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试论标点符号修辞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人说:“标点符号只是‘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哪会有什么修辞艺术?”真是这样吗?事实会给予否定的回答。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上海大江书铺1932年8月版,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9月新1版)的《辞的音调》中提出了“修辞上的标点”的观点,以《荀子·劝学》《彷徨·长明灯》《四三集·儿童节》里的一段话,来说明“修辞上的标点”具有“调和音节”,“刻划有关人物的语调神情”,“表现和显示人物的腔调情态”,“呈现出修辞的音趣,以引起读者如闻其声的艺术联想”的修辞艺术,开创了标点符号修辞艺术研究的先河。为什么要提…  相似文献   

2.
“精细”是修辞新格,《“精细”表意功能例说》(《语文知识》1993年2期)一文对它作了介绍,读后颇有收益。但笔者觉得文中示例似可商榷。什么是“精细”格?在众多的定义之中,笔者认为谭达人先生在《再论“精细”修辞方法》(《修辞学习》1992年4期)文尾表述得最  相似文献   

3.
本文不同意唐建《修辞同义词探略》(发表于本刊一九八五年第二期)一文的观点。认为将“修辞形式的词的临时同义现象”称作“修辞同义词”是不科学的。真正的“修辞同义词”应该是风格同义词。  相似文献   

4.
《修辞学习》曾刊登《试谈修辞新格——“拟误”》(以下简称《拟误》)一文,综合了“口吃”仿拟、“口头禅”仿拟、“不合语法的句子”仿拟、“废话”仿拟和“不合逻辑的句子”仿拟共五种语言现象,提出了“拟误”的修辞新格。但是,我们细读所列五种“仿拟”的例句之后,觉得它们都属于已有辞格“摹状”和“飞白”,另立“拟误”新辞格,实无必要。  相似文献   

5.
情系修辞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已被海内外誉之为“千古不朽的巨作”。在它出版50周年时,复旦大学召开了全国性的纪念会,出版了《<修辞学发凡>与中国修辞学》。今年是《发凡》出版60周年,杭州大学倪宝元教授寄来了《情系修辞》。这虽是他一个人的“心花奉献”,但也未尝不是中国修辞学会、华东修辞学会、《修辞学习》杂志的“心花奉献”。因为他是顾问、是会长、是主编。他研究修辞较早,著作等身,是国内少有的著名修辞家,最近,商务印书馆为他出版的《汉语修辞新篇章——从名家改笔中学习修辞》很能体现陈望道先生务实的治学精神。他为了完成此书,作了上万张卡片,内容新,方法新,系统新,开一代修辞的新风!他学习陈望道先生可谓学到了家。在纪念《修辞学发凡》60周年的同时,我们应当从倪宝元先生的纪念文章中受到启发。  相似文献   

6.
<正> 《马氏文通》(以下简称为《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语法学著作。但它“不愿意把自己局限在严格意义的语法范围之内,常常要涉及修辞。”因为语法和修辞有密切的联系,语法规律的形成,“原是以修辞的需要为出发点的。”如果不注意语法和修辞的密切联系,其结果,“则语法是语法,恐怕无论讲得如何周密,还是不适合于实用的。”马建忠著《文通》,力求“抉前人作文之奥,开后人琢句之门”,就是将语法和修辞结合起  相似文献   

7.
《墨经》对中国传统的“修辞立其诚”的修辞观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诚信,既是文化价值观,也是修辞的根本目的。以诚信为归依、以尚质、“抒意”为特征的修辞观与《墨经》语言运用中的修辞实践是一致的。其理论阐述和修辞实践,为后来的修辞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钱钟书的理论巨著《谈艺录》、《管锥编》、《旧文四篇》等,虽然不是修辞专著.但是处处显露“修辞机趣”,有丰富的修辞理论宝藏;他的小说《围城》、《人·兽·鬼》是修辞实践的典范。本文试图对钱先生的修辞理论和实践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比喻的刷新在比喻理论方面钱先生继承了前人的优秀成果,对比喻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发表了许多新的观点。首先,钱先生提出比喻理论的总纲是“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他说:“比喻包含相反相成的两个因素: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又有不  相似文献   

9.
新《大纲》向教师明确提出“要灵活的创造性的组织教学” ,“通过多种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恩格斯说过 :“科学的教育的任务是教学生去探新、创新。”要推行素质教育 ,要培养学生这种“探新”、“创新”能力 ,依赖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又取决于教师创造性的组织教学。显而易见 ,那种凭教师自己的经验和直感 ,以至陷于盲目性和随意性的教学是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通过多年摸索 ,笔者试行了这样几种方法组织教学 ,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一、比较思维法常言道 :有比较才有鉴别 ,…  相似文献   

10.
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由身份意识、性别意识和功能意识等混合而成的复杂性,表征出创作主体“修辞行为”的“暧昧”状态。在丁玲创作“转换”过程中,“身份定位”与“艺术策略”选择之间的矛盾,始终折磨着她。《太》蕴含了丁玲大量复杂的精神信息和转换期里“修辞行为”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1.
“无中生有式创造性阅读”批判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陈爱娟老师在《如何引导初中生开展创造性阅读》(见《中学语文教学》2004.4)中对自己的课例“孔乙己告状”(见《中学语文教学》2003.12)作了理论阐释和辩护,她认为:“‘创造’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无中生有’,包括一些较‘离谱’的活动,二是‘有上生新’,即在原基础上做修改补充,变成一样充满个性色彩的新东西。”她把自己的课归于“无中生有”一类,从而批驳了蒋红森老师对她的课例的“离谱”的批评。  相似文献   

12.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说,“急收”是“语言因为特殊的情况”,“说到半路断了不说”,使其收到“意于语言之外”的艺术效果。他在“跳脱”格中列举的18个例证,每个例证都以省略号或破折号为表现形式。谭永祥在《修辞新格(增订本)》中把类似而又有别地“急收”的辞格,叫做“留白”,“留出艺术空白让听者,读者自己去填补”。他列举的9个例证,有7个省略号、2个引号的表现形式。笔者认为“急收”与“留白有两个共同点:没有说出来的话一般都置于句末或句中,借助于表示声音中断的省略号或破折号的形式;刻意“以虚映实”,让读者自己去“创造”。…  相似文献   

13.
谭永祥先生的新著《汉语修辞美学》,把美学价值作为修辞的核心问题来探讨,认为修辞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言语艺术,是言语和美学相互渗透的产物。这是作者评说各种修辞定义,比较得失之后提出的新定义。该书把具有审美意识的辞格和辞趣作为修辞研究的主要对象和范围,吸收前人和时贤研究成果,严格筛选,悉心研探,提出辞格60个,其中新建辞格34个,传统辞格26个,对容易混淆的辞格和非辞格作了精当的辨析。在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创意的基础上,作者对“辞趣”这一汉语所独有的亚辞格现象着力描写,于形趣、  相似文献   

14.
《神思》与《物色》在认知观上是统一的。刘勰提出了以“学”、“理”、“阅”、“致”、“宝”、“才”、“照”、“辞”为要素的修辞心理结构现。刘勰重视感知、想象等在修辞认知过程中的存在、特征、功能,注重对修辞认知个性特征的探讨,总结出了诸如“博而能一”之类的修辞认知方式。《文心雕龙》体大虑周、博大精深,其修辞认知观是可信的、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15.
“回归”是曹金兴先生提出的一种修辞方式(见《修辞学习》1996年第6期),他认为“回归”就是“临时将引申词业己消亡的本义复活,让长期被利用的语词偶尔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并举了8例以阐明自己的观点,还与“别解”辞格进行了对比,认为不是同一种修辞方式.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教学研究》(1996年第2期)期刊上,张文柏老师的《小学语文中的“移觉”修辞及其作用》一文里所举的通感例子中我认为有部分不属于通感。例子如下:①“勒墨摸摸自己的牙齿,想想大火烧身,想想海浪冲击,他的脸刷地青起来。”《一幅壮锦》②“‘嗤’,先生冷笑着,‘你们不粜,人家就饿死了吗?……”’(《粜米》)③“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小学语文中的“移觉”修辞及其作用》(以  相似文献   

17.
Ways to Fall Asleep看过《神雕侠侣》的人都记得,小龙女睡法奇特,她练就了在绳上入睡的功夫。无独有偶,为了尽快进入自己的梦乡,历史上许多名人绞尽脑汁,寻找入睡的方法,有的人终于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入眠方法,而有的人却还是好梦难圆。你想探个究竟吗?请看“睡眠趣闻”。  相似文献   

18.
高考新要求GAOKAOXINYAOQIU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其中的“文”就是文采,就是语言生动而形象,这要靠修辞来实现。修辞是运用语言的艺术,是恰当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手段。“常见的修辞方法”,则指考试所要考查的常见、常用或熟悉的修辞手法,对此,《语文考试大纲》作了十分明确的界定,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正确运用这些常见的修辞方法,是《语文考试大  相似文献   

19.
《随想录》中的《小狗包弟》,不是巴金晚年最好的作品,但却是最值得分析的作品之一。从《小狗包弟》中选择对文本整体有解释力的几组关键词,运用修辞义素分析方法解读文本,亦即分析:“人”与“狗”互为镜像的修辞叙事,“包弟”向“包袱”转换的修辞情境,“包袱”自身的修辞语义暗转,同位短语“小狗包弟”被人为拆解的修辞化分离,“我”变成“包弟”的修辞推理依据,以及《小狗包弟》道德自责和道德追问主题。由此可以评价全文成功的修辞和不太成功的修辞,同时评析不同学科背景文学修辞研究方法的得失。  相似文献   

20.
陈立娣  王鑫 《考试周刊》2012,(41):14-15
修辞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汉语文献中,“修”和“辞”两个字连用先秦就开始了。《周易》说:“修辞立其诚。”这个“修辞”是一个动宾结构的词组,后来人理解为“修饰文辞”的意思。今天讲的“修辞”是一个名词,有三层含义:第一,指运用语言的方法、技巧和规律:第二.指说话和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即修辞活动;第三,指以加强表达效果的方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修辞学或修辞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