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媒介话语中商人形象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握瑜 《青年记者》2007,(14):49-50
媒介话语是媒介传递信息的载体,媒介运用话语向受众展现世界和生活,承担“构图”的功能,并借此表达自己,反映现实。而对话语的选择和运用并非是随意而为的,它要受到意识形态的作用和影响,意识形态是决定媒介话语选择和运用的决定因素。本文以媒介对商人的称呼话语作为研究的对象,试图通过不同时期媒介话语的变迁,探究媒介意识形态的建构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不是如老葛朗台那样的贪婪攫取金钱的悭吝鬼,就是像电影《大腕》中所描述的“只买最贵不买最好”那般炫耀性消费的暴发户,或似“威尼斯商人”夏洛克吸血鬼似的为富不仁,总之。文学和新闻中的商人大多是负面形象。改革开放以来,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从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社会的急速变迁已经把商人阶层推向了历史舞台的前沿,他们无疑是时代的弄潮儿。  相似文献   

3.
媒介化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在传媒发达的拟态环境中,人们的起居生活和重要判断无不以媒介的信息提供为准绳.传媒选择什么人物来报道、用什么样的话语构建人物形象,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现实世界人物的看法和评价,媒介人物形象因此成为各种社会关系的综合反映,并具有了无比丰富的社会内涵.这正是<媒介与商人--1983~2005〈经济日报〉商人形象话语研究>(彭焕萍著,华夏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一书作者所阐述的研究缘起和立意前提.  相似文献   

4.
黄碧红  王锋 《今传媒》2016,(6):97-98
《温州两家人》以温州商人的真人真事为依据,勾勒出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风云和时代变迁,表现了中华民族诚信立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容纳着深厚宽广的历史内容,塑造了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商人形象,使全剧呈现出“史诗”般的艺术特色,谱写了当代商人的心灵史。  相似文献   

5.
从媒介形象的角度看经济广播的形象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栾轶玫   《视听界》2006,(5):49-51
在频率专业化被广为提倡的今天,一系列专业频率诞生并取得了骄人成绩,如“交通广播”、“文艺广播”、“音乐广播”、“新闻广播”等。在大部分省市电台中,“经济广播”也常常被作为一个专业频率而存在着。然而,当下大多数中国经济广播面对着同一种尴尬:即经济广播作为专业广播的非专业化形象与作为小众广播的大众化生存状态。由此,中国经济广播整体呈现出一种“泛经济化”的模糊形象,“泛经济化”的形象定位远离了最初经济频率“专业化”道路的初衷,名不副实成为大多数经济广播的现实写照。今年是中国经济广播诞生二十周年,本文试图从媒介形象的角度审视当下中国经济广播的形象及其成因,并力图为今后的经济广播找寻一个更合理的形象定位。  相似文献   

6.
张举玺  郑琪 《当代传播》2021,(1):57-60,69
2020年是中俄建交71周年.俄罗斯对中国的形象认知是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公共外交模式的走向.考察中国形象在俄罗斯的历史发展与变迁,参考俄罗斯著名社会调查机构及美国皮尤调查研究中心的有关数据,可以观察到近年来俄民众对华认知取向.俄国视域下的中国形象是作为"他者"存在,并深受俄民族文化与地缘政治等多元...  相似文献   

7.
经济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冠肺炎在全球流行深刻改变了国际关系,中国成功抗击疫情并取得经济一枝独秀的卓越表现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极高的舆论关注度。本文着眼于后疫情时代的德语新闻话语,通过分析德国《明镜》周刊和《法兰克福汇报》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的相关报道,聚焦其对中国经济形象实施动态话语建构的阶段性特征,以期对促进中国对外传播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王琼 《图书与情报》2011,(4):98-103
改革开放30年来,新中国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促使了在全球化进程中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革新。"西方商人"自传的译介恰好为中国人在全球化时代中提供了直观经验的参照。文章从全球本土化的视角切入,首先探讨西方商人自传翻译在中国本土扮演的世界性角色,其次论述西方商人自传在汉译时,如何融入到中国商业本土话语中,并促成了新的身份塑造。第三探究这种新的"身份"在对应全球主义时,目标语读者的多种本土接受,最终在不断改革和重新定位中揭示个体的成功追求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关系和内涵。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中国典型人物"媒介形象"的变迁与突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麦尚文 《新闻大学》2006,11(2):70-75
从相对单一的"群像"转向多元化的个体形象,由传统道德形象向更为丰富的现代形象过渡,中国典型人物"媒介形象"的这种数量走势和内涵变迁,为当前媒体的典型人物报道提供了新的启示典型人物形象的表达应与社会个体的生存状态相吻合,与社会变迁保持共振,使得典型的"媒介形象"更为真实地反映人物的现实情状,更贴切地表达出时代特征.只有典型的"媒介形象"能契合受众的期待视野,典型人物形象传播的有效性才能突显,而这又必须通过典型人物形象传播的策略创新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5,(7):67-72
NHK纪录片中的中国经济形象并非是单一的,而是"腾飞的"中国经济形象与"衰退的"中国经济形象并存;在中日竞争型关系的背景下,NHK纪录片中所塑造的是带有等级观念的、不对等的中国经济形象;NHK纪录片中的中国经济形象往往与政治问题混杂在一起,以经济威胁入手,导向军事威胁、政治威胁和文化威胁等议题。本文通过一系列典型文本,分析中国经济被NHK纪录片重塑的过程及其呈现出来的形象特征,进而讨论日本媒体塑造中国经济形象的话语策略和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万珊 《东南传播》2010,(2):35-36
媒介形象的生成与变迁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其中影响并制约媒介的最重要的力量是政治、经济与公众力量,三种力量之间在不断进行着各种搏弈。而其中,受众的力量对于媒介形象的生成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与全世界做生意》纪实拍摄三十四个中国与全世界之间的商业故事,荣获四川电视节"金熊猫·社会类纪录片大奖"。纪录片是建构国家形象的"有力武器",《与全世界做生意》以平民化视角展现中国人对财富和梦想的理解及追求,弥补经济视域下国家形象建构的缺失,同时呈现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商业智慧和民族精神。本文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与全世界做生意》中由商品、贸易、商人等元素折射出的国家形象做出新诠释。  相似文献   

13.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媒体纷纷进行媒介形象建设。东方卫视从一个处境尴尬的省级卫视脱胎换骨成为中国最新锐的电视品牌,媒介形象建设对其发展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文章通过分析东方卫视媒介形象建设的特点,来思考现今中国媒介形象建设应该从中吸取哪些经验、规避哪些风险,从而在媒介形象建设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上海回族商人所办社团改变了以往孤立的商业个人和分散的群体,商人们相互协调、配合,统一从事大规模的社会活动,逐步形成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回族商人社团的势力和影响力层层渗透、扩展到上海回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在反抗斗争、教务整顿、文化复兴、慈善救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即存在“重本抑末”的观念,而根据民间“士农工商”的传统划分,商人的社会地位也是处于最下层。但是,到了明中叶以后,由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城乡的商品经济比重大增,商业资本增值迅速,商人经营的范围迅速扩大,不少地主缙绅也逐渐将资金投向工商业,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传播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以内容分析的方法对1990年以后《中国妇女》杂志中的女性形象做一个简单的归纳分析。概括出新世纪女性形象的复合性特点,社会系统的复杂化与简化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老龄化持续加重、社会结构转型及利益格局变动持续深化的背景下,老年群体以其在总人口占比的快速上升被广泛关注。媒介对老人形象的产生、变化与扩散发挥着愈益重要的作用。大众媒介能否构建恰当的老年群体形象,关系到国家提出的"积极老龄化"发展战略的实现程度与范围,也影响着老年群体平等社会地位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张婧静 《新闻世界》2013,(10):329-330
国家领导人作为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媒介形象塑造的成功与否,会对国家形象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领导人的媒介形象研究是政治传播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理论开始,先定义国家形象和媒介形象,然后对中国领导人的媒介形象现状进行分析,最后尝试给出关于中国领导人媒介形象塑造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戈银银 《新闻世界》2014,(6):193-194
广告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带有鲜明的性别属性。从提线木偶般从属于男性的地位,到逐渐觉醒挣脱兴起女性主义思潮,发展为独立自信形象,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变迁是对性别意识形态控制的一种挣脱,也是思想上的革新和崛起。但广告在对女性形象塑造的过程中,以男权话语阴影下的女性主义广告为例,明显的呈现出男权话语与女权主义的矛盾,解决这一迷思对重新构建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施施 《东南传播》2021,(3):133-137
2020年夏天,真人秀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引爆全民狂欢,其对"30+"女性的关注填补了中年女性在媒介形象建构中的空白,所呈现的多元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社会对女性身份的刻板成见.然而,在深入剖析节目对"姐姐"这一媒介形象的呈现与建构以及节目背后各方权力关系的博弈后发现,在资本逻辑主导的父权社会中,该节目遵循着一般明星真人秀制作的话语秩序,对女性形象的建构仍建立在男性审美的话语体系内.实际上,节目乘着女性主义的东风,复刻时兴的女团选秀模式,其光鲜的女性主义外套下是资本建造的文化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