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受传统观念和历史资料的局限,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赞美农耕民族与农耕文化,甚至把游牧文明作为农耕文明的对立面加以看待,从而导致总体上对游牧民族与游牧文化的研究重视不够,评价较低的局面。王绍东教授的专著《碰撞与交融:战国秦汉时期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力图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站在民族平等、文明各有所长的角度研究问题,对战国秦汉时期游牧生产方式的形成过程、游牧文化的人文精神、游牧民族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  相似文献   

2.
赤峰市蒙元文化与草原旅游互动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蒙元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和构成部分.元代的蒙古族主政者从草原到中原,接受了中原文化,也带去了游牧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蒙元文化.因此,蒙元文化是草原文化、中原文化、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是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边塞文化的集聚、融合以及传承和积淀.蒙元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从而,形成了兼容并蓄的地域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3.
游牧文化是在内蒙古一带因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人文传承形成的独特地域文化。蒙餐文化正是依托游牧文化,以草原文化为基础而形成的独特的饮食文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地区间交流的加深,蒙餐文化以其绿色无污染、注重礼仪、体现地域风情,健康又营养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认可与接受。在新的历史时期,蒙餐文化的大力倡导,对蒙餐文化的传播和当地游牧文化的传承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一样 ,是古老的文明。世界民族大都在原始时期曾有过游牧生活与生产的经历。随着历史的沿革和地理、环境的改变及社会变迁 ,有不少民族在很早前就从游牧转向农耕。但也有不少民族继续沿袭传统的生活方式至今。因此 ,游牧文化的产生既有其古老的渊源和广泛的影响 ,又具有其自身传承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内蒙古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区 ,畜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重要的比重。游牧生活与游牧文化由来已久 ,传袭至今。因此 ,从区域文化角度探讨和研究我区游牧文明的发展历史及游牧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 ,对我区今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水是生命的根基,也是人类社会一切物质活动的基础.在不同自然地域、不同经济生产、不同社会形态和不同民族文化以及不同时空环境中,水资源利用方式和水文化价值是不尽相同的.蒙古族传统游牧文化中水是神圣的资源,人、畜和草的"命根".牧民在长期的游牧经济社会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水资源节约文化与环境保护知识.在草原地区进行水资源开发和现代经济建设时,必须要借鉴蒙古族独有的传统水资源保护文化和本土游牧生态知识,从而创建新世纪草原人地和谐共生模式,营造富有人文内涵的可持续发展局面.  相似文献   

6.
匈奴文化与中原文化价值观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原文化是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上,注重整体及人伦和谐,以伦理道德为价值尺度的道德价值观;匈奴文化则是建立在游牧经济基础上,注重个体,讲究实用,以现实利益为价值取向的功利价值观。本文从长幼人伦、婚姻家庭、义利关系等内在机制方面比较匈奴文化与中原文化价值观之不同,揭示其形成的不同社会、经济、历史根源,探究其各自的精华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自然地理环境不仅是文化形成的基础,也是文化的加工对象.中国农耕文化的形成及其地域差异与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差异在农耕文化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燕赵文化是燕赵地域文化遗产的全部积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燕赵文化源于黄色农耕文化、绿色游牧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冲突与整合。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燕赵文化以其富有历史意义的内涵和精神特质,积累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燕赵文化是“河北精神”的文化底色,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对燕赵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能够增强燕赵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全面提升河北文化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但是 ,畜牧业的发展和对农业的互补作用同样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融结合的历史活动构成了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形成与发展的主旋律。本文试图通过部落制度对游牧民族历史进程作用的探究 ,来揭示我国游牧民族的社会发展与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10.
长城内外,是农耕、游牧、渔猎三种文化类型历史和谐共生的地域。长城作为冷兵器时代的产物,不仅对长城内外“城国”“行国”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对该地域汉族与北方阿尔泰民族语言间的接触融合、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也至关重要。文章选取幽燕长城地带的汉儿言语底层为研究对象,钩沉历史表层、深层之个案,缀成系列,以窥该地域汉儿言语底层表象之一斑,进而尝试从地缘文化关系、借词关系、语言类型变异等角度进行历史语言学的比较分析与解释。  相似文献   

11.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时期。内蒙古地区在这一时期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汇地带。特殊的历史时代、地理位置与民族构成,使这一时期内蒙古地区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早发性与延续性、多元性与丰富性、冲突性与融合性、开放性与创新性的特点。秦汉时期内蒙古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增添了中华文化的活力,而且也奠定了内蒙古地区文化的基本格调。影响了内蒙古地区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走向,为以后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并称为中华文化三大组成部分的草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民俗学的角度说,有多少民族便有多少种文化;同一民族由于时代和地域的不同,也会产生文化的差异。拨开其表面形态上的差异去究其实质,则不难发现,它们归根结底皆生发于或从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即以植物为主要食物来源的植食文化和以动物为主要食物来源的肉食文化。就其生产方式而言,即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二者皆源于采集狩猎文化。  相似文献   

13.
王绍东教授的专著《碰撞与交融:战国秦汉时期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力图站在民族平等、文明各有所长的角度研究审视战国秦汉时期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取得了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该书的突出特点表现在:努力突破农耕文明优越论和中原王朝中心论的影响,对游牧文化的诸多问题作出了更客观、更公允的认识。同时,该书也体现了作者在学习借鉴基础上的独立思考和创新。对该领域研究的深入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该文探讨的是明清时期中原农耕文化与土默特蒙古族游牧文化交融对呼和浩特地区的开发和经济类型变革的影响。文章认为该地区经济类型的变革是两种文化长期交叉、依存渗透、融通发展的必然结果。客观地域环境、历史形成的两种文化依存切入,汇聚整合的运动优势;诸多因素造成的明清时期农耕文化北移、土默特蒙古族谋生观念和手段的变化,使定居农耕多种经济取代了单一粗放的游牧经济。此变革对该地区和土默特蒙古社会的进步,具有积极作用,影响极其深远。  相似文献   

15.
毕节特殊的地形地貌环境、历史积淀和传统的社会生产方式,为毕节方言的形成提供了肥沃的自然生态和社会历史文化土壤,同时也使它在婚育、丧葬、农耕文明、节令、舞蹈音乐等方面承载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信息,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追溯农耕文化,可以说从炎黄神农氏开始,我们就开始进行农耕,就开始有农耕文化.因为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丰富的文化,它具有地域性、人文性、民俗性等特点,它以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容和特征,主要包括语言、戏剧、民族、风俗和各类祭祀活动等.加上中国作为农业大国,中国人的主体就是农民,他们大都束缚在这一片片的黄土地上,人们年复一年地从事着简单的再生产活动,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就逐渐形成了一种具自己特点的农耕文化.  相似文献   

17.
论滦河文化     
滦河发源于内蒙古,流经承德、秦皇岛、唐山等七个地区,形成4.5万km2的广阔流域。滦河文明发端于7 000-15 000年前。游牧文明、农耕文明以及近代工业文明构成滦河文化的三大源头。滦河文化内涵丰富,包括有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科学教育、文学艺术以及历史人物、事件、文物等形式存在的品类多样、内涵丰富的文化形态。滦河文化与周边文化融合,具有移民文化特征;在历史演变中,构建起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拥有与时俱进品性,形成了开放兼融的基本特征。刚健自强是滦河文化的精神内核,开滦矿工“特别能战斗的精神”、“穷棒子”精神、沙石峪精神、唐山抗震精神,是滦河文化精神内核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8.
加拿大少数民族教育与多元文化政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加拿大少数民族教育与多元文化政策罗成龙(编译)一、多元民族文化的形成加拿大是一个具有多元民族文化的国家,其形成经历了四个阶段。在欧洲人到达之前,土著印第安人有50个部落,他们讲一些不同的语言,每种语言又有不同的方言。他们的生活方式分为游牧渔猎和农耕等...  相似文献   

19.
秦汉时期的内蒙古地区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这里既是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乐园,也是中原王朝与匈奴军事争夺的焦点,还是秦汉王朝经济开发的新区。特殊的历史时代、地理位置与民族构成,形成了这一地区独具特色的多元的文化类型与文化特点。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尚武文化、移民文化和商旅文化在这里同时存在、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为开放的、充满活力与进取精神的秦汉文化丰富了内涵,提供了动力,也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地名是一类特殊的词汇,地名中包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科尔沁独特的地域文化集中体现在作为语言的特殊成分的地名上。在科尔沁土语中,很多地名与农耕定居生活方式有关,但还有不少地名保留了传统游牧文化及旧时喇嘛教的痕迹,甚至我们通过科尔沁土语中的地名也可以了解到从前的科尔沁地区良好的生态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