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丽乡村建设中乡土文化得到广泛传播,但是少有研究从乡土文化传播要素、渠道、机制等层面作出深刻剖析.为此,本研究围绕"人、物、场"三个维度论证了乡土文化的传播要素,从号召力、交流带、风向标三个层面探讨了乡土文化的传播渠道,最终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中乡土文化传播机制.希望以此助力乡土文化传播,支持美丽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2.
高凯 《新闻世界》2013,(4):232-234
乡土电影对我国的乡土文化具有重要的传承作用,它通过影像叙事呈现了农村人文景观,塑造了农民艺术形象,表达了深刻的主题思想。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影的创作与生产逐渐走向商品化,乡土电影的生存与发展出现了危机。为了更好地发展乡土电影,实现乡土电影的思想性,艺术性与可视性的和谐统一,本文将从叙事镜头、主题思想和农民形象三个层面探讨与研究如何运用现代影像实现乡土叙事的成功传播。  相似文献   

3.
周以洲 《大观周刊》2012,(32):88-89
在我国各地,以旱船、高跷、花车、跑驴以及快板、表演唱、地方戏等土色土香的文艺表演形式均属乡土文化范畴,这也是中华民族代代传承下来的极其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和娱乐中不断发现、提高、凝练出来的精神产品;是净化心灵、愉悦身心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一些重大节庆活动中,敲上一段铿锵锣鼓,来上一台精彩表演.可以起到烘托气氛、寓教于乐的积极作用。然而对于一些地方干部来说,乡土文化不仅很难GDP挂钩,  相似文献   

4.
乡土叙事是近年我国户外真人秀节目所关注的热点之一。在节目的叙事体系中,乡土被建构为一个矛盾重重的世界:它既是安详纯净的、现代文明的避难地;又是清贫落后的、令都市人避之不及的地方;它既与现代文明区别对立,又默默深藏着现代都市人的历史记忆;它既需要都市主流阶层的关怀和救助,又埋藏着都市所缺乏的、奇异而珍贵的人文宝藏。这些充满矛盾的表述构建起一幅都市视野下的"乡土中国"的景观,同时,也充分反映着当下都市主流群体在不断加剧的现代化过程中自负而焦虑、自诩优越而又怅然若失的精神境遇。  相似文献   

5.
杜积西  孙丹 《今传媒》2022,30(2):120-124
乡土记忆是一切关于乡村地域、生活、风俗习惯的记忆的总和,本质上来源于人们对于某一地域文化的记忆。媒介的出现为社会记忆的保存和传递提供了载体和平台,不同媒介对乡土记忆的重塑和书写,形成了多元的媒介记忆。新媒体尤其是短视频的出现为乡土记忆的书写与传播提供了良好条件。本文以"滇西小哥"b站短视频为例,探究媒介如何构建起一个地方的乡土记忆。研究结果表明,从对乡土记忆文本的书写,再到对乡土记忆影像的传播,媒介对于地方乡土记忆的建构便得以完成,而乡土文化在现代化的媒介技术支撑下也得以重构。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译自日本神奈川大学教授佐野贤治的新作《宝从田中来》(宝は田から)第一章以"乡土"为方法。作者重新梳理柳田民俗学的乡土研究方法,指出柳田民俗学作为经世济民之学,通过研究"常民"的乡土生活文化发现连结传统与现代的共通性生活意识。与近年来日本民俗学的相对封闭不同,柳田民俗学较早提出了世界民俗学的构想,提倡国家间的民俗比较。而脱胎于该构想的"世界常民学",立足本地,放眼世界,是匹配地方知识与普遍知识,带领人类通往"幸福"的科学。  相似文献   

7.
乡土文化是相对于现代性的一个文化范畴,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推进我国乡土文化现代化的实践基础。短视频深度嵌入乡村生活,成为乡土文化重要的展示平台,乡土文化在其发展中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现代化转向。本文旨在探析在乡土文化面临消解、异化危机的现代化进程中,短视频的出现和嵌入给乡土文化的嬗变所带来的影响和改变。  相似文献   

8.
张莹 《出版广角》2021,(12):88-90
乡土教材作为乡土知识和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和乡土认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梳理了我国乡土教材的基本内涵、特征、功能、发展过程、开发策略等方面的问题,认为应从多学科视角研究乡土教材:推动乡土教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关注乡土教材的使用、结合信息技术进行乡土教材数字化转化.  相似文献   

9.
清末乡土教材的出版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905年以后,官方出版乡土教材形成一定规模和规范。清末乡土教材的出版,填补了乡土教材作为学校用书的空白,有力地保存了当时的乡土文化,促进了乡土知识的传播,为当今乡土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参考,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0.
陈静 《大观周刊》2011,(30):233-233
乡土历史资源,在历史教育中,往往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向导,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丰厚的教学资源和学习题材。在历史教学中能较好地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可加强学科知识的实践性,丰富历史教学内涵,更可以扩展历史教学的外延,增强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其热爱乡土的情怀,最终达到传承社会方明,凸显乡土文化特征,真正实现历史科学的教育价值的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11.
县级电视台要大力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宣传本地优秀文化,致力推动乡土文明的传承和对广大观众进行热爱家乡的正面教育。同时也借助乡土文化资源丰富县级台的自办节目,努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广  相似文献   

12.
蒋楹 《出版广角》2019,(6):61-63
随着阅读推广活动的深入开展,推广手段也变得日益多样化与科学化。乡土文化资源因其地域性、独特性、生活性和实用性特征,可以有效丰富阅读内涵,增添阅读趣味。绍兴市百官中学在长期实践中,充分挖掘和利用绍兴乡土文化资源,探索多种途径将乡土文化资源融入阅读情境中,对传统文化类阅读的推广产生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对《平潭时报》关于石头厝报道的内容分析和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采用"媒介记忆"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分析地方媒介塑造乡土文化记忆的过程,对地方乡土文化报道的特点作出理论总结;同时,发现报道过程中的问题,进一步为地方媒介报道乡土文化提出具体操作思路,从而推进地方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14.
刘辉 《编辑之友》2011,(2):109-111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是费孝通先生促进社会学教学与研究本土化的重要尝试,1998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两个部分,分别包括了十四章和十六章。在编排顺序上,"乡土中国"在前,"生育制度"在后;而按照写作与出版时间则是"生育制度"在前,"乡土中国"在后。因此,依照人们惯常的阅读顺序(也是我初次阅读时的顺序),对于作者主旨的把握可能存在形式上的影响。作为学术著作,笔者以为先读"生育制度",再读"乡土中国",在"生育制度"部分先读潘光旦先生所作的"代序",在"乡土中国"部分先读"后记",可能更能从宏观上,而不是具体描写上把握费先生的主旨与用意。  相似文献   

15.
乡土古建筑,特指农村地区的传统历史古建筑,泛指具有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古建筑,是民族特色文化、传统建筑艺术和社会发展脉络的真实写照。乡土古建筑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资源,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早在2005年,国务院就颁  相似文献   

16.
陈春亚 《兰台世界》2013,(Z3):84-85
<正>乡土档案是地方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参考利用价值的各类文字、图像、声音等材料,它是真实、完整、系统地反映各项工作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历史记录,是该地区劳动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的主要功能是服务本地区的政治、经  相似文献   

17.
安小平 《大观周刊》2011,(48):69-69
本文以乐清乡土民歌为例,对我国乡土民歌的特点、现状和如何加以发扬光大及其弘扬的途径、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在文中,笔者以鲜有的拯救民族文化的使命感论述了如何字幼师学校加强我国乡土民歌教育见解,对弘扬我国音乐文化起到了有益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8.
《乡土文化之旅》是温州广电传媒集团着力打造的广播文化类栏目。它创办十年来,探寻瓯越文化渊源,观照社会现实,彰显文化担当,坚持精品化创作,连续五年获温州市文化大市建设专项资助,制作的节目多次获浙江省广播电视文艺奖一、二等奖,为温州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发挥了积极作用。广播文化类栏目如何打造自己的人文气质,实现审美追求?本文以《乡土文化之旅》为例,从五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19.
美丽乡村建设中,乡土文化的传播应采取多种方式,积极进行渠道拓展,构建更多的推广平台,建筑庞大、坚固的推广阵营,以获取更好的传播效果.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出现,以纪录片和短视频技术为核心的影视媒体也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乡土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完善、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乡土文化纪录片和短视频技术实现了乡土文化的多渠道传播.  相似文献   

20.
乡土中国要绽放出更加绚烂的文化之花,则必将借我们出版人之力——通过图书、报刊、音像、电子、网络五种出版方式,记录乡土美丽、载存乡土故事、传播乡土味道,推动乡土中国的美丽延续与记忆传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