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康熙教子     
康熙教子●杨珍康熙帝玄烨是中国历史上为数无几的名君之一。他治国颇具雄才大略,为统一多民族泱泱大国的最终形成及其版图的奠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在教育皇子方面也卓尔不群,下过极大心血。皇子教育事关王朝的兴衰,历代封建君主无不予以高度重视。然而,康熙帝...  相似文献   

2.
康熙帝极为注重自身尚武精神的培养与发扬,并且开创了皇子教育的"家法"制,着重强化对皇子们骑射武功的教育,尤其是尚武精神的培养。本文就以康熙教子来浅窥清皇室对尚武精神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3.
康熙帝极为注重自身尚武精神的培养与发扬,并且开创了皇子教育的"家法"制,着重强化对皇子们骑射武功的教育,尤其是尚武精神的培养。本文就以康熙教子来浅窥清皇室对尚武精神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4.
康熙帝以前,嫡长子皇位继承制一直为历代大一统中央王朝所采用,长达1900余年。康熙帝初期仍实行了嫡长子皇位继承制,但在其后期,康熙帝向朝臣与皇子宣布了长篇而谕,这是实施秘密建储制度的开端。雍正帝总结了父亲秘密建储制度的经  相似文献   

5.
康熙末年,夺嫡和党争日益激烈.康熙帝秘密赋予负责京城治安的九门提督"风闻言事"和密折奏事之权,替皇帝探听在京的皇子宗室及各部官吏的隐私,另替皇帝秘密调查"风闻"事件的真实性.此段往事掩藏于满文奏折档案中,鲜为人知.在康熙末年政局暗藏危机的环境下,康熙帝通过九门提督的"风闻言事",加强了对京城政局的掌控.  相似文献   

6.
对康熙帝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人是他的祖母孝庄太后,她关怀、爱护、培养幼年的康熙帝,以自己多年的政治经验和超人的智慧全力辅佐,使康熙帝成为千古圣君。康熙帝对孝庄太后尊重孝敬,祖孙情深,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7.
康熙帝颁赐御书,其核心意图是通过书法宣扬儒家学说,实施政治教化。同时,康熙帝还把它用作褒奖官员和融洽君臣关系的有效形式,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康熙帝勤勉学习与宽仁为政的作风,具有鲜明的统治功用与特色。  相似文献   

8.
畅春园原址在今北京大学校园西侧一带。康熙二十六年(1687),畅春园建成。康熙帝后半生大部分时间就住在此园中,避喧听政,读书射猎,享受山水之趣。康熙曾将园内无逸斋赐给他的二儿子皇太子允礽居住,以后,这里也就成为皇子皇孙读书学习的地方。康熙为以后几代帝王开创了园居的风尚,畅春园就是清代帝王在海淀及其附近地区大规模修建园林的开始。早在当年,康熙已经把畅春园周围的地域分赐给皇室与王公贵族,康熙后来死在畅春园清溪书屋。雍正将它改建成恩佑寺来供奉康熙的御容。恩佑寺庙门如今尚伫立街边。  相似文献   

9.
康熙这一辈子可以说是业绩辉煌,如果也像我们今天这样选劳模、评先进的话,中国历朝历代封建帝王中,康熙帝绝对是数一数二。但美中不足的是,康熙一生的历史轨迹中也有两处败笔。一是肇兴大小十余次严酷无情的文字狱,残暴地打压文人士子反满排满的言论著作,钳制汉人的思想;二是传位的问题弄成了稀里糊涂的一锅粥。家事、国事、天下事,应该说康熙皇帝都收拾得很不错,惟有帝位传给哪一位皇子这个既是家事,又是国事,也涉及天下事的问题,让康熙百般的聪明智慧,万般的手段技巧都玩不转了。于是这云里雾里的康熙传位之谜,成了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历…  相似文献   

10.
康熙帝第二次亲征噶尔丹期间,皇太子胤扔居京留守,这是康熙帝与皇太子胤扔父子关系非常和谐的一个时期。这里将该时胤扔奏书选辑刊发,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康熙帝教子策略的分析,探索出这位政治家在对后代教育中坚持学习汉族儒家经典、坚持文武双管齐下的宗旨以及涉猎广泛的科学知识、将满汉书法作为学习重点的全方位学习策略,体现出这位伟大政治家独具一格的教子策略。  相似文献   

12.
<正>畅春园作为康熙帝的御园,承担着避喧听政、颐养天年和避暑赏景的主要功能,更是康熙帝处理民族关系及中外关系的重要场所。[1]康熙五十九年(1720)岁末俄国伊兹玛伊洛夫使团抵京,康熙帝前后六次在畅春园内接见该使团,给予使臣及其成员前所未有的优待。作为亲历者,使团医生约翰·贝尔记述了该使团来华的沿途见闻及在北京的觐见经过,  相似文献   

13.
皇子婚礼宴 初定之日在福晋(皇子妻)家设宴,有内外宴之分。外宴于厅堂,福晋之父及亲族职官、不入值之公、侯、伯、内大臣、侍卫、一二品大臣朝服入宴;内宴于中堂,福晋之母及亲族女眷、一二品命妇与宴。成婚日在皇子所居宫殿近处及箭亭张幕,宴福晋父母、亲族、群臣,与初定日相同。初定礼宴例设五十席、羊三十六、酒五十瓶。成婚礼宴设六十席、羊四十五、酒六十瓶。又成婚日另设合卺宴于皇子宫,用羊五。(史志宏)  相似文献   

14.
在《康熙惩贪述论》(载《清史研究》1996年1期),我曾将康熙年间惩贪分为三个阶段,并剖析了各个阶段康熙帝采取的惩贪措施及其原因。近日又读到一些史料,发现康熙帝惩贪除了具有前文提出的普遍性以外,有时还会受到一些特殊因素的影响,表现出特殊性。本文试以康熙帝对噶礼贪污案的处理来阐释其特殊性,以补前文,并冀将康熙帝惩贪及康熙帝的全面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噶礼,栋鄂氏,满洲正红旗人,清朝开国功臣何和礼的四世孙。康熙三十八年(1699),授山西巡抚。山西地瘠民穷,自然条件极差,明末以来又一直饱受战争之苦,百姓生活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一般都由皇帝的长子作为皇位的继承人,清朝发生了重大变化,废除了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制度,实行秘密建储,有效防止了太子与皇帝抢夺皇位,避免了太子、皇子之间争斗、争宠,也有效避免了皇子们和大臣们结党.  相似文献   

16.
<正>康熙帝三次亲征准部首领博硕克图汗噶尔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中的重大事件,与之相关的清准关系的动态变化、康熙帝的用兵方略、亲征的意义与影响等内容,始终是海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议题。然而,由于史料的缺乏,由黑龙江、盛京、吉林三地八旗驻防兵丁为主组成的东路军,在康熙帝部署作战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并未得到学界的足够重视。通过对日本清史学者楠木贤道教授个人收藏的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相关资料的梳理,发现其中记载着大量的康熙帝三次亲征噶尔丹时东路军(以黑龙江兵为主)奉调征戍的相关满文档案。这些档案抄录了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的题本、  相似文献   

17.
杨珍 《历史档案》2017,(2):94-100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发生噶礼、张伯行互参案,康熙帝起初力图调和矛盾,保全二人,但其后又突然做出"保张弃噶"决定,这一转变当与再次废黜皇太子允礽有关。噶礼的罪名为谋毒其母,然而档案文献证实,噶礼被赐死的真正原因是"偷养"了废太子允礽表弟干太,卷入康熙帝与皇太子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勤俭帝王,躬行节俭贯穿其治国理政之始终.其子雍正帝赞颂他,“至若躬行节俭,而大官服御,务崇朴素之风;秉德谦冲,而徽号鸿名,屡却廷臣之请.”追溯渊源,康熙帝节俭的治国理念来自于其父顺治帝,据《清世祖实录》记载:“(顺治帝)仁恕恭俭,一本自然.”深受“敬天法祖”观念影响的康熙帝对父亲尊敬备至,在宫内见顺治帝所书《陋室铭》,他感叹,“以万乘之崇高不忘草茅之卑末,于其所居若有取焉,而亲为书其辞,则圣心之所存于此亦可见焉.”以帝王之尊而时刻记挂民间百姓,戒除奢华,崇尚节俭的精神对康熙帝影响至深.康熙帝对畅春园之兴建、扩建乃至日常管理无一不体现这种理念.  相似文献   

19.
赵文良 《历史档案》2005,(4):102-103,107
清代供奉圣容制度始于雍正朝。康熙帝去世不久,雍正帝即命绘制康熙帝圣容画像,供奉于景山寿皇殿。之后历朝相沿,直到清末。为便于驻跸避暑山庄时也能祭拜先帝,在山庄内设立了供奉圣容处所。山庄内存放圣容的地点,既有固定供奉之所,也有临时存放之处。  相似文献   

20.
王铭珍 《北京档案》2004,(11):48-49
如今人们游览紫禁城,大多从天安门、午门进,神武门出,只游览内廷前朝、后宫及东西六宫,而很少有游览外朝东路的.也就是说,人们所看到的,只是皇帝举行登基、朝会升殿、寿典寿宴、殿试传胪的宫殿以及皇后、嫔妃们的起居之所,而看不到皇子皇孙们居住生活的地方,因为他们既不住在前朝,也不住在后宫或东西六宫,而是住在外朝东路阿哥所."阿哥"乃满洲语皇子之意,阿哥所,即皇子住所也.笔者从事古建研究,出于工作之需,常到故宫"行走",也常同这里的明清史专家们探讨有关阿哥所事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