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蝴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三重寓意:蝴蝶美丽、多姿,象征着美好事物;蝴蝶双飞、缠绵,象征着爱情和眷恋;蝴蝶轻灵、飘忽,象征着虚幻和梦想、再生和复活。《永远的蝴蝶》一文作者以蝴蝶喻因帮"我"寄信而遭遇致命车祸的恋人樱子,写出了自己的深深愧悔和不尽怀念。教学中教师将文中的"蝴蝶文化"挖掘出来,既有助于学生深化对主人公樱子的认识,亦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相似文献   

2.
从"焕发每一个孩子个性、眷顾每一个孩子心灵"出发,首先要焕发每一个教师的个性、眷顾每一个教师的心灵。以往我们更注重教师知识的培养,但教师是文化人,从事着育人的工作,教师更需要文化的滋养。转变教师理念,提升教育能力,精心策划并开展教师的文化活动,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我们学校积极推广与倡导"分享与提升"的理念,并开展一系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一种日积月累的积淀,它具有厚重而深刻的精神力量.一所学校所积淀下的文化理念往往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办学品位.而校园文化所包念的学校"教研文化",更是一所学校是否有发展潜力的象征.近年来,学校致力于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化的"校本教研文化"的构建,引导教师与专家面对面地探讨,使教育理念得以转变:同事间互动研讨,在交流中重新构建把理念转化成教学行为的策略;勇于实践,在反思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校本教研文化"的打造,成为促进学校教师走向专业化成长之路的"加油站",有效地推动着教师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行教学研究,为学校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4.
"学校文化是一种规范的集合,包括价值观和信仰、礼仪和仪式,象征和故事,将学校的角色定位好的一种范式。"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教育学教授彼得森说。包括:建立一种积极的学校文化的提示。学校文化是有毒的还是正面的?拥有积极文化的学校,彼得森说,"人们赞扬有成就的人,正面气氛浓厚,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强,积极、关怀的气氛浓。"而另一方  相似文献   

5.
培根有许多很好的见解,使人爱及他本人,连他的名字"培根"也引起了积极的联想。培育德行与智慧之根,让它深深地扎在孩子们的心灵和生活里,把根留住,让根长大,这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有极大的意义。我对这种看法十分赞赏。"培根"实际上是教师的使命。一项知识,一种德性,如果在孩子们的心灵中扎了根,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它自己在孩子们心灵中的成长。也就是说,知识或  相似文献   

6.
于泽元  王开升 《教育研究》2021,42(3):149-159
师德是我国文化语境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话语,必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才能够展开其应有的范畴,构建师德养成之道.在我国传统文化视野中,师德养成的本质是教师的自我立德树人,是一种"为己之学",教师自身的成长是最大的师德所在.通过对"德"的文化发掘,可以发现师德之"德"应该由教师的道德转向教师的"德性",师德的养成要高扬本真自我的德性价值,让教师在日常实践和伦常关系中以身体道,通过知行合一、格物致知、自我统整、诗意栖居而涵养自身的知识之道、人生之道和价值之道.指向德性的师德养成之路让教师能够无违本心进入自己的职业生涯,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己.  相似文献   

7.
韩立福 《中国教师》2014,(18):12-16
<正>一、传统教师角色与职能分析传统课堂是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中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向年青一代传递知识和文化,也称知识传递型课堂。这种知识传递型课堂教学,强调教师单向"灌输",将人类社会积累的知识和文化经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传递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久而久之,教师成为知识权威传递的代言人,成为权威的象征,  相似文献   

8.
正在省研修学习模块二专题中,方老师讲道,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要"让三颗心一起跳动"。我对此感触良多,方老师讲的"三颗心",即文本作者的心灵,教师的心灵和学生的心灵。"一起跳动"即实现作者、教师、学生之间的多重对话。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一些粗浅拙劣的体会,与同仁们一起探讨。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根基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材的作品,更具有思想价值,更注重学生素养的提高和文化  相似文献   

9.
许宁 《天津教育》2014,(3):71-72
面对这样一个题目,不同的教师也许会有不同的心情.有的是不屑,不屑的原因在于很多教师是以知识分子自居的,这么写好像是说他们没有文化一样;有的则是苦涩,原因在于很多教师常年讲授小学阶段基础知识,疏于专业发展,对自己大学时所学的专业讳莫如深,不愿提及.不管是何种心情,我想这些教师都犯了同一个错误,那就是把有知识和有文化的内涵混淆了.知识是书本上的常识以及实际的技能;“文化”则是因知识的浸润、多方会通的启示以及人生社会实践的开悟而形成的一种涵养,一种人格魅力.所以有知识、有文凭并不等同于有文化.这也就是说,教师虽然肩负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启发学生心智的责任,但是否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人还要画个问号.  相似文献   

10.
王爱军 《成才之路》2012,(11):22-22
正教师是智慧的源泉,是知识的传承与传授者,是人格的楷模,是学生们在人生的大海中航行的"灯塔"。因此,作为教师的我,每时每刻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作为自己的为师之道的标准来提醒自己。以身示教、无私奉献、以德立教,用高尚的师德为每一颗清纯的心灵的塑造而努力奋斗。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我时刻谨记德育为先。一、用无尽的师爱,去走进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师爱是每位教师应该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职责。无尽的  相似文献   

11.
当前,文化知识型的到来敦促人们将目光投向生活中的知识,乡土知识就是其中之一。乡土知识是在特定的农耕文化背景下,由当地人民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积淀而成的智慧总和,是一种非正式的、局部合法的知识。乡土知识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可以促进儿童"文化之根"的归属认同,促使教师深度体认文化、理解课程,规约与教化村民,建立一个尊重乡土知识的文化氛围。乡村教师具有公共知识分子的重要身份,理应承担乡土知识守护者、践履者、传播者、革新者的角色,并从立法、立心、力行三个维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呼唤"海文化"型教师出现。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找到自己的位置,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技术水平。首先,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其次,课程结构改革要求教师具有宽广的专业知识背景和专业能力;再次,课程内容现代化要求提升教师学术水平,拓宽学术视野;最后,要求教师转换角色。由此,加强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建设,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成为从"井文化"型教师向"海文化"型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阳光”。教师是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道德上的指路人,教师的世界观、价值观,他的品行、生活,以至于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在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而这种影响又是任何东西所不能替代的。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一身正气,用自己高尚的师德、美好的形象成为学生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育要完成自己的文化使命,客观上需要语文教师审视作为教师的文化能力,本文从"面对作为经典文化代表的文本"、"面对大众文化场域的学生亚文化"、"面对时代的转型"三个方面,论语文教师的文化批判力如何成为一种使命式的必须。  相似文献   

15.
刘翠花 《辽宁教育》2013,(3X):37-38
<正>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启迪,精神对精神的感化,离开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启迪"与"感化"便只是一番空话,营造和谐平等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心灵的舒展、愉悦。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具备了舒展、愉悦的心灵,教师的教育便成功了一半。作为教师,我们并不仅仅只是自己学生的知识保育员,更应该是自己学生的灵魂导师。如果自己的学生是铁的话,那么,我们就不能恨铁不成钢,而应该是努力地把铁炼成钢,并且要拿出自己的全部能力和技术把铁炼成精钢。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一系列的文化宣传、商业投资、联谊交流、学术研究等社会行动,"客家"作为一个象征符号和一种文化资本,在大陆客家地区逐渐形成共识,成为一种"地方性知识"。这一过程与20世纪初期出现的客家研究热潮相比较,具有不同的建构背景和建构方式,但是二者所具有的建构逻辑却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隐性管理包含"谋人"和"谋事"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学校隐性管理的关键在于"谋人"."谋人"的运行过程,侧重给下属思想的渗透、心灵的呵护、环境氛围的烘托渲染、组织文化的熏陶、人际关系的润滑.学校管理采用情感、认知、象征、策略等软性手段,通过增强管理者的隐性权力、开发教师的隐性资源、建设校园隐性文化这些内隐的方式,谋求管理的最大效能,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师,应该本着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中华文明的责任去教授语文,一定要体察这份责任,不要让自己的价值在心中缺失,要明白自己心灵的终极需求是什么。胸怀和格局不一样,教育结果自然也不一样。语文教师就要树立起"大语文"教学观,不能"为了教而去教",要和其它科目、其它艺术形式结合起来,不能局限地去教语文。这样才能享受自己的课堂,才能让语文学科的博大精深激励自己不断求索,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国学精髓丰满自己的人格情操。  相似文献   

19.
正玉自古就是权势的象征,是文人高士道德楷模,特别为中国封建正统文化——儒家文化所尊崇。无论是"五德说",还是"九德论",玉都由其纯自然属性而被社会化、人格化,变成了一种符号、一种代表、一种象征。从诸如"君子必佩玉""洁身如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说法中,我们不难看出玉在中华文化中变身为高尚人格、高贵精神的象征。源远流长的中华玉文化对深受中华文化熏陶教化的、正直而敏感的作家曹雪芹,必然产生潜移默化而又深刻的影响。玉也  相似文献   

20.
有同情心的教师是培养学生同情心的关键因素。教师同情心的践履不是一味地表达和展示自己的同情,一个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会在真正共情和理解的基础上,把自己对孩子的同情心用巧妙的策略化在具体的行为中。本文以一位数学教师十几年如何对待学困生为个案,揭示了该教师在同情心践履中,无不渗透着绵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恕之道"、"絮矩之道"等以求"和"的观念,体现其"用心灵关注心灵"的理念。研究发现:"忠""恕"之道才能使教师及时回应学生的呼唤与达成对学生的真正的关心,教师同情心践履通过"中庸之道"走出各种两难困境。同时,其同情能力和同情心是在文化与制度环境的塑造和与之抗衡之中得以生长,此过程中还蕴含了教师本人的学科理念及本人深层自我实现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