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苏轼词是宋代词史乃至于中国古代词史中的集大成者与开创者。由于苏轼自己对词有独特的认识且将之运用到实际创作中,故从宋代开始就有研究者提出苏轼是“以诗为词”,或者干脆说其“词如诗”。究其原因,确与接受者的阅读经验、期待视野有关,而更深层的则是由苏轼自身的词学观、创作态度、艺术手法以及文学修养等多方面因素综合所致。  相似文献   

2.
徐今  杨艮花 《现代语文》2013,(1):130-132,161
别称词的产生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本文结合文化对女性别称词进行研究,分为三类:女性别称词与玉文化密切相关;女性别称词多由古代女性的妆饰、服装等词发展而来;女性别称词多用表示“美”“好”等形容词发展而来.女性别称词在唐代时大量产生,与唐代社会文化、诗歌追求含蓄简练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晚唐的温庭筠在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史上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他确立了词独立的文学地位,是民间词向文人词过渡的关键人物;他开启了“词为艳科”的传统,奠定了词以婉约、柔媚为宗的美学特质;温词开辟了有别于传统诗境的词境,对后世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从修辞的角度说,用典是引用的一种,暗引典故叫用典,如果明引一大段“典故”,一般叫引用而不叫用典。《汉语大词典》释为:“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前者叫事典,后者叫语典。  相似文献   

5.
古代汉语的词以单音节为主。既然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古代汉语中,一个字往往记录一个词呢?不能这么说。有的字只记录一个词。例如“戈”,本指古代的一种兵器,横刃长柄;“讣”,本指报丧,报告人死了的消息;“兮”,是古代的一种语气词,  相似文献   

6.
从苏轼的词论可以看出,在创建豪放词风的同时,破“柳七郎风味”也是他词体革新的重要方面;他所崇尚和要创立的是以“豪放”为主的词风;以诗歌的标准要求词,以写诗的笔力写词,则是他进行词体革新的主要途径。苏轼的词论,对于了解他的词体革新具有重要意义,在宋代以至中国古代词学理论发展史上也具有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中,"红巾翠袖"一词一般释为歌女,但其内在涵义是作者运用比拟象征手法,象征着词人的家乡故土.  相似文献   

8.
“骁勇”与“翘勇”是一对关系密切的词。“翘勇”《汉语大词典》未收,而“骁勇”则释为“犹勇猛”,欠精确。由于两者词形和读音都相近,易使人认为它们是同一个词,但事实并非如此。考察佛典与中土文献用例发现,“骁勇”本就体格勇力而言,当释为“健勇”;“翘勇”主要出现于佛典,就内心意志而言,当释为“坚勇”。此外,中土文献中“翘勇”意义与佛典有别,是“骁勇”的通假;佛典中“骁勇”有时也就心志而言,是“翘勇”的通假。  相似文献   

9.
上古联绵词“maηdaη”(后写作“芒砀”、“莽荡”等),具有“大”义,引申又有“纷乱”、“倾斜”、“蒙昧不明”、“约略总计”、“无所专主”等意义。这些意义都是用与“maηdaη”相同或相近的语音形式表示出来的。于是形成了以“maηdaη”为中心的一组同源词。本文就研究这组同源词,并试图说明联绵词在演变过程中的音义关系及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笔者首先通过古、现两部词典中“仿佛”词性的不同引出比喻词“仿佛”的考察,然后通过比喻词“仿佛”在历代出现的数目及其衍生出来的形式的对比,阐释了笔者关于比喻词“仿佛”从古代到现代的词性转变的情况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南北宋之争”是古代词学批评中颇为重要的命题,清人接踵阐述对该话题的看法,或者推崇北宋词,或者尊尚南宋词,或者抱持兼容并取态度。清初,“南北宋之争”话题蔚然兴起,宋徵璧、朱彝尊、宋荦等人的观点尤具卓识。清中叶,“南北宋之争”呈炽盛情势,吴衡照、王昶、蒋方增等人不断推进相关思考。清末,“南北宋之争”趋于分流与落定,陈廷焯、姚椿、谢章铤等人贡献尤多。在清代众人的不断努力下,“南北宋之争”的边界、外延等方面都逐渐得以确立,推动了清词中兴局面的形成,对古典词论的拓展深化亦裨益甚大。  相似文献   

12.
石梦娇 《文教资料》2013,(35):172-173
典故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折射着人类的历史和文化.典故的理解不仅仅是对其常规化的规约语义的解读,更是一个在话语空间的意义重构和重新赋值的过程.古代文献中有关“管鲍”的典故及其典故词具有重要的文字学、词汇学价值,“管鲍”典故词的产生发展是有迹可寻的,我们可以从典籍来源、构成成分和词义特征这三大方面来探究“管鲍”典故及其典故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以批评柳永词为“柳七郎风味”而著称的苏轼,其实也创作了大量的“艳科词”。以对女性的描写为视点,苏轼的“艳科词”大致可分为“侍儿词”、“妻妾词”、“歌妓词”等诸种类型,且在艺术上不乏与“花间词”相类者。导致苏轼创作“艳科词”的主客观原因,既与豪放词在北宋不受欢迎、“柳七郎风味”大畅其行的社会背景相关,又与苏轼对其词学审美认识的调整与改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宋洋 《文教资料》2013,(34):22-24
典故词是植根于古代典籍中的词语,古代文献中有关“西狩获麟”的典故及其典故词具有重要的文字学、词汇学价值。“获麟”典故词的产生发展是有迹可寻的,可以从典籍来源、构成成分和词义特征三大方面探究《左传》中“西狩获麟”相关典故语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孙国秀 《学语文》2004,(6):47-47
“物语”(mono-gatari)是源于日语的外来词。《汉语外来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4)解释为“童话、故事” ,日语的词典多释为“传奇、故事”。物语文学产生于公元10世纪的平安时代 ,与中国古代传奇文学有许多相似之处。紫式部《源氏物语》中的“物语”即取本义。该词传入中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文体的词,不应被认定为诗或诗的一类。词既不“出身”于诗,在“貌相”、“风神”、“性格”等方面亦与诗有质的区别。词是一种具有主体独立性的文体,以词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学科)——词学,同样具有独立自主的本体地位。  相似文献   

17.
在欣赏古代诗词中 ,不同内容的诗词各有其表现的境界与美感。宋词中有许多篇章是写“愁”的 ,本文认为词里有两种境界最能体现“愁”的美感  相似文献   

18.
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明代拟话本小说中的词的征引与创作虽然还有诸多不成熟之处,但作为一种文学现象,仍是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的.拟话本小说创作中的叙述策略、明代文人的审美趣味和词学观念,以及文体之间互动的一些规律,诸如此类,都是我们从对拟话本小说中词体文学的研究中可以窥见的.  相似文献   

19.
对“词为艳科”是否为现代的词学观念作了分析,并对自宋朝以来与词有关的“艳”与“科”二字在古代词学献中的大致情况作了一番粗略的梳理。  相似文献   

20.
合肥方言“子”尾词和“头”尾词比较丰富,代表安徽江淮方言词汇的一种典型特征。其中“子”尾词以两字组、三字组为主,“头”尾词以两字组居多。“子”尾词词性大多为名词,也有少数是代词、数量词、动词或形容词;“头”尾词分别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词缀“子”在“子”尾词中主要用来表达说话人“指小增恶”的主观评价态度,词缀“头”在“头”尾词中分别表达“指小增恶”、事物发展的势头或来由以及某件事是否值得去做等多种功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