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主席在词中评价了几位历史英雄?生:五位。分别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课件展示五位历史人物的画像)师:作者评价这些历史英雄的关键词有哪些?生:略输、稍逊、只识。师:怎样理解这些词语呢?请大家结合注释来理解。生:略输,在文化方面稍微欠缺。稍逊,在文化方面稍微逊色。只识,仅仅知道用武力治理国家。主席对这些历史英雄的评价归纳起来就是“文治”不足。师:对这些历史英雄的不足诗人是何种感情,词中哪个词最能体现?生:惋惜,词中“惜”字为证。师:太棒了,怎样理解“惜”字的含义呢?它在词中起何作用?生(小组讨论后发言):1.…  相似文献   

2.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相似文献   

3.
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相似文献   

4.
词云:球场如此多娇,引无数球迷竞折腰。惜英国丹麦,略输技巧;阿西意德,稍逊绝招。一代霸主,南美巴西,只识桑巴耍秀脚。俱往矣,数风流球队,法国高超。  相似文献   

5.
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文以识为主,认题立意,非识之高卓精审,无以中要。”这是很有见地的。然而不少中学生并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往往有这样的错觉:认为文章写得好,关键在于词汇的丰富,运用的巧妙,好象文章深邃的立意,仅是由词汇编织连缀而成的。殊不知,写好文章的要诀在于“识”“高卓精审”。所谓“识”,就是识见、识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词的上阙写景,视野开阔,气势恢宏,其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写群山蜿蜒起伏,似银蛇飞舞;高原丘陵像蜡象奔驰。群山、高原都是静物,为什么写它们“舞”“驰”?这是一个比较难以理解的问题。现在流行的看法认为,这样化静态为动态,有以下几种因素:第一,有视觉的因素。作者站在高处,看得很远,由于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视线随着地势望去,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第二,有精神的因素。作者精神振奋,意气风发,因而在他的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生动活跃。第三,有时代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六年制第八册第二课《颐和园》,是一篇看图学文。按一般的游览顺序是;长廊→万寿山(佛香阁)→十七孔桥、湖心岛。长廊着重写它的“长”——“有一条长长的长廊,一眼望过去,好像没有尽头”。万寿山(佛香阁)着重写它的“高”——“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一望,颐和园的景色一大半在眼底了”。昆明湖着重写它的“绿”——“昆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知道我国青海湖西部有一个鸟岛,初步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从而爱鸟护鸟。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  相似文献   

9.
沁园春·雪     
角度之一:准确精练的语言。本文语言准确精练,极富表现力。上阕描绘北方壮丽雪景,虽只五十六字,但写得意境开阔,意象鲜明。作者以一“望”字点明写景视角,并统领下面各句。动词“封”、“飘”,一静一动,概绘出一个壮阔雄奇的冰雪世界;副词“惟”,“顿”,前者有力的强调了长城内外惟一剩下的是一片白色,客观写出大雪覆盖面积之广,后者形象的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接上阕赞美祖国河山,又引出下文,为评论历史人物作了铺垫。下阕评古论史,以一“惜”字奠下词人思想基色,又用“略”“稍”“只”等词与“惜”相应,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这些历史人物的不足。结尾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点明全词主旨,有力地收束全词。“俱往矣”是对史的慨叹,“数”“还”则洋溢着为今之自豪。这样作者从写景到论史到颂今,准确而精练地运用了一些领括性词句和富于表现力的词语,写得层次分明,蕴含深刻。  相似文献   

10.
在一次习作评讲课上,我顺手把一名学生写得挺不错的一句话写在黑板上: “秋风中,一片片落叶如一只只黄色的小蝴蝶在林中飞舞着,飞舞着……”  相似文献   

11.
设计理念 :识字教学需要“识字”、“读书”、“写字”三者的紧密联系。本课坚持“寓识于读”、“以识促读”、“识写结合”的教学方法 ,注重对小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要求他们一边诵读 ,一边去想与这个词语相对应的事物图象 ,把表面上孤立的图象整合为一体。教材简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科书(苏教版)》中的“识字”是以韵文或押韵合辙的词串形式出现的。每课“识字” ,一般皆是围绕着某个中心。这是一组以“春天”为中心的词语串 ,每一行又是以“天气”、“植物”、“动物”、“花木”为归类标准组合而成的“类”的…  相似文献   

12.
著名画家徐悲鸿自题过这样一幅楹联:“用笔不灵香燕舞,行文无序赏花开.“这是说,画画不得顺手,文章写不下去了,不要硬着头皮画、写.索性休息一下,到室外看看天上飞舞的燕子,欣赏欣赏门前盛开的鲜花.……  相似文献   

13.
…冲呱 一、选择题工 1.经常听有的同学说:“明知道这样做不好,可我就是管不住自己。”这些同学主要是缺乏() A.高尚的道德B.坚强的意志 C.积极的情绪D.高雅的情趣 能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烧。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腆。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进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936年1月26日,毛泽东率红军东征部队到达陕西省青涧县衰家沟,天上飘起鹅毛大雪。面对壮观的…  相似文献   

14.
感谢《中史参》的创新精神与举措 ,把一本版面全新的《中史参》“商榷与正误”专辑呈现给广大读者。可以说 ,这一举措本身就具有“不盲从 ,不附和 ,只问是非 ,不计利害 ,虚怀若谷 ,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读着作者们经过反复思考 ,旁征博引而提出和论述的问题 ,确实十分感动。古人写史重在“秉笔直书” ,要“才”、“学”、“识”兼备。今人学史虽重在“以史为鉴 ,学以致用” ,但如果教材出现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史实 ,出现过时的观点 ,必将严重影响历史教学。对教材提出《商榷与正误》的作者多数为教学一线的教师 ,他们直接面对学生 ,面对教…  相似文献   

15.
香菱在《红楼梦》情榜中位居副册之首,可见是个相当重要的人物。脂砚斋批道:“为总写香菱根基,原与正十二钗无异。”“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青年罹祸,命运乖蹇,至为侧室,且虽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无论相貌、性情、才赋、端雅,都与大观园众女儿们不相上下。但她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  相似文献   

16.
记得古人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说的是写文章不要写得“一望千里”,一览无余,而应当写得波澜起伏,回旋曲折,象群山起伏,连绵不断,有峻峭挺拔的主峰,  相似文献   

17.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篇光辉著作中,引用了《曹刿论战》一文,生动地论述了战略防御原则,批判了军事冒险主义。现就这篇文章的人物分析,谈谈个人的肤浅体会。 文章写两个人物:一个是曹刿,一个是鲁庄公。 鲁庄公是鲁国的统治者,对军事鲁莽无知。你看,他对这场关系到鲁国生死存亡的战争,采取多么轻率的态度: “齐师伐我”,他不管自己准备如何,“将战”; “战于长勺”,他不问敌人士气盈竭,“将鼓”; “齐师败绩”,他不顾敌情真伪莫测,“将驰’。 “将战”、“将鼓”、“将驰”三个词,便把急躁冒失的鲁庄公描绘得形象、逼真。加上战前他的“小惠未遍”,“小信未孚”,不懂得取信于民,以及战后他还昏头胀脑,不知何以制胜而“问  相似文献   

18.
《童趣》是清代文学家沈复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饶有兴味的精美散文,作者在文中生动具体地再现了童年生活的无限乐趣。作者写的这些童年乐趣,都是由观察“藐小之物”而得到的“物外之趣”。何谓“物外之趣”呢?“物外之趣”是人们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并从中得到乐趣。换言之,也就是因物而生成意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童趣》紧紧围绕一个“趣”字来布局构思。全文共写了三件趣事:第一件趣事是视蚊子如群鹤飞舞;第二件趣事是把丛草、虫蚊、土砾的“小天地”看成是森林、野兽、丘壑的“大世界”…  相似文献   

19.
“识”在《沧浪诗话》中地位重要,而对它的专门论述并不多见。试图通过详察“识”的原文意义及比较历代关于“识”的论说,来加深对严羽“识”的认识:识是辨识能力;辨识的对象是体制即审美风格;识的途径是悟,两者互为基础、相互促进;与历代识论相较,严羽识的独创性在于他指出了识的审美特质,不足在于忽略了“识”形成的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20.
杨眉 《文学教育(上)》2013,(24):130-130
白先勇《永远的尹雪艳》是后来结集的《台北心的开篇。他笔下写的都是从大陆逃亡到台北的遗老遗少,这些失去家园的“台北人”,白先勇对他们流亡异乡的孤寂落寞感同身受。而尹雪艳这个如神一般“总也不老”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正是这些无处安放的落寞灵魂中的一抹“红”。几乎所有人都如飞蛾扑火向她扑去,寻找那一份心灵慰藉,与此相比,生命也不足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