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唐代诗人众多。有仕途不顺,只好流连山水得以解脱的孟浩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读来总有一些凄清、心有不甘;有飘逸如仙,坦然倾吐心中块垒的李白,"迷花倚石忽已暝",诗人在想像中沉醉;更有如一只小小沙鸥,漂泊于茫茫天地之间的杜甫,动辄就会"凭轩涕泗流"。这些与自然山川神交的诗人们,大都借山水抒发豪情或排遣伤感,来得那么纯粹又决然。然而千古诗佛王维是个特例。王维出生名门,少年得志,仕途顺利,早年很有抱  相似文献   

2.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爱国情怀是历代中国文化人的传统基因,在唐代诗人杜甫身上,我们更能感受到。杜甫生在诗书之家,7岁时就能写咏凤凰的小诗。24岁时,杜甫来到洛阳考进士,不料竞落选了,但杜甫通过仕途来报效国家的情怀并没有  相似文献   

3.
在唐代开元天宝盛世里,王昌龄可算是最为悲怨痛苦、也最具悲剧色彩的诗人.这不仅表现在他家庭困顿、仕途坎坷和最后死于非命,而且还更本质地表现在他生前面对坎坷仕途、一连串沉重打击时深深陷入的选择与放弃、坚执与超脱、希望与绝望的煎熬、挣扎中,纠缠于出处行藏的艰难抉择中.前者是外在的显性之痛,后者是内在的隐性之痛.而这隐性之痛正是其精神之痛、心灵之痛,更是深刻的生命之痛.王昌龄人生悲剧、心灵痛苦深层文化原因主要在于:他既不能像杜甫那样入于"儒"而沉于"儒",又不能像王维那样人于"儒"而逃于"佛",也不能像李白那样入于"儒"而出于"道".因此身处儒、佛、道的夹缝之中,并徘徊、摇摆其问,使自己的心理遭受煎熬与折磨,使灵魂无所皈依.  相似文献   

4.
潘岳、陆机二人在依附权贵寻求仕途发展的过程中,都有强烈的克振家声的宗族意识。潘岳出身于中下层士族门第,其依附贾谧加入鲁公"二十四友",是积极主动性的;陆机出身于江东"首望",门第较高,自恃门风优美,是故其依附贾谧、赵王伦等寻求仕途发展时,内心是矛盾而痛苦的。正是由于出身背景及家风影响的不同使得他们的附势心态亦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5.
朱大银 《安康学院学报》2012,24(4):63-64,68
司马相如、阮籍和庾信是杜诗中论说最多的三位前代作家,杜甫歌咏他们并非是为了赞誉他们的作品,而是为了抒发自己身世穷通之感慨。换言之,杜甫借歌咏司马相如之"献赋"与"消渴疾"、阮籍之"途穷"以及"庾信宅"等故事抒发了自己仕途偃蹇、漂泊失所与生活困顿等现实情怀。  相似文献   

6.
在杜甫现存诗歌中,约有20首存在与扬雄相关的称引,或对扬雄身世产生共鸣,或对扬雄才华表示认同。安史之乱前,杜甫对扬雄的称引往往多用"以文见召"、"献赋入仕"之事,说明杜甫确有过凭借干谒方式走上仕途的渴望;安史之乱后往往多用"草《玄》"、"投阁"之事,说明杜甫一生的政治命运较为坎坷。深入分析后不难发现,杜甫对扬雄的人生经历产生了诸多共鸣,二人文学风格也有相通之处,这是杜甫诗中多称引扬雄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故园"在古典诗词中基本上都释为"故土家园",《秋兴八首》(其一)流传甚广,其中的"故园心"大多理解为杜甫暮年漂泊,归乡无期的羁旅之叹。联系《秋兴八首》组诗的主题和杜甫的人生经历及社会关怀,"故园"应为杜甫身居夔州、心系长安的政治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8.
杜甫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杜诗在我国文学史上有深远的影响。可是在如何评价杜甫的问题上,却曾出现过一场异乎寻常的尖锐斗争。一九七五年春天,梁效利用杜甫大作文章,他们说:杜甫生活的时期“正是唐代历史的转折时期,由一百多年法家路线占统治地位转到儒家路线统治,唐王朝也就由盛而衰。”①杜甫“所描绘和揭露的,实际上正是儒家路线所造成的各种恶果……这就是杜甫诗歌的真正价值。”这里有两个问题必须辩论清楚:一、唐王朝由盛到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朱自清散文在质朴平淡的文风背后蕴藏着一种精美的艺术力量,即所谓的"于平淡中见神奇",这是作者在艺术上一种真正的大巧若拙的体现,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作品在平实中蕴藏着极为精巧的构思。《背影》中四写背影、四次话别、四次"看"父、四次落泪即体现了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0.
杜甫是盛唐的最后一位诗人,奉守"仁政爱民"、"匡时济世"的儒家信条,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的抱负,积极投身政治,却饱受当权者的排挤、同辈的嘲笑,仕途失意,生活也不安定,但他在清  相似文献   

11.
诗圣的泰山     
<正>泰山,居高临下、凌驾于齐鲁丘群之上,在我国东部沿海区域,可谓"东天一柱"。泰山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险峻突兀,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所以被尊为"五岳之首"的泰山,又是我国历代帝王封禅祭祀的山岳。《望岳》是杜甫考进士落榜后于齐鲁游历时所写。从唐代开元二十四年(736年),24岁的杜甫就开始了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面对仕途上的失败,杜甫在《望岳》傲然地写出气吞山河的"会  相似文献   

12.
韩愈的文学思想形成于唐德宗贞元时期.这一时期朝政黑暗,韩愈科场仕途皆不顺利,因"未得位"而"修其辞以明其道",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重要的成就.他的文学思想正是这一时期人生经历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王楠 《当代教育论坛》2007,(21):100-102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从古代便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最初的德字象征的"两人同心",以后发展演变为"二人以心相见"或"二人相见以心"都是德育与心育联系的最好佐证.而正是基于这种根深蒂固的联系,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始终缠绕在德育的根蔓之上,形成了许多关系模式的理论,许多学者也正致力于促成二者更进一步的交融.但是这些论点的提出和发展是否真正看出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联系,是否真正有助于二者的正常发展,需要我们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杜甫曾在诗中以稷、契自比,后人或以为这只是一句高而不切的儒大言,或举其关心国事、陈述政见之诗以证其言非虚。然读其诗,还应观其事,从杜甫短暂的仕途生涯中最重大的政绩-疏教房Guan,以及他对苏涣的过誉两件事可以看出,他对人事尚缺少正确估计,这就注定了在仕途上要遭到失败。但这并不等于说他“自比稷契”只是一句大言,因为稷、契本只是两位以民为念、为民谋福,杜诗中时时流露的“宁若身以利人”的仁心,正与稷、契“已溺已饥”之心相通。  相似文献   

15.
在现存杜诗中,“江湖”一词共出现了三十六次,散见在三十五首诗中,这使得杜甫成为中国古代用“江湖”一词入诗次数最多的诗人。杜甫以“江湖”入诗,真实地描述了其辗转漂泊的生活情状,同时也真切地表达了其随着社会政治局面与个人仕途遭逢的变化而依违于出处之间的矛盾思想。  相似文献   

16.
孙先昌 《考试周刊》2014,(26):28-29
<正>中国古代诗人十分重视诗歌语言的选择和锤炼,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廷让的"吟安一个宇,捻断数茎须",皮日休的"吟安五个字,用破一生心",贾岛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杜荀鹤的"曲尽客衣三尺雪,炼精诗句一头霜",曹雪芹的"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等等,这些诗句正说明了诗人们为了更充分地发挥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辞警意丰、笔无虚设的境地,在遣词用字方面讲究锤炼、费尽心思。  相似文献   

17.
杜甫的一生是辉煌的,他的一生也是悲剧的,"立功"仕途的悲剧是由于政治黑暗、吏治腐败、安史之乱与建功立业、重振家声、执着的性格之间尖锐的矛盾,这是理想与现实不了调和的矛盾。仕途的悲剧直接或间接导致了生活的悲剧和"立言"的悲剧。生活的悲剧是由于贫困和老病。立言的悲剧是由于诗人的风格与当时主流的盛唐气象相异而不被认可。这种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互相影响,综合形成了杜甫诗歌的悲剧色彩,并可以从中探讨杜甫人生悲剧的成因。  相似文献   

18.
"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于"意外",教师更要有一颗谦虚的心,与学生平等交流,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9.
王楠 《当代教育论坛》2007,(11):100-102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从古代便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最初的德字象征的"两人同心",以后发展演变为"二人以心相见"或"二人相见以心"都是德育与心育联系的最好佐证。而正是基于这种根深蒂固的联系,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始终缠绕在德育的根蔓之上,形成了许多关系模式的理论,许多学者也正致力于促成二者更进一步的交融。但是这些论点的提出和发展是否真正看出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联系,是否真正有助于二者的正常发展,需要我们共同探讨。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依附于德育发展,而应走出传统德育的限制,从德育中分化和超越出来寻求一种更广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有关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的赏析文章,大都重在对诗歌写景状物、表达技巧方面的介绍而忽视了对该诗情感的分析。然而,写景毕竟只是手段,抒情才是目的,写作技巧这些形式上的东西是为内容服务的。只有完整把握了诗歌情与景的关系,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鉴赏。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李杜"(也称之为"大李杜","小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