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电子出版》2004,(12):17-18
2004年的IT产业平凡又精彩,2004年的IT人物也是平凡又精彩。有人来了,有人走了。有人上了,有人下了-有人一夜成为首富,有人经历了生死考验,有人喜不自禁区,更有人感受到了心灵的巨大震撼。这就是难忘的2004年。 2005年即将来临。还是那句话,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相似文献   

2.
《数字图书馆论坛》2011,(10):I0001-I0001
过去的十年,互联网以其“扁平化”、“电子商务”的特征和模式摧毁了许多,然后又重建了许多。在这一毁一建的历史进程中,有人哭了,有人笑了;有人愁了,有人乐了。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可能同时踏人两条河流;莱布尼兹早就告诉过我们:  相似文献   

3.
有人看到了色情表演,有人看到了行为艺术,有人竭力寻找裸体"有伤风化"的罪证,也有人开始探寻对自我表达的肯定和关爱--一个叫海容天天的女子,用自己的裸体炒红了网络.  相似文献   

4.
主编寄语     
移动搜索——体验经济的触发点过去的十年,互联网以其“扁平化”、 “电子商务”的特征和模式摧毁了许多,然后又重建了许多.在这一毁一建的历史进程中,有人哭了,有人笑了;有人愁了,有人乐了.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可能同时踏入两条河流;莱布尼兹早就告诉过我们: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相似文献   

5.
一 打开电视机,锁定某个频道,有人搜寻最新信息,有人瞩目文艺舞台,有人喜欢看足球,有人热衷电视剧。从2004年7月8日开始,光纷影曳的武汉电视荧屏,又亮出了一道新景观--《魅力武汉》。  相似文献   

6.
叶毅 《兰台内外》2006,(2):68-68
新的一年开始了。有人说:“我们又少了一年。”有人说:“我们又多了一年。”这就是生命的加减法。有人用的是减法思维,所以越减越少,使人的一生充满危机,充满压力:20岁的人,失去了童年;30岁的人,失去了浪漫;40岁的人,失去了青春;  相似文献   

7.
十分羡慕那些沉稳、于练、胸有成竹、运筹帷幄的“老总”风范。六年前的某一日,当记者东奔西跑了七八年的我,忽然被摁在了“总编”的位置上。环顾左右,不由叫声苦也。想当初,自己冲冲杀杀,莽撞时有人提醒,“得分”时有人褒奖,消沉时有人鼓劲,出错时有人担待,迷惘时有人点拨。一句话,摇摇晃晃时有人会扶你一把。可如今,自己成了那个“扶”人的人,心里不能不发虚。 当家才知柴米贵。把关守隘的责任,独具匠心的新闻策划,报纸品位实力的提升和发展,哪一项不得全力以赴、殚精竭虑?好在有上级的支持鼓励,骨干们的勤  相似文献   

8.
<正>在大庆油田,提起"曹学锋"三个字,鲜少有人不知道。作为大庆油田电视台的一名主持人,在这里,他几乎做到了"人尽皆知"。有人喜欢他的沉稳大气,有人喜欢他的幽默诙谐,还有人喜欢他一两拨千金的大家风范。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为了能在这条由鲜花和汗水共同铺就的主持道路上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抹色彩,他究竟付出了什么?  相似文献   

9.
曾几何时,暴利一词还鲜为人知,然而今天,迅速 蔓延的暴利现象已成为市场上的头号公害。 有人在天津吃一盘生菜付出了200元;有人在上海喝一杯清茶花费70元;有人在广州烫头发被强索800元……诸如此类的见闻,在中国不再是天方夜谭。  相似文献   

10.
都市报因都市而生,会因都市而亡吗?这是一个问题。有人说,中国最后一张都市报会在未来某一天关门,宣告纸质都市报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有人说,互联网这匹狼来了,报业的寒冬来了;有人说,都市报不会消失,未来的格局将会是一城一报。  相似文献   

11.
关键 《声屏世界》2012,(1):11-12
2011年,国家广电总局连发六道"限令",用政策的利剑来规范电视广告市场。对此,有人噤有人诺,有人哭有人笑。有人读出了积极,有人读出了无奈,有人读出了必然,有人读出了牵强……而笔者从中读出的更多的是"尊重"。  相似文献   

12.
都市报因都市而生,会因都市而亡吗?这是一个问题。有人说,中国最后一张都市报会在未来某一天关门,宣告纸质都市报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有人说,互联网这匹狼来了,报业的寒冬来了;有人说,都市报不会消失,未来的格局将会是一城一报。  相似文献   

13.
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写了几十年歌词的洪源忽然写起了电视解说词。一部诗情激荡的《松》,曾招来电视界同行们的一片复杂的目光:有人为电视节目样式的明显拓展而深感欣慰;有人由衷地赞叹作品的艺术魅力;有人凭着感性的认同做着借鉴或模仿的工作(如后来的《荷叶颂》);也有人带着或多或少的疑惑,用并不自信的声音在背后发问:这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介绍、研究采写技巧的文章多起来了,这无疑是一种可喜的现象。但在不少此类文章中似未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同时踏入新闻队伍,有人成了名记者,有人却成绩平平,甚至犯了错误;为什么同是新闻记者,有人能睿目观世界,慧眼识潮流,有人却不具“新闻眼”,茫如堕烟海?仔细分析,很少是单  相似文献   

15.
一个网友冒充梁文道的名义悬赏20万征集处级以上“清官”。广西的一位检察官接招了。他公布个人财产、高调要求被“人肉”。他的周围有人支持、有人担心、有人劝他低调,他把自己处于了虚拟和现实世界的双重漩涡中.  相似文献   

16.
书话新葩又几枝叶嘉新书话这玩艺儿,有人写就有人读,有人出就有人买。尤其是书话爱好者,买了读了,还要发而为文写出什么“书话之话”,硬是营造出一种书香的氛围。那冉冉袭来的书香,直教书痴们心动神摇,趋之若骛了。笔者也忝列书话爱好者中一分子,因“书话之后”的...  相似文献   

17.
从乐迷说起最初听说要出版姚谦的首部作品是在一次公司的产品说明会上。姚谦,这个名字很早就进入了我的视线,原因无非是出于从小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热爱,在听歌的同时,歌词也成了考量一首歌动听与否的标准。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不同,就像有人热衷摇滚,有人沉迷古典,有人只听流  相似文献   

18.
邹凡扬传奇     
一身三任的神秘人物这是解放前的事了。地点,上海。他在当时的新闻界一身三任,既是国民党市党部控制的《新夜报》的首席记者、三青团办的大光社的采访部主任,又是中统办的《中联社》的总编辑。于是,有人对他刮目相看,有人对他嗤之以鼻,有人讲他是“特务”,有人骂他是“黄牛党”。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却是一位年轻的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19.
香港回归与“世纪新闻大战徐兴堂在本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全球新闻界迎来了香港回归这一历史盛事。香港回归不仅仅是香港人和内地人关心的事,也不仅仅是亚洲人关心的事,她引起了全球所有人的关注。有人为此扬眉吐气,有人为此欢欣鼓舞,有人为此神色黯然,也有人为此心...  相似文献   

20.
有人爱广阔的天空,更有人酷爱那无边无际的大海,但也有人偏爱文字汇集的海洋——那就是我,一名普普通通的档案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