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歌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典型材料”。 为落实初中《阅读》第三册诗歌单元教学要求和训练重点,特对具体诗歌作如下内容浅析和教学建议。 周总理,你在哪里 《周总理,你在哪里》是当代著名诗人柯岩为纪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而写的一首自由体抒情诗。作者用形象凝练的诗句表达了全国人民对敬爱的周总理的无比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2.
课题《短歌行》课堂再现执教者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人的感情“忧”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诗人忧什么?通过哪些诗句能够反映出来?”学生思考后,回答“:诗人忧的是‘华年易逝,人生苦短’,通过诗歌开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等诗句能够看出来。”执教者点拨说:“诗人忧的是韶华易逝、人生短暂,那么,我们再看诗歌是从哪些诗句表现出这种‘忧’来的呢?”于是,执教者仍然引导该生阅读文本,让该生从文中筛选诗句,而执教者最后给出的结论仍然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几句。思考探究课堂上,我们提倡尊重学生的主…  相似文献   

3.
一、教学目标 认读“亦”、”妆”,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通过朗读感悟和诗句拓展,在展开想象和整合阅读中,感受诗歌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  相似文献   

4.
《三克镭》是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课通过三克镭的故事,赞扬了科学家居里夫人大公无私的伟大品格。本课所在第四单元的训练项目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可以深化对课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但要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必须先“读进去”,“读进去”是“想开去”的基础。在教学《三克镭》时,教师既要指导学生“读进去”,还要引导学生“想开去”。  相似文献   

5.
鹿鸣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的生命起点。我们现在大量使用的诗句、成语都来自于它,如诗句“在水一方”、成语“信誓旦旦”“投桃报李”“如履薄冰”等等。  相似文献   

6.
当高三的复习进入到综合考练阶段的时候.学生往往会犯一种毛病.做题时.不去认真阅读文本(包括题干的要求.题目的说明.阅读材料),而是急于做答。以为写答案才是关键,读不读文本无所谓。其实,学生的这种认识足一种极大的错误,是种忽视材料只求结果的“断章取义”“跟若感觉走”的不合理做法。教师必须全面彻底的给予纠正.让学生在综合考练阶段。就养成直而文本.善读文本,读懂文本.快速思考。巧妙做答的良好的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7.
所谓诗意的阅读,就是根据诗歌的内在特点来解读诗的内容,而不是用阅读其他文体的方法来解读诗歌的内容。其最主要的有这样三个方面:   一、诗中的情节,看似“故事”又不是“故事”,避“实”就“虚”才能把握诗中的真意。   即使不是叙事诗,在诗歌中也常常会有一定的情节。如果我们不从诗歌的特点去阅读,就会以为这些情节也和散文、小说的叙事一样是为了通过一定的事件来反映生活和表现主题。其实诗歌中对所谓情节的叙述,其用意并不是在于故事,而是把它作为一个形象,或者是一个形象符号,通过这些形象的组合表达一种思想和感情…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诗歌,从古至今,以写“风”抒情的诗句不计其数。在千姿百态的景物中,唯独“风”同时具有无形和流动两大特性。本仅就唐诗从“风”的称谓多样化、“风”的描写多元化、“风”为景之首三方面阐述“风”在诗歌中以景抒情的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解答诗歌鉴赏题要讲思路。一般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从形象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形象的认识规律。首先要认真阅读整首诗,初步了解诗的基本内容,再逐字逐句推敲,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从而进一步把握诗的意境。诗歌是借助形象来抒发感情的,要认真分析诗中所描绘的形象特点,体会形象所寄托的思想感情、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以’99诗歌鉴赏题为例,第8题要赏析杜甫的《漫成一首》,是一首写景诗。近年来诗歌鉴赏都取材于古典诗歌的写景诗,这是共同点。阅读全诗,从“江月去人只数尺”、“欲三更”、“联拳静”这些语句,可以初步把握这首诗是描写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再逐字逐句分析理解。第一句“江月去人只数尺”中,“只数尺”形容了江中月的清晰,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绘画所运用的透视法具有科学性与主观随“意”性相结合的特点。它主要由“远近”法,“移步换影”法(包括“三远”法)和“以小观大”法三类所构成。王维在写景诗句中创造性地运用各类透视法,丰富发展了古代写景诗歌写景艺术的表现手法,进一步提高了古代诗歌诗中有画的品味与层次,为宋元以后诗画交融、追求神似与意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2000年高考,作文题目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很多学生在论述的时候都引用了这两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句出自苏东坡的《题西林壁》,这就是一首哲理诗。   哲理诗现在有,古代也有;不但中国有,外国也有。我们发现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诗歌中生命力最强的不是那些优美的诗歌和诗句,而是那些蕴含人生感悟与哲理的诗歌和诗句。君若不信,我们就来看几个例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些诗句,不但给…  相似文献   

12.
谢佳 《语文知识》2014,(5):83-85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在保持平稳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试题设置、考点分布。在“守正”基础上“出新”,更加注重从诗歌的特点、诗歌阅读的基本方法、阅读诗歌的目的等角度设置题目,逐步回归到对诗歌阅读的基础和本质进行考查上来。在此基础上,2014年应活用“三招”进行备考。  相似文献   

13.
阅读下列古诗词,完成1-8题。离思五首(其四)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从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1、此为元稹悼念亡妻之作。诗歌常“索物以托情”,你能从哪些诗句中感受诗人怎样的情感?2、作品是悼念亡妻的却为何讲“懒回顾”呢?江陵愁望有寄鱼玄机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3、阅读古代诗歌,探讨物候现象,从这首诗歌中能发现哪些景物和季节的联系,从而推断出是什么季节?4、诗歌的首句以“千”“万”这些数字来写枫叶,并且通过“枝”来反复,这对诗歌的表达起到什么作用?蝉李商隐本以…  相似文献   

14.
在远古祖先的心目中,“歌”与“诗”是同一种文学艺术。“诗”是“歌”的内容(文学形象),“歌”是“诗”的表现形式(音乐形象),它们彼此相依、相互融贯,如同语言中词的音和义。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一种歌咏的语言艺术,无“歌”不成“诗”,无“歌”没有“诗”。因此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诗人”这一称谓至少包括以下内涵:(1)自创并演唱诗歌的人;(2)自创或改编原创作品演唱的人;(3)只创作不演唱的人。而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以激情为血肉、以语言为建构艺术、以歌咏为表演艺术的一种文学体裁。以真情去激荡语言的美化,以歌声去撞击听众的和鸣,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5.
海子的诗作《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是以生命为代价换回的一首生命之作。论文抓住“明天”、“闪电”、“陌生人”、“温暖”等诗句进行探寻和理解 ,重新解读了诗作的内容 ,剖析了诗歌创作的文化背景 ,指出了诗歌的局限性 ,以期争鸣。  相似文献   

16.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中国诗坛继“朦胧诗”之后,又出现了“第三代诗歌”,但是与造成了巨大影响的“朦胧诗”不同的是,“第三代诗歌”至今仍未进入多数人正常的阅读和交流范围。该试图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而探讨“第在代诗歌”进入更广泛、更深入的阅读和交流范围所必须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在学习到大量的诗歌意象之外,一类特殊的意象内容越来越多的进入我们视野,那就是诗歌中引用的较之诗人更早时期的人物或相关事迹。尽管我们在学习“用典”这种表现手法时略有谈到,也基本总结过,说是为抒发情感服务的。但是依旧“昏昏”的我还有着更细致的疑问,比如“为什么引入诗句的偏偏是他而不是别人”、“引用时有什么讲究”等。  相似文献   

18.
关于古代诗歌鉴赏《,考试大纲》明确提出了两点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E级。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是基础,感受诗情是能力,领悟诗意是目的。理解诗歌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理解诗句的深刻含义,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主旨;二是要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知人论世,恰当评价;三是要领会诗歌的表现特点,含英咀华,体味精妙。例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咏竹刘孝先竹生荒野外,捎①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相似文献   

19.
湖北夷陵中学袁楚桥老师执教的《离骚》通过“初读诗歌明节奏”“披文入情感其忧”“品鉴诗句悟其志”“文以润心敬读诗”四个教学板块,让学生逐层深入到诗歌文本中诵读、感悟、赏析、品味,在以读促悟、读赏一体的巧妙融合中得到了阅读真趣,达到了难诗易教、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轰轰烈烈的朦胧诗在一片“pass”声中轰然倒地,第三代诗人诗人们打着纷乱的旗号在中国诗坛各立山头,招兵买马,不妨把赵翼的名诗句改一下,形容中国诗坛的这种戏剧性的变化:“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这种改动也不妨说是本所涉及的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表现吧)。第三代诗人的表演最高潮是1986年的“中国诗坛1986年现代诗群体大展”,“在这四五年间,令人眼花缭乱的诗歌社团、流派、实验纷纷登场,其‘喧哗与骚动’的声势,是新诗史上罕见的景观。”在众多第三代诗歌团体之中,以韩东为核心的“他们”是颇有成就的诗派。“他们”诗派是以韩东1985年在南京创刊的诗歌刊物《他们》为主要阵地集结的松散的诗歌团体,主要成员有韩东、于坚、翟永明、丁当、小海、小君、吕德安等,陈东东、王寅、陆忆敏等也在此刊物发表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