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瑞隆  熊威 《新闻前哨》2004,(4):25-26
近年来,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在党委机关报上出现了“今日关注”、“特别报道”等专版和“热点追踪”、“新视点”、“记者广角”、“本期聚焦”等栏目。这些专版和栏目刊登一些新闻性强、主题鲜明、较有深度、有可读性、篇幅稍长的文字主稿(不是常规性的通讯或新闻述评),有的还链接“背景资料”、图表等。这类立体型报道的主稿,业内人士习惯地称为“特稿”。我们认为,党报特稿是新闻“深加工”的复合品。现结合采编实际,对党报特稿的选题等谈些想法,作点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的新闻媒体出现了一股“特稿潮流”。在纸质新闻媒介方面,表现为报纸“杂志化”,新闻特稿化(或称新闻故事化)。很多报纸设有特稿部,有特稿专版或专栏,大量刊登类似新闻特稿的报道(称呼不尽相同,如特稿,大特写,本报专稿等)。一些新锐的经济类报纸也标榜以“讲故事”的特稿形式报道新闻。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新闻媒体的“特稿潮流”正蓬勃发展,方兴未艾。在纸质新闻媒介方面,表现为报纸“杂志化”、新闻特稿化(或称新闻故事化)。在广播和电视媒体上,类似特稿的报道方式也普遍流行,强调新闻的故事性、人情味,在社会新闻节目、谈话节目、法制节目中表现尤其突出。  相似文献   

4.
自律,相对于“他律”,属道德范畴。新闻自律,是指新闻工作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在新闻伦理学涉及的诸多问题中,自律是个核心问题。而自律,一般又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新闻道德自律信条来实现的。组织形式,如西方新闻界成立的报业荣誉法庭(有的国家叫报业评议会,有的国家叫新闻政策委员会,或新闻纪律委员会等);新闻道德自律信条,是新闻道德标准的集中体现,人们通常又把它称之为“守则”,或“准则”,或“规约”,等等。报业荣誉法庭之类的组织,  相似文献   

5.
时下,一些媒体尤其是一些都市报、晚报、娱乐性报纸等,充斥着那种消极庸俗、荒诞不经、格调低下的东西。在所谓“特稿”、“社会新闻”、“娱乐新闻”、“天下趣闻”等名目下,什么都敢登,“越刺激越好,玩的就是心跳”,且美其名曰:适应和满足市民阅读需要。  相似文献   

6.
在新闻实践中,不同媒体对特稿的理解有较大差异。新华社特稿大多是对重要事件的报道,风格类似通讯;财新特稿是重要的深度报道,风格类似调查报道和解释性报道;南方周末特稿更强调报道的故事性和文学性。由于我国没有对“特稿”定义进行固定,加之“特稿”一词含义丰富,所以媒体按照各自理解进行特稿实践。  相似文献   

7.
不同媒体因面对读者群体的不同,其新闻评论的定位也各有偏重。有的以专家学者的专论见长,有的侧重百姓声音;有的注重特定领域内的话题,有的侧重本地区的新闻话题;有的讲究时效快、力求“第一个发言”,有的更在乎观点新锐、辛辣、尖刻,与众不同。无论哪一种定位,新闻评论本身要成为上乘之作,都应该内涵一种大气。这里所说的大气,与孟子所说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浩然之气,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大气的标志之一:是非分明,立场坚定对同一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的评论,其审视视角可以各有不同,但其基本立场不可有偏离,在是非…  相似文献   

8.
在如今“报纸杂志化,新闻特稿化”的倾向和潮流中,“特稿”在报纸新闻中的地位日渐彰显,它占据了报刊杂志的主要版面。因为它的故事性、可读性,它对问题触及的深度,它在表现手法上的文学元素,都凸显出它那独特的魅力,并深深地吸引着、感动着读者。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报刊的纪实特稿(有人称之为“大通讯”、“社会纪实”“、新闻纪实”等)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全国数百家报刊都以一个、两个甚至几个版面刊登这类常常让读者耳目一新的纪实稿件。在这种读者阅读大量需求下,这类版面以特有的亲和力直接刺激到了报刊的影响力和发行量。在这当中,以纪实特稿为主的杂志《家庭》《、知音》的发行不断扩容,相继增加了“下半月版”、“月末版”,而以“每天一个特稿”而在全国新闻界打出声势的《华西都市报》则先后与国内40多家媒体及全国特稿记者的关注……时至今日,仍有报刊在做特稿的文章:就…  相似文献   

10.
唐晓和 《新闻世界》2009,(10):133-134
大家都知道,硬新闻与突发新闻能产生轰动效应甚至产出名记者.但人们对“软新闻”带来的社会效应却认识不深,不少人甚至认为软新闻属“闲适文字”,永远是配角。其实,软新闻是否具有魅力,关键在于记者会不会动脑子——怎样将软新闻“硬”化,让它有着比硬新闻更重要的新闻性或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特稿”在报纸新闻中的地位日渐彰显。  相似文献   

12.
特槁,表面上看有特别、特殊、独特之意。我以为,特稿,即重大事件的透视、社会焦点的扫描、重大案件的追踪、人间真情的探求、奇人奇事的探秘等等。都市新闻争夺战中,特稿显得尤为重要。都市类报纸,除对面上社会新闻的争夺外,赢得胜利的法宝应该在特稿中做文章。本人作为主抓社会新闻特稿主笔,更觉身负重荷。正是对新闻工作的热爱,使我在社会新闻的采访写作,尤其是在抢抓特稿方面,不断务真、求实、创新,形成了自己“线人多、信息准、操刀快、反响好”的特稿优势。仅2004年上半年,我采写的特稿就有30多篇以上。围绕“三贴”抓特稿,也是时下“学习穆青精神,争当人民记者”的需要,也是寻求媒体平民化与精英化平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消费主义下,什么是特稿 什么是特稿?美国新闻学者麦尔文·曼切尔说:"在新闻学中,特稿(feature)是个什么都可以往里装的袋子,它可以写太阳下的任何事物--甚至太阳本身都可以写……直白的消息(news story)与特稿(feature)的-个根本的不同就在于消息的主要功能是告知,而特稿通常是娱乐."这是广义的特稿含义,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新闻的特稿.在消费主义下,由于一个或一连串新闻事件而引发的消费、文化、生活方式、娱乐争议、焦点话题都是特稿的题材.  相似文献   

14.
作者通过研究发现:人情味是美国新闻特稿的主要特色,其构成要素表现为反常中的哲理,幽默中的雅趣,冒险和冲突、悲欢与离合,儿童因素,人性的视角和“小人物”的崇高等方面。对美国新闻特稿人情味因素的探析对我国当下新闻特稿的健康发展会有启发。  相似文献   

15.
刘君 《新闻采编》2005,(3):27-28
1979年,《巴尔的摩太阳晚报》的记者乔恩·富兰克林发表了一篇读起来像短篇小说的医学报道《凯利太太的妖怪》,意外地得到普利策奖评委会的赏识。以它为首届获奖文章,普利策奖评委会从当年开始增设“特稿写作”奖项,一种新型的新闻文体由此得到了承认。作为新闻的一种特殊的文体,特稿借文学手法,通过使用与小说相联系的叙述及修辞技巧报道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随着新闻报道的深化和多样化,“报纸杂志化,新闻特稿化”的趋势使传统的纸质媒体增加了以特稿、通讯特写等为主的专栏或专题报道,在摆脱了传统消息写作的平铺直叙,给读者以细腻的感受…  相似文献   

16.
所谓“时效意识”,即指时效性。新闻都应追求时效性,尤其是社会新闻,大都属突发事件性新闻,时效较短,有的稍纵即逝,时效一过,新闻价值也就大打折扣。 快速到达采访现场。抢发当日新闻 众所周知,新闻是“易碎品”,要求写新闻用最快的速度和最短的文字,来描述新近发生和变动的事实。如今是信息时代,新闻竞争异常激烈,随着现代化交通和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瞬息万  相似文献   

17.
宋颖 《新闻前哨》2002,(11):9-10
根据新闻批评的定义,凡通过新闻媒介用新闻和评论两种形式进行批评的都叫新闻批评。故本文不谈对批评性新闻的采访(主要为隐性和体验式采访),因为光采访而未报道的事实不属新闻批评的严格意义范围,新闻批评的最大属性便是公开性,没公开便构不成新闻批评。行使新闻批评的责任。好比穿钉鞋,拄拐棍,要小心谨慎,要做到:第一:“用事实说话”新闻批评的权威性来源于用事实说话,不但关注时间、地点等细节的真实,更关注事实的整体真实,即“二度客观”。二十多年来成功的舆论监督或批评报道,几乎无一例外地是在“叙述事实”,有时其“…  相似文献   

18.
李燕 《新闻窗》2005,(6):66-66
军事新闻传播是新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战时还是平时,军队新闻传媒都是我军建设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新闻敏感性是指记者发现和鉴别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与人物的能力。换言之,是采写者善于在一大堆事实中,特别是在不被人注意或人们司空见惯的事实中,能迅速准确地识别、判断出有重要价值的新闻线索或新闻事实的本领。这种能力国外新闻学称之为“新闻鼻”,就是对新闻的嗅觉,也叫“第六感”,前五感指记者天然具备的眼、耳、鼻、舌、身。  相似文献   

19.
社会新闻或社会特写,有的报纸叫社会扫描或社会热点,又有的叫热点追踪或热点访谈,名称虽然不同,但内容多是读者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的报道,这是有别于通常的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或文化体育新闻等动态性新闻的另一类新闻体裁.本文试就社会性报道与广播电视报的关系,特别是与省级广播电视报的关系作些分析,以求教于广大读者和广播电视报界同仁.  相似文献   

20.
社会新闻是以社会生活、社会风貌、社会问题、社会事件为题材的,与广大群众的生活、利益、情趣密切相关的报道。它的内容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较之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教育新闻、科技新闻、体育新闻、艺新闻等,有更大的广泛性,加之它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所以,它拥有庞大的读群。报刊为了抢占读市场,所以,它拥有庞大的读群,报刊为了抢占读市场、力争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都加强了“社会新闻”、“焦点”、“特别报道”等专栏或专版,并精心耕耘和培育,使社会新闻十分抢眼,成为报刊的名牌专栏,然而,纵观当前报刊的“社会新闻”专栏,尽管百花盛开,争奇斗艳,出现了不少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具佳的新闻作品,但除各级党报和品位较高的大报外,在各类小报上也出现不少倒人胃口,令人作呕的“字垃圾”。较突出的问题是庸俗、虚假和不重视社会效益,笔认为,要提高社会新闻的质量,必须坚持三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