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略论新建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地域文化资源的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新建本科院校主动融入地方,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是校地双方良性互动之前提和基础;搭建校地双方交流平台,创建校地双方合作机制是良性互动之保障;正确处理文化共性与个性关系是良性互动之目的.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大学文化与现代传媒良性互动,要不断增强大学文化与现代传媒的互动意识,不断加强大学文化与现代传媒互动的基础工程——大学文化建设。实现大学文化与现代传媒互动,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大学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弘扬大学文化,发挥大学文化的导向作用。要利用现代传媒广泛地宣传报道具有大学文化内涵、大学精神实质的传播内容,提高大学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和渗透力。现代传媒则要更加自觉主动地接轨大学文化,增强现代传媒的大学文化自觉,用大学文化丰富现代媒体的传播内容,增强传媒从业人员的大学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3.
正中蒙建交六十余年来,睦邻友好一直是两国关系的主流。双方关系的长期稳定与成果丰硕的文化交流有重要关系。中蒙文化交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互访与合作机制促进了两国文化开放性的交流,并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与相互交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双边文化交流拥有地域接壤、双边政策扶持、民族文化相似性、两种文明互补等优势,但其文化交流的空间仍有很大的可拓展性。加强文化交流与互动是促进跨境民族间的相互理解与保持两国关系稳定的重要纽带,也是制约不稳定因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国内外学界对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的研究为切入点,纵深论证城市文化与大学文化的交融互动、共融共生,从问题导向出发,详细分析了大学文化和城市文化互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大学文化和城市文化互动发展的经验借鉴为指引,就推进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良性互动提出可行性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5.
"辽河文化",是指以辽河流域历史文化积淀为基础的古今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层叠总和;是辽宁地域的主干文化,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最主要的源头之一,我国北方文化中的瑰宝与典型代表。辽宁地域文化多元结构形态的历史渊源,主要反映在多种经济文化的并存,本地乡土文化与内地文化的互动,以及多民族文化的并存和兼容。特定的历史积淀和自然地理环境,培育了辽河文化独特的精神内涵。重新认识"辽河文化",扬其所长,避其所短,无疑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6.
正跨文化传播是信息全球化时代重要的传播方式,其核心内容是"跨",即在不同领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类型之间展开的对话和交流,消弭文化隔阂和文化"窄"视野。中国跨文化传播的核心要义是讲好中国故事,强调的是文化传播的艺术和过程,注重传受双方的关系和联系,强调双方之间的契合点、共同点。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其形象直接影响着新丝路的整体形象。让世界了解新疆,在当下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新疆与中亚国家地缘相近、文化相  相似文献   

7.
"文化"一词虽抽象凝炼,但底蕴深厚,它是对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的传承与融合,也是对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提炼与升华,是民族整合性与地域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湖北红色文化和荆楚文化孕育于同一片土壤,是两种多民族共居的特色地域文化。本文旨在探析湖北红色文化和荆楚文化之间的互促关系,希翼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联动效应,积极推进湖北省传统文化产业链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成长的航向坐标,企业因文化而繁荣,因思想政治工作而充满活力.二者之间如何实现良性互动与融合呢?文章对此作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9.
增强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的育人功效,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任务的应有之义,是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凝聚精神力量的坚实根基。增强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的育人功效,一要明确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的育人价值,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引发学生的文化自觉,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二要明确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的育人内容,加强金色农耕文化教育、红色革命文化教育、绿色生态文化教育。三要探索山东沿黄河特色地域文化育人的方法路径,做到保供给,充实黄河文化育人资源;抓阵地,推进黄河文化融入课程体系;重体验,创设黄河文化实践育人条件;强环境,营造黄河文化育人氛围。  相似文献   

10.
“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文化乃旅游之灵魂。”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更好地彰显“以文兴旅、以旅彰文”理念,该文以安康地域文化的传承为研究内容,采用文献查阅法、调查研究法,系统梳理了安康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归纳总结了安康地域文化的内涵,认识到文旅融合背景下传承创新安康地域文化乃塑造旅游文化的灵魂,并提出从“生态+文旅”“毛绒玩具+文旅”“非遗+文旅”“美食+文旅”等模式多层面提升安康文旅品牌效应,传承创新地域文化,深化文旅融合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推动文化繁荣、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1.
晓戚 《文化交流》2013,(11):M0002-M0002
2013年9月23日,应浙江省对外友协之邀,印度世界合作与文化关系联合会友好代表团继2011年之后,第二次专程访问文化交流杂志社。双方围绕着中印文化交流史话、两国人民友谊和双方稿件图片来往等话题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参加这次交流活动的有印度世界合作与文化关系联合会主席马赫施瓦里为团长的五位印度友人,中方为浙江省对外友协朱鑫处长,文化交流杂志社总编辑应金泉、副社长何一枫、副总编辑钱松樵以及办公室主任时国文等。  相似文献   

12.
论辽海文化     
彭定安 《文化学刊》2013,(3):70-85,F0002,F0003
"辽海文化"作为辽宁地域文化的称谓和文化符号标示着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含义。辽海文化既具有游牧文化、农耕文化混融而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特点,又具有海洋地区文化的特色;前者之浑厚、纯朴、刚劲、雄健,与后者之外向、机敏、灵动汇合而构成辽海文化总体,显示了地域文化的特色与亮点,而区别于东北其他地区,成为东北文化总体中的特色部分。  相似文献   

13.
《文化学刊》2011,(5):190-191
文化生产不可失去底线坚守肖鹰在2011年8月22日发表的《文化生产不可失去底线坚守》的博文中指出,我们的文化生态还没有建立起一种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良性互动的环境.这就造成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敌对与恶性循环,对两种文化模式的发展都是不利的。现在中国的问题是,只有大众文化在一曲高歌,  相似文献   

14.
从厅堂与庭院的空间关系的角度出发,将浙江传统民居的厅堂分为开敞型、封闭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收集,分析了不同类型厅堂的地域分布。浙北杭嘉湖和宁波、绍兴等地的厅堂以封闭型为主,浙江中部和南部以开敞型为主。这种地域差异与气候之间有明显关系,但通过与安徽东部地区的对比可以看出,相对于传统礼制而言,更重视舒适性与私密性的江南地域文化也是浙北封闭型厅堂存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佛学自东渐伊始即与中国传统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在宋明时期,双方互动融合更是如火如荼。周敦颐作为儒学千年复起之承续性人物,对佛学亦是心向往之,其思想处处流露着佛学之苗芽,佛学在其生活经历、学术思想、政治生涯中如影随形。  相似文献   

16.
新形势下利用小城镇地域文化提升居民文明素养是宁波打造"东方文明之都"的重要着力点。独特的地域文化影响并造就了特定区域的群体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当前,小城镇地域文化提升居民文明素养的缺失表现在:地域文化认同的断裂、地域文化顽疾的侵蚀和地域文化传承的不足。新形势下,提升居民文明素养,必须构建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立体化地域文化建设机制,包括制度整合机制建设、教育训练机制建设和环境塑造机制建设,共同助力于居民文明素养提升。  相似文献   

17.
诗人在周南地区崇德重礼、尚贤好仁的地域文化背景下,选取"麟"这一物象作为兴象来起兴时,撮取了"多子多福之吉兆"这一美好文化内涵来经营"麟"意象,以便通过歌咏"麟"来祝福周王之公子、公姓、公族繁衍昌盛。"麟"意象是"周南"地域文化的艺术载体,是《周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完美结合的集中体现,是《周南》地域风格的艺术结晶。  相似文献   

18.
地域文化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廉洁文化因子,是学校开展廉洁教育的宝贵财富。学校要准确把握地域文化资源和学校廉洁教育的双向关系,因地制宜运用地域文化资源开展廉洁教育。该课题对太仓各类学校运用地域文化资源开展廉洁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重新梳理了太仓地域文化资源中的廉洁元素,从实践层面系统分析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学校廉洁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学校廉洁教育的新路径,同时强调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旨在积极打造学校廉洁文化特色品牌,切实增强学校廉洁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地域风习的形成受着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双重影响。在人文环境中,家族因其融合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人文要素,尤其值得关注。家族迁徙、家族中的望族、望族中的名人,他们对地域风习的形成有着不同的作用;而地域风习相对固定后,又成为一种可以影响家族发展的文化控制力。本文以宋代宗泽家族为中心,对其与义乌风习的关系试做探讨。  相似文献   

20.
近十年来,文学的地域性研究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将文学视为发生在一定空间场域中的现象,成为一个考察文学问题的新视角。但在地域文学研究中隐伏着一个问题,即如何定义人与地域的关系。本文试图从流寓的角度考察人、文学与地域的关系,以古典文学所表现的人与地域的隔阂感、融合感及地域对流寓文学的接受与认同为例,揭示流寓作为人与地域更真实的关系以及流寓文学对于地域文学史研究的意义,并兼及中国古代地方文化研究中流寓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