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为进一步丰富大型体育赛事选择与评估的理论与方法,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对赛事举办与体育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关系进行了探索。利用文献资料调研、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大型体育赛事举办意义和世界城市网络研究进行了梳理,提出了城市国际体育赛事网络的概念,整理出赛事网络指数和联系度的计算公式,并以上海6大品牌赛事为样本考察国际赛事网络关系,认为运动项目的国际化、商业化程度、赛事的等级和影响力,以及赛事价值链体系的完整性是城市影响国际体育赛事网络联系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在体育赛事直播侵权纠纷中,法院跳过体育赛事权利而径行分析体育赛事节目或画面保护模式的通常做法欠妥。明确体育赛事财产权的性质可以使赛事直播在权利基础上正本清源,并统一赛事直播侵权纠纷的司法保护标准。理论上否定体育赛事可版权性的理由并不能统一适用于所有赛事类型。一些具有美感性和艺术性的体育赛事可解释为舞蹈作品或杂技艺术作品,从而获得版权保护。将来的《体育法》修订应当明确规定"体育作品"。非作品性体育赛事应当通过数据财产权加以保护,这既符合国际发展趋势,也符合国内产业导向,同时与保护客体的性质相适应。在现行法律体系之下,体育赛事数据财产权的保护可以通过适用《民法典》关于民事权益保护的一般条款,或者关于习惯作为法律渊源的条款得以解决。在《体育法》修订中,我们需要明确规定体育赛事数据财产权,其具体内容包括数据采集权、数据传输权、数据使用权、数据处分权和数据收益权。  相似文献   

3.
大学城体育赛事的开发与营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城拥有数量众多的学生、完善的场馆设施和各种专业体育人才,构筑了其体育赛事开发经营的绝佳平台。运用竞赛学的知识,对大学城可以举办的各种赛事进行了分类。以促进赛事的营销为目标,提出了整合赛事,增强市场价值,整合赛事产品,打捆售卖的营销策略,并提出了成立大学城体育联合会;塑造赛事品牌;申办各种体育赛事,发挥联动作用;体现文化特色,争取公益赞助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体育赛事品牌的法律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赛事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它是赛事外在的形象标识.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体育赛事品牌知名度的提高,针对各种赛事品牌的侵权行为开始出现并有扩大的趋势,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赛事的健康发展.文章全面阐述了国际、国内体育赛事品牌法律保护的现状,对体育赛事品牌侵权行为进行了分析,从构建完善的体育合同法律体系、加强体育赛事转播机构的法律约束力、完善反埋伏营销法律体系、维护明星运动员的权益等方面提出了对体育赛事品牌进行必要法律保护的措施,研究目的在于促进体育赛事品牌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体育品牌赛事的经营和发展已经越来越完善,并且逐步由单一的体育赛事向完整的体育品牌进行转变.中国国内体育赛事发展进程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但是在品牌化发展和拓宽上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点,在不断的向西方成熟体育品牌赛事的取经中,中国体育品牌赛事有了长足的发展.本文将通过对中外体育品牌赛事的分析和比较,得出两者之间的不同以及各自的优劣势,结合中国目前的社会实际,给出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比较研究、逻辑分析等方法,梳理大型体育赛事及其衍生品的产业属性与价值,探讨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及其衍生品产业的优化策略。研究认为:(1)赛事产权的归属与单项体育协会的实体化是体育公司扩充盈利空间、培育品牌赛事以及实现赛事品牌红利最大化的前提;(2)通过开设体育赛事专有彩票以及引入资金雄厚的电视台对赛事版权竞标,实现赛事节能增收,扩充赛事赢利点;(3)政府职能部门的赛事监管、风险预警能力与科学决策能力,是今后大型体育赛事安全保障的重要考核指标;(4)不断加强体育赛事衍生品创意与设计开发,提升大型赛事衍生品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赛事网络视角的上海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文献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在对体育城市概念及内涵特质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15年的数据对国际赛事网络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不同的运动项目赛事网络发达程度各异,普及程度和职业化程度越高的项目其国际赛事网络越发达;(2)国际化程度越高的城市所选择的赛事项目越具有国际代表性,即赛事体系越健全、赛事网络越发达;(3)城市国际赛事网络联系度的高低一是以举办的国际赛事数量为基础,二还取决于赛事网络的复杂程度;(4)举办城市按照其在网络中所处的地位基本形成了核心、半核心和外围几种城市类型。最后,为上海体育赛事选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牛玮  柏景岚  王进 《体育科技》2023,(5):104-108
在耦合视角下,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分析苏州市2017-2020年体育赛事的开展情况和城市品牌发展状况。主要结论:苏州市每年办赛多达上百场,赛事呈现规模大、级别高、项目多等特点。体育赛事为城市品牌发展提供了平台,有利于促进城市建设,增强群众认同感;带动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助推文化传播,丰富文化内涵。但当前在资源配置、区域特色、赛事活跃度等方面仍有不足,对城市品牌发展存在负面影响。建议:持续打造高端赛事,不断开发特色赛事,着力发展群众赛事;重视城市品牌发展,发挥体育赛事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黄海燕 《体育科研》2021,42(1):8-14
在梳理国际体育赛事之都的理论逻辑的基础上,结合上海与国际顶级体育城市的赛事发展差距,提出上海建设国际体育之都的思路和举措。认为:体育赛事为发展城市新型经济、提振城市社会活力、提升城市软实力、深化城市有机更新带来澎湃动能;上海国际体育赛事之都建设工作存在赛事的全球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体育赛事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体育赛事能级有待进一步提升、体育赛事本土化特色有待进一步彰显等不足。最后结合《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纲要》,提出2025、2035、2050三阶段的发展目标,并从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合作、完善体育赛事布局、夯实体育赛事资源配置基础、加大对本土体育赛事扶持力度以及落实长三角体育一体化战略等方面实现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0.
全球范围内的品牌赛事大都是西方体育项目,中国传统体育赛事的品牌化运作处于起步阶段。以传统体育项目舞龙舞狮为例,针对常州龙狮赛的不足提出了具有实践意义的对策和建议。旨在加快传统体育文化的复兴,对中国传统体育赛事的品牌化运作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商业性体育赛事品牌资产作为体育产业的无形资产,能够为体育赛事带来长期、规模化的经济利益。在对品牌资产诸多观点归纳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信息经济学中的信号理论,研探商业性体育赛事品牌资产生成机理,并据此提出我国商业性体育赛事品牌的培育路径。研究认为,商业性体育赛事品牌资产是体育赛事品牌信息在赛事方与赛事消费者之间持续、高效循环传递的结果。其中,影响赛事品牌信息传递的主要因素包括赛事方对赛事信息内容的差异化定位、赛事信息的真实程度、高质量的信息获取与回应能力、赛事消费者对赛事品牌的认知水平、赛事消费者对赛事服务质量的评价、赛事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赛事信息传递系统的完善程度。据此提出我国体育赛事品牌的培育路径,应在以市场竞争与人民需求为基点,策划赛事品牌差异化定位;发挥软性资源优势,将文化基因注入赛事品牌;加快智慧化数字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品牌共同体”的价值共创模式;提升行政支持供给的精准度,营造稳定的赛事品牌资产培育环境。  相似文献   

12.
运用SWOT分析法对大型体育赛事新媒体转播的发展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体育赛事新媒体转播的发展优势是媒体产业规模发展迅速、受众空间巨大,内容、形式与广度优于传统媒体,具有转播世界大赛的丰富经验、设备技术全面;发展劣势是版权不易保护、持权转播商利益难以维护,业务发展迅速导致发展混乱,专业与复合型人才紧缺、技术尚存制约;发展机会是网民数量攀升、受众接受信息的渠道发生转变,政策导向宽松,以奥运会传播为依托、亚运会为平台促成了技术革新,大型体育赛会为新媒体带来巨大的商机;发展威胁是新媒体版权受到拷问、部门监管冲突,合作不畅。  相似文献   

13.
科学评价各省级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支出效率有助于寻找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效率的有效路径,这对于促进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事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有7个省份的公共体育服务财政综合效率为1,DEA强有效;3个省份为DEA弱有效,DEA无效省份达到21个,而综合效率低下多是受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双重影响,纯技术效率有效的省份仅有10个,规模效率有效的省份仅有7个。我国有16个省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存在冗余现象,人均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和人均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投入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冗余;公共体育服务产出不足省份占全国的64.5%,指标主要集中在人均场地设施面积、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和年度每万人参加国民体质监测人数。我国31个省份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支出效率有8个省份属于技术-规模共同推动型、8个省份属于技术创新型、5个省份属于规模驱动型和10个省份属于传统双低效型。各省份应科学、合理地控制投入规模,建立健全公共体育服务财政支出预算制度,完善地方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资金管理机制,避免财政支出纯技术效率的低效。针对我国各地区间公共体育服务技术效率扩散的现象,各省份应该加强交流和学习,充分吸收彼此的技术溢出,实现各地区省份间的技术收敛,提升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14.
随着体育赛事在国内快速发展,体育赛事品牌资产的构建与测量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针对驱动我国体育赛事品牌资产的构成要素特征,构建了基于观众感知的体育赛事品牌资产测量量表,利用问卷调查对测量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通过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体育赛事品牌资产由赛事品牌形象和赛事品牌认知两个维度构成,其中赛事服务、场馆社区、品牌标志、组织属性、社会互动和赛场消费优惠是构成我国体育赛事品牌形象的重要驱动要素,而观众对体育赛事的心理承诺和身份认同是影响赛事品牌认知的主要因素。研究结论弥补了我国体育赛事品牌资产管理研究不足,为我国体育赛事品牌资产管理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相似文献   

15.
基于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基础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建设效率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样本期内,学校体育场地建设的综合技术效率均值为0.606、纯技术效率均值为0.758、规模效率均值为0.787,较之DEA最优值1,我国学校体育场地的建设效率不高;以非DEA有效为标准,从综合技术效率看,学校体育场地建设效率呈现东部高于西部、西部高于中部地区的态势,场地建设投入决策单元的整体效率水平不高;从纯技术效率看,体育场地建设效率呈现西部高于东部、东部高于中部地区的态势,场地建设投入要素的管理和技术水平有较大提升空间;从规模效率看,体育场地建设效率呈现与综合技术效率同样的态势,且全国有23个省体育场地建设处于规模效益递减状态,场地建设投入资源的配置效率不高。分析表明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建设效率低的原因主要在于场地建设投入资金的结构不合理、区域间体育资源的配置不合理、体育用地开发利用的"二维平面延展"局限性等。建议:在财政经费投入上采用差异化的财政投入政策,在区域性资源配置上合理配置区域间学校体育场地建设投入资源,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上注重学校体育用地的"三维立体化"开发等举措,以提高我国学校体育场地的建设效率。  相似文献   

16.
Although recurring sports events are held more frequently and by a larger number of cities than one-off events, little research has examined the branding process within recurring events. This paper addresses this gap by examining the brand creation process for international recurring sports events. Based on Parent and Séguin's (2008) model for one-off sports events, a comparative case study of the Alberta World Cup (Canada) and World Cup Drammen (Norway) cross-country ski events was conducted. Findings included similarities (leaders’ skills/value-based actions, induced event experiences, and institutional experiences) and differences (branding/marketing efforts, recognition of the sport, and nature of the event (success, media coverage, geographic location, and history/impact)). An expanded model of event brand creation is proposed, which can be applied to both one-off and recurring sports events in small and large North American and European cities.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调研等方法,依据赛事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山地户外运动赛事商业化运作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政府的角色定位不清、赛事品牌缺失、专业化人才匮乏、赛事观众数量少、关注度低、赛事利益冲突协调能力不足是我国山地户外运动赛事商业化运作的主要困境。提出优化政府体育职能、树立赛事品牌形象、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注重赛事体验价值、增强宣传力度、强化责任意识等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丰富体育品牌电子口碑的研究内容,促进体育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借鉴相关业态电子口碑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分析体育品牌电子口碑生成的内在逻辑与演进趋势,归纳体育品牌电子口碑的传播动机、口碑信息、情绪价值、关系质量、信息行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揭示体育品牌电子口碑的研究不足,指出体育品牌电子口碑研究方向:进一步围绕赛事形象、体育消费、虚拟社群、信息平台等方面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宁波市承办体育赛事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积极申办、转变观念、提高竞技水平、推行市场化运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立法对体育赛事转播权未予以明确规定,学界对体育赛事转播权也存在误读,不利于认清这一权利的本来面目。从解释论角度而言,体育赛事转播权是体育赛事组织者享有的对体育赛事进行现场直播的权利,在本质上是侵权法上的利益。但从立法论角度而言,体育赛事转播权应是体育赛事组织者享有的排他性财产权,其所能控制的行为不仅应包括体育赛事的现场直播,还应包括一切以体育赛事为基础所形成的视听成果的传播。故应重构我国体育赛事转播权制度,立法应明确体育赛事转播权的法律性质和权利内容,规定无论任何盗播行为,只要涉及以体育赛事组织者享有权利的体育赛事为基础所形成的视听成果,体育赛事组织者均有权以体育赛事转播权为依据提起诉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