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书院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时间长达一千多年,它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重要的且不容忽视的教育组织形式.但是,在书院发展史上存在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书院的官学化趋向.书院的官学化在南宋就已初见端倪,元代更是具有浓厚的官学化色彩,发展到明清时期则彻底地官学化了.  相似文献   

2.
书院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时间长达一千多年,它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重要的且不容忽视的教育组织形式。但是,在书院发展史上存在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书院的官学化趋向。书院的官学化在南宋就已初见端倪,元代更是具有浓厚的官学化色彩,发展到明清时期则彻底地官学化了。  相似文献   

3.
明代书院是在明中后期官学衰微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这一发展背景使明代书院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官学化色彩,但基于惯习,明代书院还是保留着传统的办学理念和制度特点,使书院依然是明中后期最有活力的教育形式,扮演着批判当时教育弊端,提供新的教育经验的先导。书院的官学化使书院教育能够得到官方的支持,这对边远地区的教育更有着积极的意义,明代甘肃始有书院,在很大程度上是书院这种发展趋势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的初始动机是要将其办成官学,①这既与理学书院长期在野讲学得不到朝廷政治认可有关,更与有宋书院官学化的"主动"特征相关联。文章以吕祖谦《白鹿洞书院记》为蓝本,分析了朱熹将书院主动"官学化"的政治因素和政体原因。得出了追寻政治上的"教化权力"与"治统"、"道统"形式上分立,本质上却高度和合的政体文化背景是宋朝书院官学化和朱熹欲将白鹿书院"官学化"的根本性原因。  相似文献   

5.
书院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者的伟大创举,历史作用不容忽视.但通过对其内外生存境遇、自身发展以及儒学传统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官学化是一条必然之路.  相似文献   

6.
书院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者的伟大创举,历史作用不容忽视.但通过对其内外生存境遇、自身发展以及儒学传统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官学化是一条必然之路.  相似文献   

7.
由湖南大学邓洪波教授撰写的《中国书院史》已由台湾大学出版中心出版。全书共分六个部分,依次是:书院的起源与初期形态、书院教育功能的彰显、书院制度的确立、书院的推广与官学化、书院的繁荣与辉煌、书院的普及与流变。该书资料丰富,对书院的理想有着自己的新看法和广义的理解,论述全面、详实。同时,系统地用统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书院的官学化造就了书院一时的辉煌,也给其带来了致命的灾难,使之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沦为科举考试的附庸,最终走向消亡。对书院官学化的过程、原因和结果进行分析,以史为鉴,对当前中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南宋书院教育盛极一时,但作为南宋书院发展的一道分水岭,嘉定更化后南宋书院发展情况却有很大的不同。相比较于嘉定更化之前,嘉定更化后南宋书院的发展更加迅速,并带有浓厚的官学化色彩。这些官学化的特征于南宋书院的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作为一个整合了各个方面资源的教育机构,南宋书院具有中国书院发展史上最显著的时代特性。  相似文献   

10.
元代庆元路是书院教育发达的地区,有书院十二所,分布于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和经济发达地区。除了慈湖书院以外,庆元路绝大部分书院传授程朱理学,反映了元代理学逐步一统天下的情况。从书院建筑布局和书院管理来看,元代书院出现了明显的官学化倾向,反映了元朝国家对书院管理和控制的加强。  相似文献   

11.
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教育组织形式。它既是教育组织,又是与教育密切结合的学术研究机构,在教育史上占居重要的地位,起过重大的作用。书院发轫于唐,至北宋初年,正式形成制度。北宋时期,声著全国的有白鹿洞、岳麓、睢阳、嵩阳、石鼓、茅山六大书院。至南宋,书院大盛,其地位和作用甚至超过官学。此后,由于政治、学术和科举等原因,书院时兴时衰,并日益向官学化、科举化的方向演变,渐失其  相似文献   

12.
应天书院在北宋时期位居全国四大书院之首,在文化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应天书院的前身为后晋戚同文讲学的睢阳学舍,北宋大中祥符二年获应天书院赐额,书院日益官学化。北宋时期,应天书院位于州(府)治东,明代嘉靖年间,御史蔡叆改建社学为应天书院,在商丘县城西北隅。郑三俊于万历二十九年建宋范文正公讲院,可以看作是北宋应天书院的延续。  相似文献   

13.
书院以其弘扬儒学传统、讲会论辩、祭祀先贤、收藏典籍等特点,成为中国官学的有效补充。清代苏州书院发展繁荣,官学化特征显著,成为科举制的附庸,为国家和地方培育了众多优秀人才,书院的繁荣发展一定程度上推动和促进了苏州科甲盛况。  相似文献   

14.
由于宋初朝廷鼓励书院发展以解决文教不振、官学不力的局面,使得书院的教育功能强化,但一些大的书院走向半官学化。北宋三次兴学过程也是官学再度成为国家教育主体的过程,书院在发挥继续教育功能的同时,学术传播、学术交流的功能也得到强化。北宋中后期,书院继续发展,不但促进了宋代的文化繁荣,并且成为理学传播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15.
该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徐勇(笔名徐梓)副教授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在书中论述了朱熹开创的书院传统的精神及其历史贡献和教育价值,探讨了元代统治者对书院的矛盾的心态及书院政策演变的历程,详细考察和分析了元代在书院创办程序、山长委派、拨置学田、官府直接创建等方面的措施,揭示了元代书院官学化的发展趋势及实施状况。全书史料翔实,内容丰富,是书院研究中的一部力作《元代书院研究》出版  相似文献   

16.
清代甘肃书院时间分布特点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代书院高度官学化的大背景下,甘肃实现了书院教育的普及,从省会到各府州县,甚至有些乡村,都有了书院教育。甘肃书院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准备、兴盛、回落、中兴和废止几个阶段。甘肃书院的发展一方面折射着清廷文教政策和国内时局的变化,同时也受甘肃本土条件的制约和影响。甘肃书院的发展和全国书院发展不相一致,因此可以说,甘肃是清代书院发展中一个非代表性地区。  相似文献   

17.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独有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古代教育史中构建了一幅光辉灿烂的画卷。石家庄区域的书院,自唐代起便开始了办学旅程,历经历史的积累和沉淀,具有丰富的书院教育传统。明代石家庄区域书院明显增长,其发展轨迹呈现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在书院的官学化加深,甚至逐步沦为科举教育附庸的背景下,石家庄区域内的书院依然在不同程度上发挥了促进知识传播、学术探讨和人才培养的功能。研究明代石家庄区域内书院,不仅具有区域教育历史及文化资源开发的价值,而且有助于推动当前石家庄高等教育、社会文明和旅游产业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清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贵州书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规章制度的完善与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都远非明代所能比.在发展过程中,清代贵州书院展现了官民并举、趋向官学化、重考课轻讲学、发展滞后等新特征.  相似文献   

19.
到目前为止,研究宋代书院问题的学者很多,但是探讨的焦点多集中在宋代书院的官学化,四大书院研究或者同一地域之内书院的研究等方面,而对北宋与南宋之间书院对比分析的研究还相对较少.论文从兴办书院的目的、书院发展的过程以及书院的授课内容三方面分析白鹿洞书院在北宋和南宋不同的历史环境中的不同特点.以便通过书院这个切入点窥见南北宋在文化上的不同之处,对研究宋代教育史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0.
元朝政府文教政策的调整,各处地方官的积极推动,南宋遗民儒士、理学家、普通民众等社会各阶层人士及宗族等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上述各方力量所形成的合力,促成了元代安徽地区书院的恢复和发展。按所在地分,元代安徽境内的书院主要分布于中南部地区;北部地区特别是淮河流域一带,书院创建较少。按创建年代分,元代中后期安徽境内新建书院较多,也有不少前代所建而在元代得以留存的书院,经过修复被重新利用。按创建主体分,元代安徽境内的书院,绝大多数为民办,官办相对较少。由于元朝政府对书院控制的加强,元代安徽地区书院的官学化趋势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