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安澜被评上“新时代好少年”是意料之中的事。学校的宣传橱窗里,张贴着安澜的照片。照片中的她矜持地微笑着,看上去比同龄的孩子多了份老成持重。作为班长,安澜有正义感和担当精神,她以身作则,认真负责地管理班级,是班主任竹子老师的小助手。每次从橱窗前经过,我都会驻足微笑,但也总会有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不安情绪让我难以释怀。  相似文献   

2.
曾经轻狂     
安心最近一点也不安心,反而非常烦恼。她在草稿纸上胡乱画着。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突然钻出个可恶的林雅?安心是个优秀的女孩,是个漂亮的女孩,是个没得说的女孩。成绩顶呱呱还不算什么,安心还很有人缘啊。安心很漂亮,眼睛忽闪忽闪地特有灵气。安心点子很多,常常让周围的同学惊喜一番。安心也很会玩,当然不会耽误了学习。安心和那群让老师伤脑筋的淘气包也很要好哦,还常常劝他们上课要听讲,他们问她题目她也从不推脱。一直以来,都赢得了老师的关爱、父母的宠爱、同学的拥戴。安心理所当然地接受着这些,一直没有想过有一天这些会遭遇挑战。挑…  相似文献   

3.
不知从何时起,她开始编织各种各样的梦,有明星梦,经理梦,教师梦,男孩梦……哦,还有一个诗人梦。给我一片白色,我要把杂乱的调色板重新调整。我要在自己的蓝天上画上一片白云,让它飘啊飘。念完这几句,她就觉得自己仿佛变成了一朵白云,一片很轻,很薄的云,哦,对了,我的笔名就叫云儿吧。曾几何时,她开始把一些美妙的句子摘抄在笔记本上。抄得多了,就在一个无风的傍晚,踏着夕阳的余晖轻声地读着:  相似文献   

4.
最爱听孩子晚上熟睡时咯咯的笑声,那笑声仿佛在告诉我们:她,正甜甜地做着美梦。这孩子,一定是梦到了什么美妙的事吧!  相似文献   

5.
续文一:……点点为此十分烦恼。有一天,她做了一个梦,梦到心理医生正在给一些患有心理疾病的人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于是,点点也去那儿,试图让他帮助自己解开那个心结。想不到,心理医生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她。心理医生说:“大胆点,有什么问题尽管说。”点点刚要开口,突然被闹钟叫醒了,她才知道这是个梦。之后,她再也不理会同学们的目光了,也不再捂着嘴说话。她改变之后,还多次参加辩论比赛,夺得许多奖项……续文二:……有一次,我们班的“语言大师”点点看到我们班的“重量级人物”胖胖,便随口说了一句:“这头猪怎么又来了?”班长是有名的“顺…  相似文献   

6.
我爱梦     
从小爱做梦的我,现在学会了追梦。在大自然中追寻天使的梦,这梦是什么颜色?像蓝色———天空的颜色;像白色———云朵的颜色。那她又是什么滋味呢?像巧克力一样。喜欢风和雨相遇,喜欢蓝天和白云拥抱,这是我的梦。梦中有你也有我,但这只是朦胧的幻想。十六岁的我,开始了新的追梦,追逐人生的航船,也许这梦会实现,但也许还很遥远。不管怎样,梦是不会散,我的追逐也不会停止。从小爱做梦的我,现在学会了编编一个神秘的梦身,让人生喝彩;再编一个圆满的梦尾,让生命永恒。我学会了编梦,学会了编精彩的梦。这些梦让人生旅途更加辉煌,因为她充满了情趣…  相似文献   

7.
安澜的记忆深处,是自家后院的那株栀子花,是安澜的妈在安澜出生的六月种下的。如今那株栀子花,枝繁叶茂,花香满堂;如今安澜,青葱岁月,情窦初启。安澜恋着的那个男孩,和她同班,碎发繁芜,一脸的沉静。他叫希和。他和安澜,很少说话,安澜亦矜持无言。安澜心底的愿望就是和他在相爱的时候,种一株栀子花,然后等到栀子花长大开花,他们就结婚生子。多么美丽的心愿,青涩异常。安澜在憧憬里,转眼高中三年流逝,和希和依旧不温不火,难免心急。希和却是在此时,和安澜多生出了一些漫无边际的话语,也许果真心有灵犀,离别将近谁都不想错失。六月,栀子花香沁人。安澜喜欢的月份,安澜喜欢的花的  相似文献   

8.
<正>教育就是帮助人安心安心是人在此时、此地,心里有踏实、安稳的感觉。如果一个人是安心的,他做什么事情都不会有顾虑,都会充满信心和力量。如果每个人都是安心的,那么整个社会就是安定、和谐的。在与参加平等思维认真能力训练营的家长交流时,小颖妈妈给我讲了一件事。现在说起来是故事,但对小颖妈妈来说,那是一段倍感煎熬的日子。她在讲这件事的时候,时不时地会说上一句:"你不知道,当时我真是愁死了……"小颖是新疆克拉玛依市的一名小学女生,今年9月升入六年级。去年的一  相似文献   

9.
信念的灯塔     
有一年,当16岁的罗宾·史蒂文斯考虑着该买一样什么东西作为圣诞节礼物送给她爸爸时,她不禁觉得给爸爸的礼物的选择范围太小了,无非是领带、短袜或是新皮带。然后她想起奶奶曾经说过手电筒很有用:“说不定什么时候你就会用得着一只手电筒。”对罗宾来说,这正好让她有了答案。她  相似文献   

10.
女人爱做梦,我也不例外,但为人妻为人母后,只想着做个贤妻良母,让丈夫安心工作,让女儿好好学习,不再做任何不着边际的“梦”,就这么自以为幸福地生活着。  相似文献   

11.
一页题辞     
朱正 《科技文萃》2001,1(7):151
女儿朱晴,现在是以会计师为职业了。念中学的时候,也想学着写一点新诗散文什么的,也 做过作家梦。 她有一个本子,请有机会遇到的作家她题字。中生学遇到作家的机会不多,她把这本子交给 我,让我代她请人写。我当编辑,常与作家往来,真还请了不少人题字,其中就有钱锺书先 生、杨绛先生两位的题字。  相似文献   

12.
走进咨询室的丽丽(化名),是高二一个腼腆、害羞、内向,连笑都不敢露齿的女生。她自述患了精神病,压力很大,学习成绩下降,想退学。原因是她常在睡梦中笑出声来。有一次深夜笑声很大,吵醒了邻床的室友,室友气愤地推醒她,并骂她是疯子、神经病。在家中妈妈和姐姐也曾听到过她做梦时发出的笑声。她对此很苦恼,没办法,也不敢去看医生,最后鼓起勇气,才来咨询。问她梦的内容,她说好像在梦里很好笑,但醒来时又记不清了,自己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常在梦中发笑的。听了她的叙述,我推测道:“大概是你常梦见开心的事,所以笑出声来吧。如果是这样,我相信你绝对不是精神病。当然这只是推测,要找到真正的原因,还希望你配合,下次来后认真想一想,看能否记起一些梦的内容以及最近有什么烦恼的事。”她点了点头。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所老校——她1902年创办,至今已经走过了105年的风雨历程;这是一所名校——100多年的历史积淀,一代代教师薪火相传,在江苏乃至全国小学教育界,她独树一帜,形成了以“童心母爱”为核心的校园精神文化。她的名字叫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众多学子心中,她是他们心灵憧憬的地方,她还是他们终身眷恋的地方。是什么让这所百年老校让人如此心驰神往?是什么让这所百年老校让人如此梦绕魂牵?我们这里解读的,就是她的“名师-名校”密码。  相似文献   

14.
汝汝趣语     
女儿汝汝三岁多了,常会时不时地冒出一些充满奇特想象的或是自己独创的语言来,让听者忍俊不禁。现摘取几则,与大家一起分享童心的天真烂漫与童稚的单纯可爱。张冠李戴这段时间,汝汝突然对学习成语很感兴趣。有一天吃零食时,她打开包装袋发现了一张成语卡片,上面写着“张冠李戴”四个字,她不仅让我念给她听,还问我“:妈妈,这是什么意思啊?”我说“:这指的是搞错了对象。”见她不明白,我就继续按字面意思解释“:就是把姓张的人的帽子戴在了姓李的人的头上。”这回汝汝点点头,表示明白了。第二天,她一脚穿着我的鞋子,一脚穿着她爸爸的鞋子,晃到…  相似文献   

15.
朋友每每做了噩梦都要向我报告一番,以便把这噩梦"破掉"。她一边喋喋不休一边哀叹:"怎么做了这样一个梦,多不好的兆头啊。"看我在这边一脸窃笑,她更愤愤:"怎么这样幸灾乐祸?""做噩梦有什么不好?我喜欢做噩梦。"我说。"喜欢做噩梦?有病。"但我真的是喜欢做噩梦。做噩梦常常让我感觉幸福。"有什么理由感觉幸福?"于是我一五一十地向朋友陈述:  相似文献   

16.
作家三毛在她的《拾荒梦》中曾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在她小学时代的一次作文课上,老师布置了一篇有关将来做什么的作文。三毛在她的作文中写道:“我有一天长大了,希望做一个拾破烂的人。”因为她认为这种职业“不但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同时又可以大街小巷地游走玩耍”,更重要的是“可以将一些蒙尘的好东西再度发掘出来”。当三毛奉老师之命念她的这篇作文时,还没等她念完,  相似文献   

17.
夜里.妹妹哭着打来电话、她说:“母亲被抓走了。”我的心一沉.没想到这一天来的竟是这样快.我咬紧牙.可眼泪仍然止不住地往下流淌。我稳了稳情绪,告诉自己不许哭.一定要坚强。我不停地安慰着妹妹.让她安心学习,我会想办法的,妹妹找到了依靠.恋恋不舍地挂断了电话。  相似文献   

18.
自残     
她叫晓文,是一名高二学生。她拘谨地坐在我的对面。我微笑着对她说:"你是不是有什么顾虑?"她眼里有一些泪花,捋起衣袖让我看。我呆住了:她的手腕上满是刀痕。  相似文献   

19.
阳光很好的午后,她一个人在画室裁纸、打草稿.磨矿物颜料是个力气活儿,她累得睡着了.睡梦中,她梦见他潦草地翻看她的草稿,然后气愤地砸在桌子上,“阴影能不能不要这么重,让物体更有存在感……”她也生气了,对着他喊:“你能不能让我也有一些存在感,我不想永远活在你的阴影里!”最后,他摔门而去.她自梦中惊醒.  相似文献   

20.
一、课文悟读读完本文,我陷入了沉思,不是为其优美的文笔,也不是为其荡漾的激情,而是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7岁时不知天高地厚,稚气十足的自信预示了一段奇妙的尘缘,13岁的她进入了北大,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让人艳羡。在捧读她的这篇散文时,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一位有志青年的心路历程,我们在为之震撼的同时,也许从此不会再惊讶于她“十三岁的际遇”。田晓菲用她的心向我们讲述了她儿时的梦、她的理想;用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叙写了她心中的感激、赞美和眷恋。似乎没有什么独具匠心的章法,也没有“惊天地,泣鬼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