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国家各项资助政策的保障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为受助群体,解决了上学难的问题。然而,笔者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发现,部分受助学生在生活上脱贫了,但在精神上还没有"脱贫"。他们在享受国家资助的同时自强自立的主动性不强,感恩意识欠缺,只懂索取不懂回报,因此,对这部分学生的感恩教育急待加强。本文分析了内观疗法对受助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探索了内观疗法理念下受助学生感恩教育的方式方法,旨在深入学生内心,培养其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家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的增大,各大高校普遍都建立起了一整套针对家庭困难学生的"奖、贷、助、补、减、免"资助体系。在资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受助学生诚信意识缺失、感恩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阐述受助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讨论和分析导致受助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成因,提出加强受助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力度不断加大’学校 目前每年约40%,共计14000余名在校生获得了生源地助学贷 款及国家奖助学金等国家资助。但随之而来出现了许多家庭 经济困难学生受助后感恩意识淡薄甚至丧失现象,诚信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探索感恩诚信教育新路径、提高感恩诚信教育实效性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4.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建设,把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失去学习机会,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不断完善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逐步拓宽受助群体的覆盖面,基本形成了以国家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为主体,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相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5.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感恩意识和品质缺失的问题,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者的重要课题.构建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和营造良好的感恩环境是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意识、塑造他们知恩于心和报恩于行的品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数字     
《青年教师》2008,(4):2-3
●780万在教育方面。全国财政用于教育支出五年累计2.43万亿元,比前五年增长1.26倍。农村义务教育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的范围,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使1.5亿的学生和78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受益。  相似文献   

7.
该文以大学生受助、感恩、管理为切入点,在阐述感恩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认为高校在对青年学生加强感恩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行为教育和后期管理,来促进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建立受助信息档案,跟踪受助学生的生活信息,让他们在不同时期关注社会弱势和母校的发展;通过感恩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提升青年学生的感恩意识。  相似文献   

8.
殷旭  邓启涛 《贵州教育》2012,(6):12-13,16
一、前言近几年,国家为了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质量,对他们进行了生活补助,并逐年提高标准。从我们调查中获知,2007年到2009年,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以下简称"补助")标准分别为:200元/生·年、250元/生·年、750元/生·年,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日益完善,学生获得的资助金额、种类逐年增多,也出现了诸如受助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等突出问题,阻碍了资助育人工作的目标实现。感恩教育有着丰富的内涵,本文目的是通过论述感恩教育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开展情况和实施效果,分析贫困生感恩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高校资助工作,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贫困生感恩教育措施,为学校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提供第一手材料。  相似文献   

10.
《宁夏教育》2012,(9):4-4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加快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国家标准体系,明确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教育的保障标准和覆盖水平。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将对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免费义务教育,保障标准是免学费、杂费以及农村寄宿生住宿费,免费向农村学生提供教科书。针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国家将提供生活补助。针对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国家将提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服务。在高中阶段教育,国家对农村学生、城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提供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对全日制在校农村学生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每生每年不低于1500元,资助两年: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每生每年1500元。在学前教育阶段,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提供资助。(化雨)  相似文献   

11.
亢媛 《知识文库》2023,(20):103-106
<正>国家资助政策的施行,助力无数困难学子圆了大学梦,保证了我国的教育公平。然而由于当前感恩教育不到位、思想文化多元化等原因,部分受助生感恩意识淡薄,导致没有实现资助“育人”。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当前受助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最后结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社会、学校、家庭多角度探索“三位一体”感恩教育路径,以期增强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实现资助工作由“助人”到“育人”的升华。  相似文献   

12.
加强对在校大学生尤其是受助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建设感恩文化,是推进和谐校园和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依据对高校感恩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了现行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感恩教育中的问题以及影响受助贫困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因素。结合通识教育背景下高校实际和受助贫困大学生自身特点,尝试构建一种学生组织引领的,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导的五维感恩教育模式,并明确了该模式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高艳华 《天津教育》2023,(13):41-42
<正>为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国家出台了国家补助、免收学杂费等一系列资助政策。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越来越大,经费越来越充足,资助制度不断完善,资助程序更加规范,极大地缓解了贫困学生的经济压力。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贫困生的思想状况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基于此,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诚信、感恩和责任意识很有必要。深挖中学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内涵,以此为教育契机,调动激励机制,开展高品质育心活动,加强中学生诚信意识、  相似文献   

14.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也是高校资助育人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困难学生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贫困学生家庭的经济压力得到极大缓解,但同时也容易出现缺乏自立自强、感恩意识、社会责任感、爱国情怀等问题.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背景、时代意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新时期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迫切性等进行深入分析,积极探索新时期如何有效开展高校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15.
受助学生的隐私权保护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资助工作出现的受助学生信息公开方式、资助效果宣传方式、评议与监督方式不当等问题加剧了受助学生隐私权的侵害。高校应该从提高相关主体法制意识、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管理、优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程序、创新具体资助路径等方式切实保护受助学生的隐私权。  相似文献   

16.
刘宝丽 《考试周刊》2014,(59):116-116
由于初中生对思想道德的了解还在最基本阶段,因此他们的感恩意识相对比较缺乏,近年来,这一状况已经被社会各界注意到。我国要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对人们的感恩教育就必须上升到一定层次,初中生作为接受教育的群体,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对其进行必要的感恩教育非常重要。本文对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开展感恩教育进行简要的论述,主要从在课堂上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感恩教育的具体内容和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7.
中职贫困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或难以支付教育费用的学生。国家、学校、社会都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资助。作为一个中职生,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接受资助,而不是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引导受到资助的贫困生记住国家、学校、社会及他人的关爱,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相似文献   

18.
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作为教育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进入新时期,高校扶贫工作已经进入精准资助阶段,该阶段的资助育人工作面临新的困惑:部分物质资助未能有效利用;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结合程度不够。所以在精准资助阶段,资助工作者需通过多种方法精准确定受助学生,有效利用物质资助。同时结合双因素理论中的激励因素,有机结合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加强受助学生的感恩教育,提高受助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教育》2003,(12):4-8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强调指出:建立健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制度,保障农村适龄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到2007年,争取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努力做到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相似文献   

20.
目前,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已较为完善,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基本上都有了保障.为了解贫困生受助后是否心怀感恩之心,感恩教育是否顺利开展并卓有成效,笔者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意识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总体感恩水平较好,感恩缺失的学生只占一小部分.高校应利用好一、二课堂,系统地实施感恩教育,培养品德高尚的新一代青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