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电视新闻连续(系列)报道,是消息类新闻的深化、补充、拓展和延伸。如今这种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传播信息的新闻体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怎样才能达到集中、连续、突出的传播效果,笔者认为必须遵循以下规则。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的开阔视野 (一)新媒体视野的定义什么是新媒体视野?笔者认为,新媒体视野指的是以新闻信息为主要内容、以互联网络和通讯网络为数字化传播手段,将信息生产、传播与接收集中在一起的新闻大视野传播平台。  相似文献   

3.
覃华 《新闻传播》2006,(8):58-58
由于传播技术手段的进步,使新闻的定义也有了新的发展新闻由“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发展为“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传播由事后传播发展为事中传播,广电媒体的新闻时效性得到最有力的表现。面对广电、网站等电子媒体在新闻时效性上的激烈竞争,作为平面媒体的报纸应如何应对,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笔者认为,要提高报纸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信息时代,报业竞争日益加剧。为了争夺更多的读者群,媒体不得不加大信息容量,加快信息传播速度以及拓宽新闻的阅读趣味。然而,一张报纸尤其是地市党报的信息容量是有限的,如何让有限的版面应用新闻稿件来传播更多、更好、更快的信息,提升报纸尤其是地市党报的影响力,笔者认为,新闻创新是关键。新闻创新的原动力来自哪里?  相似文献   

5.
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大媒体上,传播得最快、最多的是新闻信息。新闻信息在报纸上占据头版位置,在广播、电视、网络上滚动播发,以满足广大听众与观众对新闻信息的及时了解。新闻信息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是信息传播的制高点、前哨站。如何有创新、有突破地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这是目前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与新闻信息相联系,以新闻信息为线索,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具体地讲,就是让档案信息切入新闻信息,为新闻信息提供背景补充、论证资料,让档案信息贴近百姓生活,跟社会前进的…  相似文献   

6.
电视新闻画面传播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及传媒,人们总愿意从宏观上对各种新闻媒体进行研究阐发,尤其是电视这种最常见的传播形式。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视传媒的新闻画面将对受众产生巨大影响,本文即试图对电视新闻画面这一微观课题作些探讨。新闻画面的传播特性电视新闻画面,是许多可视性非语言符号集合而成的总体形式,是信息传播的直接中介。电视新闻画面能使受众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消除对可靠信息的测不准疑惑,对画面内容产生认同心理。1、新闻现场的实证性。新闻画面的传播起到了“眼见真正为实”的作用。对于那些属于耳闻而非目睹的信息,受众总是认为经过记者加…  相似文献   

7.
闫洁  蓝东兴 《新闻界》2013,(1):7-10
新闻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记者不仅要报道事实,还要充分考虑传播的社会影响,因此,笔者认为新闻文本不仅存在开放式,还存在封闭式。新闻文本是传、受主体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进行交流、沟通和互动的中介,既反映着传播主体的传播目的和传播水平,也直接影响着新闻接受主体的信息收受活动,两种不同呈现方式的新闻文本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也各有其传播功能。本文探讨了两种不同新闻文本的传播功能及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8.
新闻传播与人文关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文军 《新闻传播》2002,(10):12-14
进入新世纪,新闻传播改革紧锣密鼓,笔者认为,由传者本位回归受众本位,突破传统新闻观对人文精神的束缚,在新闻传播中实施人文关怀,以满足多元化的受众需求,是新闻传播改革的一个重点,应当围绕这一重点考虑相关改革,这是新闻传播与时俱进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01,(6)
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柳斌杰为《新闻学论集》所作的序,对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都有很深刻的见解,是帮助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篇很好的辅导材料。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之侠的《在新闻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势在必行》的文章,对我们加强新闻队伍的建设,谈了自己的看法,供读者研究。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明安香为本刊提供的专稿《关于信息传播全球化和新世纪初我国传播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是他在研究信息传播全球化现象及其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为我国新世纪初传播发展战略提出的一些设想,特别…  相似文献   

10.
长期负责党的宣传文教工作的陆定一认为: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1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郭庆光认为: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运行。2复旦大学教授童兵认为:"新闻传播"指人际间、群体内以及社区内直接的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对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及意见的相互传受过程。3"新闻传播"是新闻传播学的核心术语,但对这一概念的定义与解释,前人研究多从新闻传播事业、活动、现象、工作及新闻传播学等感性经验或  相似文献   

11.
柏清  罗锐 《新闻传播》2005,(8):27-28,31
经过二十余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各级党报的改革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不论在新闻理念还是报道模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丁柏铨认为“党报以往的改革已跨出了两大步:第一步,大致实现了从较少传播新闻信息而较多传播观念向较多传播有新闻价值的信息的转变。第二步,不仅强调扩大新闻信息的总量,而且在提高新闻信息的质地和价值含量,所提供的服务对读者有用方面做出了切实努力”。  相似文献   

12.
陈海祥 《军事记者》2002,(11):15-16
军事信息传播是军事系统这个社会大系统中一切信息的传播。从属于军事信息传播的军事新闻传播的良性发展,是军事信息传播发展的必然要求,由此会带来整个军事系统内信息全面良性地流动,从而促进整个军事系统更加协调、全面的发展。然而,我们审视当前我国的军事新闻传播,却发现它的面目并不很清楚。军事新闻是“对新近发生(刚刚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军事斗争(战争)、军事活动以及军队建设、国防建设的事实的报道”。以这个标准来衡量,目前我国军事新闻媒体上的“新闻”,其实大多属于适合公开传播的军事信息,当中包括了宣传教育材料、…  相似文献   

13.
《新闻知识》杂志开辟专栏讨论“新闻策划”,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曾有人认为“新闻策划”是外来词,笔者认为有必要从词义上追根溯源,找到可以说明“新闻策划”并非新事物而是旧事物更新出现的证据,但这不是想用本本来限制、批判“新闻策划”这一新生物。从几部工具书(如《辞源》)上可以看到,“策划”是想办法、筹划诸般相近义.“新闻策划”不过是策划在媒介工作中的一个具体运用。笔者认为,新闻策划就是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围绕一定的主题或目标对传播全过程进行决策和谋划,从而制定报道计划作为指导传播活动有效开…  相似文献   

14.
新闻传播受众心理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传统新闻学认为,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传播学认为,新闻是一种关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新闻传播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活动,它除了要遵循真实、客观、公正、全面、迅速的原则之外,还必须遵循客观的特殊新闻传播心理规律。新闻传播是伴随着传播学的引入而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我国著名新闻学者童兵教授说,“新闻传播学是引入大众传播学成果和研究方法之后的新闻学。新闻传播学是把新闻传播看作人类传播的母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并把子系统同母系统一起联系起来加以综合考察,从中探究子系统与母系统的共同规律以及子系统——…  相似文献   

15.
新闻传播中,信息生态的平衡发展直接影响新闻信息产品的生产、传播和利用。信息生态的失衡会导致新闻信息污染和新闻信息超载。给传媒生态带来一定的破坏作用。从而影响新闻信息的有效传播和传播效果。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新闻传播中生态保护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新闻传播中信息生态保护的途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闫倩 《新闻传播》2006,(1):52-53
电视新闻可以音图并茂、视听兼顾,而作为平,面媒体的报纸,在这方面就明显逊色了。笔者认为,从事报纸新闻写作的记者应汲取电视报道的优点,在形象性、生动性上多下功夫,使读者同样能“看”到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以期能更好地使读者接受新闻传播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张羽 《报刊之友》2002,(1):44-45
新闻传播学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任何从事新闻传播理论研究与教学的人员,除了创造条件亲自参与新闻传播活动外,还必须时刻关注传媒业的发展态势,随时捕捉新闻传播领域的最新信息,用科学的理论眼光洞悉其优劣得失,促使新闻传播活动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健康发展,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18.
关小俞 《东南传播》2010,(7):181-182
电视新闻系列报道是消息类新闻的深化、补充、拓展和延伸。如今这种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传播信息的新闻体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笔者认为在充分尊重新闻客观性的前提下,政治敏感、播出时机、可行性,是电视新闻系列报道策划必备的三要素。  相似文献   

19.
<正>所谓的新闻编辑指的就是新闻记者对新闻相关素材进行采集之后,运用先进的编辑设备,来对记者采集到的新闻素材进行全面的分析以及调整,从而在确保新闻传播内容符合当今社会的需求及价值观正常的基础上,向广大的社会群众进行信息传播,所以,笔者认为结合我国现阶段的新闻工作发展情况分析,新闻编辑是对新闻发布前对其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筛选及核查的主要执行者,只有符合了相应的社会价值观之后才允许进行传播。当前我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少数新闻从业人员或是严重缺乏保密意识,将采访中获知的重要涉密信息随意传播,或是出于扬名获利的目的,有意透露职务行为信息,造成恶劣的社会效果。这也暴露出一些新闻单位存在信息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松的问题。有人常有这样的误解,认为媒体享有新闻自由,可以随心所欲披露采访信息。还有人认为,记者拥有超出法纪的信息传播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