁的时代,在赈灾政策和措施上显现出了与其他地区明显不同的地域性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晚清时期的"旗民分赈"、民国时期的"闭关自救"、赈灾活动中的日俄势力和赈灾活动中的"性善论"思想四个方面。本文即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尝试分析近代东北赈灾活动中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特色,并对其中蕴涵的原因进行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6.
对家藏所得的两份民间契约文书进行的简要介绍及初步探讨,对这些民间文献进行分析考释,有助于我们从特定的语境中更深刻地认识、理解乡土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些原始的一手资料,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讯息,可以和文献记载相互印证,也可以作为文献资料的补正,对研究当时东北农村的经济、社会状况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文化学刊》2011,(3):97-97
路遥在《文史哲》2010年第4期撰文指出,中国民间信仰历史悠久,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有必要从其产生和发展的土壤——中国传统社会中予以考察。中国传统社会早期并无独立的宗教。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其中国化与民间化的过程中,为民间信仰提供了新的神灵崇奉和仪式行为,提高了民间信仰的层次。  相似文献   

18.
优秀的职业道德对保持社会职业内部、职业之间以及社会整体利益等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形成受制于多种因素。在回族聚居地区的回商中,职业道德源于广大回族群众的职业实践,并受到地域、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尽相同的职业规范。滩羊二毛皮制作技艺是宁夏民间传统回族手工技艺,从事其加工生产的回族商人在职业道德方面区别于其他兄弟行业,并表现出独特的职业色彩。本文意从传统手工艺人的视野出发,展现回族商人优秀的职业道德并继承发扬,这将有利于整个回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武强县是“中国民间艺术术版年画之乡”,其制作木版年画的历史久远、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影响广泛,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瑰宝之一。  相似文献   

20.
右江流域瑶族民间信仰图景的形成是瑶族原始崇拜与儒释道文化交融的结果,道教、佛教的进入并与儒家文化以及瑶族自身的原始崇拜交融涵化,迭代生成了儒、释、道和原始崇拜四位一体的民间信仰格局。儒释道文化是右江流域瑶族与其他民族共同构建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在实践中既要突出中华民族的一体性营造,也要注意对各民族场域的关照,推动各民族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