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生活即“生存,活着”,指人的生命活动。人生活在世界中,在世界中展开着自己的生命活动,体验着世界的存在,体验着自己的生存状态,体验着自己的生命活动。人的全部活动也就是人的完整的生命活动,也就是说人的全部活动由人的全部生活所组成。人的活动与人的生活是同一的,人怎样活动,人也就怎样生活。生活本  相似文献   

2.
根据《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和新时期党和国家对德育工作的新要求,尤其是围绕中共中央关于《公民品德建设指导纲要》的精神,武汉市东西湖吴家山第四小学校开展了三年的"生活德育"课题研究。他们关注学生现实生活,以校园生活育德,家庭生活育德,社区生活育德为实施途径,以会生活、会学习、会创新、会交往、会负责为目标,让学生学生活的知识、学生存的技能、体验生命的意义,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探讨了加强德育针对性、实效性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当前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道德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人格、生命、完整生活质量的教育,它是整个教育的灵魂,统摄并渗透于全部教育过程中。智力活动不只是靠人的聪明,还要求具备情绪专注、注意力集中、意志坚强等良好的人格品质。所以,德育必须落实到“以做人教育为主线、培养民族精神血脉的现代中国人格”上来。而中学生正处于可塑性最强的年龄阶段,是形成人格及培养基本素质的最关键时期,一个人能否成才,首先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足够的辨别客观事物真善美的能力,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4.
司萍 《中国德育》2014,(15):53-55
正东居小学位于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城乡结合部,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占学生总数的80%。生活的落差造成的消极影响冲击着学生的心理,也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挑战。因此,学校长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逐步形成"怡心教育"的办学特色。"怡心教育"可解读为"三怡六心",即怡智、怡情、怡行,仁爱心、共情心、平常心、聪慧心、自信心和责任心。以身心愉悦为前提,让师生在享受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共度生命历程,共求生命成长。  相似文献   

5.
教育承载着我们国家的兴衰荣辱。小学是人生教育的启蒙阶段,对小学生性格的养成具有极大影响,所以,这是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性格基础的重要时期。生活德育本质就是要回到人的现实生活,是贴近学生本身。生活德育模式的研究,对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要关注生命——我的语文教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调语教学要关注生命,是因为学生是一个个涌动着活力的生命体,也因为语与生命活动,特别是学生精神生命活动有着特别的亲缘关系——日本名教育家小原国芳说:“国语不是训治之学,而是活思想问题,是川流不息的生命。”确实,人的生命只要存在,就离不开交往,而在交往过程中所体现的感受、情怀、思想和创造力,又都无不显示着生命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它使得语这一思想交际工具总是强烈地跳动着生命的脉搏;语言字是极富弹性和张力的,因为有思想的溶剂渗透其中,语言不再是一件外套,而变成一个跃动着血肉的生命;语是化的载体,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历程,自古至今,奔腾不息,没有一个波澜不是生命的跃动;语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而生活是生命的轨迹,语就在生活中与每个人的生命相随,陪伴终生。  相似文献   

7.
语教育就是对人的教育。学生是生长着的生命的存在,应从人的高度对其生命发展加以关照。也只有洋溢着人性之美的语课堂生活,才能体现语教学的人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顾连梅 《新作文》2004,(11):8-9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话一点儿也不错。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之所以苦恼写作是因为我们缺少生活。因为,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社会背景下,每一个有生命的人,都在生活,都拥有着生活。而且是拥有着独具个人色彩的生活。所以,无论我们是否写作。我们都不匮乏生活。但是,拥有着生活毕竟不等同以字传递生活。前人人皆有,后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相似文献   

9.
德育与育德是道德形成的两个方面。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德育即道德教育,在我国,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育德是对人实际行动的引导和培育。人的道德是在长期接受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当代人的道德形成与道德外显,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道德。提高民族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德育是教育的核心与灵魂,育德是教育的根本。  相似文献   

10.
一、联系生活教学策略的内涵生活即“生存,活着”,指人的生命活动。人生活在世界中,在世界中展开着自己的生命活动,体验着世界的存在,体验着自己的生存状态,体验着自己的生命活动。人的全部活动也就  相似文献   

11.
民族精神教育是德育的根基,是教育“三个面向”的立足点。生命教育是一个人发展的需要,是健全人格形成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2005年顺义区承担了北京市教委"课程改革与德育实效性研究"项目.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站在生命的高度俯视课堂,德育与学科教学是血脉相连的整体,共同指向育人这个核心的目标.项目实施的过程,是广大一线教师共同寻找课堂的生命价值的过程,是教育真正回归其本源、让师生在教育生活中共同成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感谢上苍,把我们安排在这阳光地带,生活在这温暖的社会中,体验着亲情的深度,领略着友情的广度。活着的生命才是最美丽的,人只有活着,一切才有可能。生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把握好人生中最美的、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就成了我们要学习的重要课程。  相似文献   

14.
德育课是高校育德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它担负着对大学生道德素质养成的重任,德育课育德的有效性,影响着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德育有效性的基础、条件及保障,以期提升高校德育效果,达到高校育德目的。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存论意义的教育关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作为生存者是自我生成、自我敞开的存在,是不断地实现着某种可能和不断地发生着某种意义的整个生命和生活。“教育”从词源意义上看是作为儿童的一种生存方式出现的,因此,教育是人的重要的生存方式,是人类自身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使人“学会生存”、追求生命意义的重要实践活动。而关怀和被关怀是人类生存中的基本需要,教育活动应围绕着关怀来组织并且助人学会关怀。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育并非应某一个人的心血来潮而出现的,它是应生活的需要才产生的。从根本上说,人一生下来,就存在着学习语言的环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及其它成人都是学习语言的老师。语文教育的生命在于为生活服务。生活中的听说读写与语文教育的听说读写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7.
生命的缺失,是现实教育的一个病理性存在,在现实教育中,生命往往被遮蔽与忽视了。在这种异化教育中的教师与学生过着一种“非人”的生活,教师在由“神”到“微人”之间徘徊,学生在由“物”到“上帝”之间穿插。然而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生命在受到不合理的规训后,会努力寻找新的途径而决不任由生命受到残酷的摆布,要还教育以生命,让教育成为师生共度的生命场。  相似文献   

18.
生命的形态总逃脱不了生死的两个端点,生命的历程总避免不了文化的潜移默化,生命的存在总脱离不了生活的点滴承载。如果生是前提,那么活就是核心;如果生是形式,那么活就是内容;如果生是基础,那么活就是重点,有生有活才是生活。可是如今生命本身正遭遇着生与死的拷问,越来越多的人面临着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从生活文化的视角来反思生命的教育,体认存在的意义,彰显生命的价值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9.
记得有一次上《项脊轩志》,布置预习时,我极力渲染着归有光对祖母的深厚感情,谁知一个男生翻了翻书页后,忽然冒出一句话:“我最不喜欢这种文章,一点意思都没有。”是啊,今天的学生,对老师在课堂上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似乎总是有着太多的抵触和质疑。随着年龄渐长,进入高中之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历越来越丰富,孩子们逐渐有了独立的思想和人格,他们越来越不愿意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说教了。  相似文献   

20.
人生活在世界上,在生活中展开自己的生命活动,体验着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活力。儿童作为"存在着",在生活世界中体验着自己"生命之流"的流动,在生活的体验中实现自身的生成,进而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成人扭曲了儿童的真实体验,应还给儿童在生活世界中的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