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许多地区的农民已经开始富裕起来,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家庭小型化趋势加强。当前,如何建立和完善一个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成为关系我国农村社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合理建构的重要课题。该文在分析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提出了立法思考。  相似文献   

2.
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立法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许多地区的农民已经开始富裕起来,农村的社会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家庭小型化趋势加强.当前,如何建立和完善一个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成为关系我国农村社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合理建构的重要课题.该文在分析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提出了立法思考.  相似文献   

3.
在新形势下我国传统的农村养老体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社会养老保险又不能迅速推广从而取代家庭养老模式,本文提出政府应在巩固传统韵家庭养老方式的同时.积极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多样化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4.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经过50多年的探索与改革已正式确立了以“统账结合”为标志的混合型养老保险体制。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正在改革和完善中,基本上建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农村正在积极探索“个人账户”、“储备积累”的养老保险模式。随着人口老龄化、农村城镇化发展趋势,养老保险将面临许多重要问题急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的缺失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是由政府部门参与并承担重要责任的一种养老保障制度。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是地方统筹的"统账结合"的保险模式。论文运用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的评价体系,对目前世界上常用的三种养老保险模式与目前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模式进行了功能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具有目标覆盖率较窄、财务的可持续性较差、管理的简便程度差、管理成本高、社会再分配功能弱、个人权益的便携性差、不能促进经济增长、个人激励功能弱等缺陷,而全国统筹的随收即付制度是最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养老保险模式。  相似文献   

6.
实现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目标,是十八大关注的热点话题。在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统筹城乡养老保险体制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一环,城乡养老保险体制也产生了新的变化。回顾我国城乡养老保险体制的历史进程,结合我国目前城乡养老保险体制上的新举措,并对其进行分析思考,对推动我国未来城乡养老保险体制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制建设是解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首要任务。针对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健全农村养老保险法律体系;提高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必要性的认识;扩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益面;建立个人帐户积累模式;探索基金体值增值办法;加强农村城市化进程,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是主要的对策和手段。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健全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对策措施,以期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逐步完善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这既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人口规模巨大,总体收入水平偏低,人口老龄化迅速,而以民政部方案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日渐萎缩,建立和完善以"统账结合"为模式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回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历程,然后分析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特征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强调养老保险的权利与义务必须匹配,最后提出了发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影响着农村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农村的养老保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是,基于我国的国情和农村社会的实际,尤其是老龄化的日趋严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与农村养老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的演进,重点分析我国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在借鉴以往养老保险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措施,为农村养老保险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有益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人群、地区与城乡分割的“碎片化”现状,是中国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的瓶颈。本研究认为中国社会养老保险“碎片化”问题本质是政策间存在冲突,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表现出的地方主义和部门主义。上述问题存在既使参保者遭受“便携性损失”,也使各级政府养老成本增加。  相似文献   

12.
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是我国当前养老保险制度的筹资模式。然而,保险面狭窄、保险类别转换障碍、筹资体制弊端及养老保险制度的非法制化等问题,事关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运行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以路径演进为出发点的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城镇老年职工的基本生活提供了一定保障。但现行养老保险制度是一个效率缺失的制度安排。为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借鉴智利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通过政府承担转轨成本、实行完全积累的强制性个人账户制、基金运营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等措施,健全和完善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4.
我国养老保险采取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但现行体制仍未脱离现收现付制。养老金的巨大缺口问题日益严重。文章通过探究我国个人账户“空账”原因,深入认识“空账”运行后果,探索做实个人账户的对策。以求真正有效地实现个人账户“实账”运行。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行农保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资金筹措难、基金运营模式单一、制度不稳定,有必要建立强制投保与引导自愿投保相结合,农保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相衔接,农保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及商业保险相配合的农保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农保模式,将农保费的收缴委托给税务部门完成。在农保基金运营上引入信托投资、开展协议存款和委托贷款、允许投资组合和质押贷款,使之保值增值。由社会保障机构委托商业银行向60岁以上的农民发放养老金。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焦点。文章认为,目前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覆盖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在建立农民工社保的问题上存在顾虑;制度上的城乡分割状况;一些民营企业参保不积极;农民工个人对参保缺乏积极性;城镇社会保险门槛高,操作缺乏灵活性;农民工对养老保险的认识短视。针对这些原因,文章提出了七点建议:让地方政府同企业一起承担义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民工设计出一套统一完善、各省统筹的保障制度;实行“完全积累型”,“低缴费低待遇”,“多层次广覆盖”政策,并作为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基石。等七点建议;对农民工的个人养老储蓄实行严格的制度化管理;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民工个人账户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农民工社会救助制度;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力度。  相似文献   

17.
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了城市化进程,使得很多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如何安置城中村失地农民,将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任务。城中村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存在保障缺失、制度缺陷、传统养老功能弱化、农民缺乏保险意识等问题。构建城中村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应完善土地补偿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完善保障措施,提供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认为基本医疗保险已基本实现制度体系的全覆盖,但在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全民医保的背景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内容仍不健全,制度割裂现象依旧存在,基金运行的风险点日益增多.建议通过整合制度、理顺体制,合理付费、增强保障,社商合作、提升管理的途径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9.
关于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主要的社会保障形式之一,然而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的长期影响,造成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相对滞后。与城镇养老保险进行对比,凸现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只有尽快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改革,我国的农村齐老保险制度才能得以健全和完善,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20.
“新农保”长效供给机制的协调与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贫富不均、区域差异性大,要真正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广覆盖、保基本"目标,直至完全实现城乡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供给,还需以"新农保"试点为契机,立足国情,充分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构建一整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新农保"长效供给机制。即构建纵向一体(需求、筹资、管理一体化)、横向协调(均衡发展)、整合提升(衔接与动态发展)的"新农保"长效供给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