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与其他《三国史》著作相比较,张大可先生的《三国史》是一部独具特色的通俗断代史专著。在历史评价方面,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提出了诸多独到的见解,强调“人谋”在三国历史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从体例来看,书中附有大量插图,大约平均4页便有一幅插图,这在我们所能见到的断代史专著中是少有的,构成该书的第二大特色。该书称得上是三国史研究中的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2.
《清史稿》是我国最后一部由国家开馆设局组织撰修的纪传体断代史,就卷帙而言为历代正史之首。但史学界一直对其重视不够,评价毁多誉少。本文较全面、深入地研究《清史稿》,尤其对一些传统的观点加以辩正,论证了其编者并没有站在清王朝的立场上;不存在所谓一反历代修史成例,尊清室而抑民国的问题;《清史稿》在学术上不存在严重的失误。此外,本文还论述了《清史稿》在编撰体例、史学思想、史事分析等方面的可取之处。最后,肯定了《清史稿》的史学地位。  相似文献   

3.
《清史稿》是我国一部民国年间编修的清代历史的未定稿。但由于各种原因,其讹误诸多。本文单就该书卷七十五“贵州地理志”的错字、年代、脱漏、衍文等讹误,以举例的形式加以校勘、校正。  相似文献   

4.
对1977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清史稿>中的"地理志"、"土司列传"、"职官志"中关于桂西的史料记述进行考证,指出其中存在的舛误13处,并逐一考订.  相似文献   

5.
中央民族大学李桂芝教授编写的《辽金简史》,列入周一良教授主编的《大学历史丛书》,由福建人民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该书既是辽、金断代史著作,又突出了契丹、女真民族史的特色,为辽、金、契丹、女真史园地增添了一项新成果。王锺翰教授说,“这本简明扼要而又概括性较强的断代史体裁的专著,……既全面又具体地反映了当前辽金史研究方面的最新水平”;杨志玖教授称“此书既全面概括,又重点突出,极有特色,作为大学丛书,供历史系作教材,对教、学俱有帮助。”李桂芝教授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北方民族史的教学与研究多年,对北方民族…  相似文献   

6.
作为前清遗老,金梁虽入民国,依然心恋旧朝,参与的政治活动,具有深刻的政治目的和动机。金梁并非清史馆的首聘馆员,仅参与了《清史稿》后期的校刻工作,但他与《清史稿》的关系却非同寻常。他几乎执掌校刻史稿的全部职权,在史馆校勘史稿。北伐胜利之际,他趁时局混乱,私自对未刊史稿进行了增写和改动。虽然金梁的行为有违史书撰述原则,但这部清代史料著作得以保存下来,他起的作用不容忽略。  相似文献   

7.
<正> 由南京大学历史系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名人辞典》,是继1921年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之后,吸取当今最新研究成果,用新观点编辑的又一部人名工具书,该书收集了我国历代名人3755人、词4120条,编出了自己的特色:一是有词主的生卒年;二是对词目上的异读字和冷僻字加注直音和汉语拼音;三是对词目中历史地名加以括注;四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农民起义领神黄巢、李自成、张献忠等给以正确的评价;五是新编人了一批农民起义、少数民族起义领袖和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家的词目。但是,该书也并非尽善尽美,正如其《前言》所说“还存在不少错误和不当之处”。本文谨就词目中的四个问题献疑于编者,供今后再版时参考。  相似文献   

8.
《汉书》在体例上是断代史,而班固著书的自我期许却是横罗多重学术、纵贯古往今来,这似乎是矛盾的。其具体表现就是十二帝纪为断代史,而八表、十志则充满通史精神。八表分为三类:第一类按封爵分有六表,以《异姓诸侯王表》居首,其中的异姓诸侯王皆为项羽主持下所封,故起点早于汉之统一,已溢出断代范围。表序在内容上与《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颇相似,综述由封建而郡县的发展大势,可看作六表的总序。第二类为《百官公卿表》,其上篇为序,述古代官制通史;下篇则记汉代之官,行文中往往交待某官由前代某官演化而来,可看作通史背景下的断代史。第三类为《古今人表》,所列皆为汉以前人,完全出乎断代汉史之外,实有酌古鉴今之意。至于十志,则都是专门学术通史,其框架大体由损益《史记》八书而来,而以《律历志》居首更寄有深意。《律历志》的重心在历法,涉及天时与农功之关系,引而伸之,则涉及天道与人事之关系,实是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修订新版;历法的推阐本来就为古今之流提供了时间坐标,加之把刘歆以三统历与"三统"、"五德"之说相参伍而推演出的《世经》也吸收进来,便直接提供了一套完整的通史体系,这又是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修订新版!《律历志》在原则上为《汉书》十志起着总导论的作用。作为断代史的《汉书》为什么会有通史精神?一个王朝,有头有尾,而作为其存在载体的文明,则是绵延不断的。《汉书》要呈现的是西汉时期文明的有机构成,所以才有通史精神,政治史只是其划段标志而已。  相似文献   

9.
我国正式设馆修史始于唐。此后,每逢改朝换代,后代为前朝修史,已成传统。清亡后不久,北洋军阀政府循例设馆,聘赵尔巽任馆长,主持修清史。因在仅具初稿的情况下刊印,故名《清史稿》。1928年刊行问世后,学术界纷纷评论其优劣得失,指斥其谬误疏漏,尤以谴责其政治倾向反动为最烈。  相似文献   

10.
班固《汉书》开我国断代史先河,其史学价值得到学者肯定,而文学价值受到的关注却不多。在少数学者论述其史传文学价值时,多集中于一些男性人物的塑造,女性人物描写常被忽视。实际上,后妃作为皇室的半边天,不可或缺,作者叙写时,少了许多政治上的顾虑,更为客观与用心,其文学性有待挖掘。班固在叙写后妃时,语言凝练、雅富文采,同时又间以比较整齐的民谚歌谣,形成了简洁和典雅的特色,为我们重新审视该书的文学价值提供了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1.
郝春文先生主编《敦煌学概论》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10年12月出版发行。该书是高等教育历史学专业系列教材之一。该书分为"绪论"、"上篇敦煌的历史"、"中篇石窟艺术"、"下篇敦煌遗书"四个部分对敦煌学及其主要内容做了概要介绍。  相似文献   

12.
在吕思勉诸多史学论著之中,《秦汉史》是断代史中最值得推重的一部。《秦汉史》也是能够集中体现这位卓越的史学家的科学精神的著作。吕著《秦汉史》对秦汉历史文化进行了细致的论述,其中不乏创见。吕思勉对社会生活情景研究的重视,也实现了积极的学术引导作用。吕著《秦汉史》采用了特殊的体例,这种新体例的创制,带有摸索试探的性质,虽然不能说尽善尽美,但是对于史学论著中断代史撰述方式的进步,毕竟实现了推动。  相似文献   

13.
《中国法制史》教材沿用“断代史”编撰体例,以政权或朝代更替布局谋篇.而朝代更替与法律的内在发展秩序并不一致,它割断了法律制度发展内在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并导致学术研究中内在视角与整体性的缺失,导致教学实践中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者们意识到断代史编撰体例的缺陷,做出了体例重构的设想与尝试.  相似文献   

14.
<正>该书是新形态教材,配套数字化资源。该书延续了经典教材的"取材适宜,叙述精练,由浅入深,联系实际"的风格和体系,并加入了反映高铁等工程实际的内容,理论联系实际。该书自1979年5月初版问世以来,曾获"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及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的批评及国民政府组织的政治审查,使得《清史稿》刊行后的命运格外坎坷。清史馆同人"内清室而外民国",这几乎成为学界普遍认可的学术定论。辛亥革命是以共和取代王权,具有公认的进步意义。清史馆同人对此并不否认。《清史稿》所呈现的,确是"不一样的辛亥革命",但也不能笼统地视为清史馆同人"敢于"反对共和、反对民国。由于记载史事的角度不同,《清史稿》留下了光宣文人有关现代中国的特殊记忆,这又在某种意义上成全了《清史稿》作为史学文本的独特性。只有深入分析《清史稿》相关行文的背景与成因,才能对清史馆同人持有"理解之同情",从而避免简单的政治或道德批判。  相似文献   

16.
正石云孙教授语言学专著《释小》已由黄山书社出版。该书共收录1 332个具有"小"义的汉字,并对它们一一加以解释,标注读音,说明含义,同时指出出处。汉字中具有"小"义的字词尽可能地都被收入该书,旨在寻求汉字形音义的关系。本书的解释既有对前贤及时人研究成果的吸收,又有作者本人的创见。  相似文献   

17.
戴明珠 《文教资料》2012,(34):105-107
《吕氏春秋》是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其语言经历代广泛习用,许多已转化为成语。经分析,《吕氏春秋》中出现的成语从结构形式可以分为直接采用原句的,调整原文语序、改动或增加少数字词的,以及后人从中加工提炼而成的三类;意义上大部分保留了该书的原义,只有小部分与最初的意义稍有不同,最具特色的是普遍产生了比喻义;该书成语所蕴含的儒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民本思想、"和"的目标与"教"的手段以及认识事物的方法这三方面。  相似文献   

18.
扬州评话<伍子胥>是用扬州方言创作的一部作品,该书中的"把"字句同普通话比较表现出了极大的特殊性,它既有动词的用法又有介词的用法,显示出了语言演变的轨迹,本文试图对该书中的"把"字句作具体的描写与分析.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文心雕龙>两个主要范畴"体要"与"折衷"研究状况与研究方法的检讨,指出在目前该书的范畴研究中,存在着将古代理论范畴理想化的倾向,指出了该书中范畴存在着潜体系的非系统性与貌似严密而实有裂痕这样两种情形,认为应该采用重构与解构的不同研究方法,以便探讨该书真实的理论内涵与特征,从而将本领域的研究引向深入.本文是对<文心雕龙>研究方法的思考探索.  相似文献   

20.
清人孔广森所著《公羊春秋经传通义》是其公羊学代表作。学术界对该书的思想价值存在争议。其实,该书肯定"人情"的价值,呼吁发挥"亲情"的作用;援引《孟子》,提倡民本思想;持有发展进步的历史观,鼓励面对社会危机应灵活应对,实行"行权";质疑"灾异""祥瑞"学说,在训诂、考据背后包含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应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