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1 毫秒
1.
张爱玲的多部作品已被改编成电影,从细节刻画到情节的增删,再到人物形象的变化,文学叙事转向电影的视觉传达时凸显图像的魅力,在当下的视觉文化背景下,导演抓住大众热衷图像的感性审美心理,再加上个人对作品的独特理解,完成了文学到电影改编的再创作。  相似文献   

2.
作为第五代电影导演代表之一的张艺谋,到目前为止创作的16部电影作品,有12部改编自文学原本,如《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金陵十三钗》等。张艺谋电影多由文学原本而来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张艺谋电影对文学原本的选择是一种尴尬和无奈,张艺谋电影对文学原本改编的"要诀"是对成功与亮丽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王敏 《文教资料》2014,(24):50-51
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文学为电影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电影作为新媒体为文学在现代社会的传播拓宽了途径。小说《爱玛》作为简奥斯丁最成熟的作品,吸引了电影改编者们的极大兴趣。爱玛先后六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作品,本文以1996年英国ITV版本的《爱玛》为例,从女性成长视角解读电影对女主人公成长、蜕变过程的塑造,并探寻文学电影改编对原著的新解读。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传奇》中的作品大多是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创作;;其间中国电影也发展迅速。张爱玲在《传奇》的中短篇小说创作中大量借鉴了电影艺术手法,本文试图谈谈它们的艺术表现力;;并从中领悟它与作者的创作目的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女性文学的繁荣,关乎女性主体、女性意识、女性主义文学等话题的讨论不绝于耳,女性电影也成为评论界的一个焦点.从电影作品《大红灯笼高高挂》、《无穷动》着手,对中国电影中的女性意识从无到有进行了论述,试图揭示女性电影作品中所体现的女性自我独立意识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传奇》中的作品大多是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创作,其间中国电影也发展迅速,张爱玲在《传奇》的中短篇小说创作中大量借鉴了电影艺术手法,本试图谈谈它们的艺术表现力,并从中领悟它与作的创作目的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读书     
《八小时以外》2011,(2):51+53
书名《六月新娘》作者张爱玲出版十月文艺出版社日期2010年12月定价29.80元《六月新娘》是张爱玲的电影文学剧本作品集。这是张爱玲的剧作在内地首次结集出版,其中包括《人财两得》、《情场如战场》、《桃花运》、《六月新娘》和《小儿女》五个剧本。五个剧本都是以爱情纠葛为主线,演绎了不同  相似文献   

8.
电影《色·戒》的成功,与其同名改编的张爱玲原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色·戒》小说与电影改编的差异出发,重新审视《色·戒》文学与电影艺术性的差异,来探索文学艺术和电影艺术在当今文化时代的紧密结合。小说和电影这两种艺术形态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文本叙事策略和意识形态上,此类现象在两类文体中很多例子与之相对应。本文主要从小说的文本解读和电影的叙事结构分析并介入《色·戒》的主题,摒弃了以作者经验、印象和感觉为依托的传统批评,主张精细化的科学主义的认识和见解。  相似文献   

9.
方明 《巢湖学院学报》2012,(4):60-63,79
《色,戒》是张爱玲人到中年的短篇杰作,既精简又精彩,引发的争议也最多。它是张爱玲的一次真实的袒露,包含了她对人性以及爱情本质的认知。有人说《色,戒》带有自传性质;有人说它的叙事特色和人物形象塑造接近电影,不过是张爱玲在艺术上的一次新尝试。众说纷纭更增添了这部作品的神秘,是为不一样的《色,戒》。  相似文献   

10.
周建华 《海外英语》2012,(10):213-215
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通常被认为是对原作的背叛。甚至一些电影艺术家也认为电影是一种由"照相术"发展而来的较直观的艺术表现形式,而文学中抽象的概念和意象美是难以用直观的影象来表达的。《喜福会》是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含义深远的意象是作品的一个显著特征。通过比较分析小说及其电影改编作品的意象,探讨抽象的文学意象是如何被移植到电影中的,从而突出改编的价值,解构文学与电影之间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11.
傅雷的《论张爱玲的小说》是张爱玲研究史上第一篇具有学术意义的文章,已成为后人研究张爱玲所广泛征引的批评资源。傅雷和张爱玲文学观念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成长路程不同,性格特征不同,审美趣味不同,两性心理不同,不可避免地导致两人艺术视野的不同。傅雷在肯定了张爱玲的写作技巧的同时,对张爱玲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有着敏锐的体察。而张爱玲后期的写作情况也说明了傅雷的批评是有先见之明的。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因其个人独特的经历,小说思维中融入了电影思维的某些元素,用丰富的意象和影视技法构筑了一个游离于现实和想象之间的全新时空,本文将引用福柯的“异托邦”概念来试析张爱玲小说中的电影化想象。  相似文献   

13.
鲁迅和张艺谋的作品都有关于"丑陋的中国人"的叙述,近年来有人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来共同解构他们的作品。但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其一,对待西方大奖,鲁迅和张艺谋态度截然相反。其二,张艺谋的电影精心设计以民俗为中心的符合西方人"口味"的"中国想象"图景,从而成为西方"他者"眼中的"东方";而鲁迅对中国的"描写"不是为了取悦西方人,他是站在中国"自者"的立场来"描写"中国。其三,鲁迅创作的目的是"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张艺谋的电影过于重视形式,而对思想主题的挖掘不够重视,作品的批判性减弱,有部分作品甚至冲淡或遮蔽了原小说积极的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一个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奇迹和异数,一生创作了两部长篇小说,三十多部中短篇小说,百余篇散文,另有译作及文学评论等,可以说她是一个创作丰富的作家。她的名字经常与"传奇"这两个字联系在一起,显赫的身世,杰出的才情,还有她的冷艳,她的孤傲,一切都凝聚在她离去瞬间的那个背影中。让我们拿出那些没有被岁月遗忘的文字,感受一下张氏文字特有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不仅包括“社会现代性”,是时间性质的一种命名,还包括“审美现代性”,是人类思想价值的一种基本类型。张爱玲的散文创作激活了五四文学中的小传统,创造了日常现代性的基本形态,完成了散文现代性话语转换。她的全部作品,有一种具有兼容性的人生态度,它既蕴含了生活中的美,也涵盖了生活中的丑。后人标榜的现代与后现代派,在她那里都可以寻到踪影。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张爱玲遗作《小团圆》的解读,阐述了带有自传性的主人公九莉母性遗失背后的情欲意识的自信、自觉,以及其中体现的张爱玲对女性自身命运的深刻认知与关注。  相似文献   

17.
文体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传奇》是张爱玲小说文体成熟的标志,其文体风格可以概括为:新奇华丽与苍凉素朴并行。讲述与呈现——作者对小说写实品质的追求(客观的作者);俯视与反讽——小说中作者对人物和读者的距离控制(主观的作者);“情绪”——作者内心的不自觉宣泄(主观中之自我)。张爱玲的小说文体成为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一个独特而迷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论《秧歌》     
《秧歌》是张爱玲的一部重要作品,海内外对这部作品的评价截然不同,论文力图把这部小说放到后期张爱玲创作努力寻找个人与现实的契合点这一背景上来分析评价。张爱玲在这部小说中以她的独特眼光描写了生活中的“饥饿”现象和“虚假性”,而这部作品的部分情节构成又令人遗憾地陷入了虚假性。《秧歌》虽然有政治环境对作家的影响这一因素,但又不能完全从政治立场的角度来评价它,这部小说基本上还是从人性的立场,从关注平凡人生的立场来创作的。她用一贯的“参差的对照”手法描写了农民的形象。作家在和现实保持距离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自己的基本立场,使这部小说呈现出复杂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论文从张爱玲的《小团圆》的自传性叙述方式、女性视角、写作距离和时点的呈现,探讨其呈现出的海外华文文学共性与独特性,并由此解读它在张爱玲总体创作中的呈现和演变,进而研究与评价她在海外华文文学的位置及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独特的家庭出身、痛苦的人生经历及深刻的生命体悟,成就了张爱玲的艺术人生,也使其创作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张爱玲创作局限性主要源于安全需要的刻骨缺失、归属需要的冷漠荒芜和爱的需要的极度匮乏,从这个角度对张爱玲的创作心理及作品的局限性能有更深切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