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的发展是在理想与现实、自主与依附、传统与现代、“有用”与“无用”的矛盾博弈中实现的。大学精神的失落其实质是大学固有矛盾在新的时代形势下的失衡。重塑大学精神需要在时代条件下实现矛盾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方钫妍 《黑河教育》2011,(12):41-42
面对来自外界的种种诱惑和压力,加上自身固有的矛盾,中国现代大学精神渐趋失落。大学精神失落的实质是大学固有矛盾即大学理想与社会现实、大学自主性与依附性、大学传统与时代变迁等矛盾在新时代背景下失衡的体现。重建大学精神需要构建外部和内部制度,培育大学成长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3.
大学精神既要继承传统又要适应时代的变革.当代大学精神最主要的变化就是与现实的贴近,在追求崇高学术理想的同时,实现大学对象牙塔的超越.大学也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体.大学真正蓬勃发展之日即产业精神与大学精神得到真正融合之时.  相似文献   

4.
大学文化的时代使命是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人的和谐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的时代表征,在大学文化视野下人的和谐发展是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构成.在大学文化视野下人的和谐发展不仅是理论建构也是社会的实践活动,可以通过大学文化建设的各种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大学制度是促进大学理想和使命实现的一系列制度之总称,它并非冷峻、客观中立的结构体系,而是在其技术性框架的“装置”中渗透着价值元素,内在地具有价值属性.规制与自由是大学制度的两种不同价值,它们既对立又统一,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有着十分不同的实践表现.在行政至上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条件下,我国大学制度之规制与自由的矛盾比较紧张,产生了一些严重的消极后果.消解价值矛盾,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需要崇尚自由价值,强化大学制度的精神;重构规制价值,增进大学制度的科学化;平衡规制与自由价值,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相似文献   

6.
大学应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题词“定向”,用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思想“定盘”,同心同德,重塑新世纪的大学精神。以持续创新精神为核心,以学术研究精神为主体,以主体自觉精神为基点,以爱国精神为归宿,这是新世纪大学精神重塑的基本理念。统筹兼顾,实现四的和谐统一,一种闪耀时代光彩的大学精神将焕发于大学校园。  相似文献   

7.
大学之“道”与大学之“器”——传统大学精神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与“器”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传统大学的基本问题。长期以来,大学“道”“器”疏离,其整体功能被严重肢解,大学之理想及其精神沉沦。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和本质,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石。随着多元化、综合化、个性化时代的到来,人们提出了实现“道”与“器”、人文与科学、学术性和工具性、思辨理性和技术理性的整合,崇尚理性与追求功利的有机统一,重建当代大学精神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8.
当今时代强烈呼唤大学创新,而我国正在出现一种大学精神衰微现象。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对大学和教育的本质及其规律进行再认识,实现新的文化觉醒,确立“文化是立校之基和育人之本”的科学理念,确认“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以教育和文化创新为核心,以理念创新为先导,开创中国特色大学创新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超龄校规     
让规章保持与时代的契合,更能彰显大学的人本和包容大学是时代潮流的引领者,大学是创新意识的开拓者,大学的思维、大学的制度、大学的行为,都应站在社会发展的最前沿,用不断的变革与演进获取新生力量,升华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10.
论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与政府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工、农业经济时代不同,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社会地位引起了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巨大变化:一方面,大学与政府逐步交织在一起,形成相互依存与广泛合作的关系;另一方面,二者的矛盾和日益增加的平等又使它们逐步形成相互监督与互相制约的关系.为了协调大学与政府之间的矛盾,二者的关系还趋于多样化.  相似文献   

11.
大学之魂:象牙塔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学术界日趋功利化,导致象牙塔精神缺失。按照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学需重构象牙塔精神。另一方面,大学与政府、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早已走出象牙塔。大学自身发展与社会对大学的需求所产生的这种矛盾如何调解?有必要重新审思大学的象牙塔精神的内涵,探索大学在现有发展矛盾下的改革之道。  相似文献   

1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学术界日趋功利化,导致象牙塔精神缺失。按照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学需重构象牙塔精神。另一方面,大学与政府、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早已走出象牙塔。大学自身发展与社会对大学的需求所产生的这种矛盾如何调解?有必要重新审思大学的象牙塔精神的内涵,探索大学在现有发展矛盾下的改革之道。  相似文献   

13.
高深学问及其构成的学科(专业)是大学存在的知识和组织基础.大学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二者既有深刻联系又有质的区别.任何社会思潮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当大学文化缺失问题,特别是大学精神衰微现象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并逐步进入到哲学领域时,大学文化哲学便产生了.从“高深学问”到“大学文化”是一个质的飞跃,以“大学文化”为逻辑起点,从整体上构建一个以“大学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哲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是当今时代的强烈呼唤.其核心内涵是:大学的本质是一种以传承和创新文化为己任的功能独特的文化组织;大学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人文关怀和追求真理是大学应当坚守的“永恒之魂”;和谐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信仰.当今我国大学的崇高使命是:坚持“中国特色,综合创新”的文化发展道路,创新和高扬当代中国大学精神,全面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大力增强我国大学核心竞争力,为实现中国特色大学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文化强国而奋斗.  相似文献   

14.
大学精神是科学与人文精神的交融,是独立与自由精神的统一,是批判与创新精神的并重,彰显了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蕴含着“和而不同”哲学理念,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本质。重塑大学精神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从哲学的高度审视和反思大学精神,以真正把握大学精神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具有的薪火相传的理想和信念追求,是大学引领时代潮流的文化灵魂,是大学寻求知识、探求真理、培养情操、崇尚科学的信心和勇气,是大学希求学术自由、担当社会责任、形成民族气节、融合世界精神的动力源泉.我国当代大学精神面临种种危机:大学科学精神的遮蔽;大学创新精神的障碍;大学教师尊严的弱化;大学学术自由的缺失.要实现大学的真正振兴就必须做到:树立坚定的科学信仰;培养大胆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倡导大学的学术自由.  相似文献   

16.
瞭望     
《教育》2007,(2)
海德格尔与大学改革大学教育究竟怎样实施?大学的改革又应怎样与大学教育究竟怎样实施?大学的改革又应怎样与时代保持同一个步调?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书》2006年第12期刊载题为“海德格尔与大学改革”的文章,介绍了这位著名哲学家对大学精神与本质的态度,以及由此作者对大学教育的看法。文章认为,大学要有其精神,也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其存在的条件。在就任大学校长时期,海德格尔曾对大学的本质与精神从哲学的角度给予论述。他认为,大学不应是政治的工具和谋取财富的手段,而要从改变人的精神和实现真正科学的目的出发,提高人的素质…  相似文献   

17.
校歌是高校精神文化的具体体现,不同高校校歌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通过对我国一流大学校歌分析发现,大学校歌蕴含着大学精神,不同高校校歌在语言表现形式、学校风貌描写等方面独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与鲜明的大学精神.在组织文化的视角下,大学校歌与高校精神文化具有密切的关系内涵,体现出对真理的求索、对道德的崇尚和对创新的追寻.高校校歌对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具有启示作用,作为学术组织,一流大学应增强精神文化建设,“完善规章制度,重塑大学精神”“回归大学之道,坚守大学本心”“回应社会需求,不断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8.
自由与秩序是贯穿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主线。自由与秩序的冲突背后体现了现代大学制度构建中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这一矛盾甚至成为了大学运行的永恒矛盾。但是,自由和秩序存在一定的内在机理,秩序是自由的保障和基础,自由是秩序的目的。自由与秩序由原先的紧张状态发展成为联通的状态,二者的博弈共进,保证大学运行既拥有一定的秩序性,又能坚守大学发展的自由精神。自由与秩序平衡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要健全教授治学制度,彰显现代大学治理的自由精神;完善依法治校制度,以良法推进现代大学有序之治;落实民主监督制度,实现现代大学治理的自发秩序;推进社会参与制度,走向现代大学治理的多元共治。  相似文献   

19.
大学兴则国运昌,而要大学紧跟时代潮流蒸蒸日上,则必须有博大高昂的大学精神来支撑。所谓大学精神,是大学人在某种大学理念支配下,经过熔冶、酿制,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共同理想、信念、品格、风貌、精神、智慧的升华和结晶。它是大学的支柱,是大学生命力的不竭源泉,是大学思想文化的精髓所在,是对大学的生存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思想导向。 塑造现代大学精神,离不开科学理论的烛照,离不开大学同仁的求索。现代大学精神要取向何方?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题词,为我们把握了时代的脉膊和走向,具有…  相似文献   

20.
《大学》奠定了我国先秦时期“大学之道”的核心和精髓。“大学之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伴随着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在中西方两种文化矛盾冲突与融合中,我国古代“大学之道”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了大学教育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然而,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日益出现的以“崇尚物质,忽视人文”为基本特征的文化生态危机及其导致的大学精神衰微现象,不少有识之士呼吁高等教育回归“人”的主体地位,并期待重新确立“以人为本,实现和谐”的新时代大学所追求的崇高信仰。为此,当前我们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在继承我国先秦时期“大学之道”的核心和精髓的基础上,学习、借鉴人类社会积淀和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包括近代以来西方大学理念创新的优秀元素和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以“人文、理性、求实、创新、和谐”为核心价值信念创新当代中国“大学之道”,探索构建当代中国大学人的精神家园,以适应当今世界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和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