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婷 《大观周刊》2012,(7):180-180
吕淑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说:“我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直于课外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搞好课外阅读是开发学生智力、减轻学生负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屡败屡战     
屈指一算,入伍已近十年,回忆这些年来自己在从军路上虽然笔耕不辍,在军事学术杂志上已小有收获,但一篇篇的新闻稿件,却总是泥牛入海,难以在军报上崭露头角。每当深夜独坐微机前聆听时断时续的敲键声,心里就油然生出不服输的念头。正当我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时,无意中在军报一角看到“新闻函授”招生的广告,我马上报了名。不久就收到函授老师邮来的新闻写作教材、函授月刊和《军事记者》,按照函授老师制定的计划,我如饥似渴地认真阅读。待我初步掌握了消息写作的基本理论后才恍然大悟,后悔自己当初为何不注重理论学习,只知道一味盲目地写呢?为…  相似文献   

3.
母校老师给我出了一道难题:一名新记者,怎样才能迅速上路,胜任起报道工作?我现在还回答不好,但有一点体会,就是写,写,不停地写!多实践,多思考,入门就快,上路就快! 我们系统地学习过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等课程,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学了这些,并不等于熟悉了新闻  相似文献   

4.
尊敬的通联部编辑老师:你好!我万分感激贵部编辑老师的原因是:我先后在你们主办的《通联情况》上两次见稿。第一次是一封致军报编辑的感谢信配编者按全文发在1997年第3期上。第二次是写对邹延龄、鹿建宁等英模事迹的感触,发在1997年第8期上。而且我还及时收到了两张30元稿费的通知单!你们不知道,这对于一个初涉军旅新闻道路,还未起步上路,急需扶持的青年来说,是何等鼓舞人心!军报认稿不认人,我算服了。以前曾听人讲:在军报上稿,不找关系,不送礼,白搭。自己也先后数百次寄稿军报,要么寄给编辑部,要么寄给编辑本人。如今正式…  相似文献   

5.
蔡静 《图书与情报》2007,(1):138-140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草丛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每当哼起台湾著名音乐人罗大佑因回忆自己童年而创作的最为经典的中文歌曲时,都不禁勾起人们对已逝岁月的深深眷恋,歌中关于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的描述,带给了海峡两岸无数中国人以同样美好的回忆。  相似文献   

6.
2008年,对我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 受局领导的委派,我有幸在北京射击馆直接参与了奥运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虽说连续工作时间只有短短的10个月,但自己能够参与服务奥运的那份自豪以及自己亲身感受到的奥运精神,都将成为我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我终生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  相似文献   

7.
"我庆幸生活在这个社会转型的时代,我更庆幸选择了以责任和创新为内核的新闻工作。新闻,是这个世界给我的最好礼物了。"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新疆经济报第二编辑部主任冯永芳如是说。选择新闻,是她在人生路上做的最坚决的一件事。那时,她在单位的子弟学校上高中,学校规模很小,没有条件做到文理分班,可她还是固执地选择了文科,这就意味着,没有老师教,得靠自学。现在回忆起来,她也仍为自己当初的"一意孤行"而感到惊讶,这完全是在用青春和前途做赌注呀,但她竟然成功了,考上了兰州  相似文献   

8.
我是1952年参加革命工作的。1953年开始搞档案工作,至今已45个年头,与档案结下了不解之缘;既为档案事业奋斗了一生,自己也在从事档案事业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我对档案工作,从接触到热爱,也是有一个认识和发展的过程的。回忆1952年参加全国轰轰烈烈的“三反”、“五反”运动和1953年的民主改革运动时,接触到一些文件和书面材料,感到这些文件  相似文献   

9.
孩提时,老师曾给我讲过这么一件事:一位少年去请教一位善于玩转碟子的杂技演员,练熟这门功的秘诀在那里。这位杂技演员把这位少年带进自己的卧室,指着床底下大堆摔破了的碟子,告诉他说:“这就是老师。”由此,笔者联想到一些热爱新闻工作的通讯员,总为自己上稿命中率低而苦恼,总希望从别人那儿找到“终南捷径”。我以为不妨学一学这位杂技演员的秘诀。回想这些年的新闻记者工作,我备尝艰辛,也经  相似文献   

10.
《出版史料》2005,(1):67-67
著名翻译家蒋路,长期从事外国文学编辑工作,勤奋实干、工作严谨、淡泊名利。他的夫人凌芝回忆:“五十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拟出版《生活与美学》旧译本,译者周扬主动提出请蒋路将他这本由英文转译的书根据俄文校订。在校订过程中,蒋路曾几次对我说,这比他自己翻译困难、麻烦得多。《生活与美学》是英译本的名字,校订时蒋路恢  相似文献   

11.
人们把教师的精神比喻为烛光精神,烛光精神是:燃烧自己,照亮別人。写教师的散文是比较多见的。对于我们走人社会的成年人来说,谁能忘掉传授给自己文化知识的教师呢?尤其刚迈进小学门坎时的启蒙老师,就更让人难以忘怀了。所以,在回忆  相似文献   

12.
8月传媒人物     
☆郑超然:最爱学生的老师简介:8月11日,74岁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郑超然病逝。在《新京报》刊登的追忆文章中,一位学生说:他是我遇到的最爱学生的老师。学生们回忆,文革之后,很多大学生从基层回到城里工作,单位找他了解审查  相似文献   

13.
我当上专业的摄影记者近两年了。在老师们的指点下,在开放式的学习中有了些自己的想法。比如,“拍照片,借鉴写文章的思考方法”这个题目,我结合实际工作,琢磨了一些时,感到很有意思。 刚进湖北日报社的时候,我常常为怎么拍好照片而苦恼。摄影部老师指点说,开始学,应多看看绘画,它是照片的近亲。这我容易理解。若是一上来就大谈用光的技巧、构图的法则或是冲击力从哪里来,对一个初学者来说,那是有点玄乎的事。在慢慢的揣摩和实践中,我逐渐对绘画画面严谨有了一定体会,又有一  相似文献   

14.
徐滔 《新闻实践》2002,(12):11-13
记得15年前,我在报考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时,负责考试的老师问我这样一个问题:徐滔,你是怎么看待记者这份工作的?当时怎么回答的我现在记不清了,但在以后的11年记者生涯中,我却用自己的行  相似文献   

15.
王益同志离我们远去了,我们失去了一位好领导好老师,心中十分悲痛。1947年我从山东大众日报调入山东新华书店,在他领导下工作,以后又一起南下上海,新中国成立后又一起调到北京,在新华书店总店工作,及至上世纪末他主导筹建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一直得到他的帮助和教诲。这里回忆几件事,以表纪念。  相似文献   

16.
我的未来最富有彭兆平大学毕业时老师在我的纪念册上写下这样一句话:“你的未来最富有。”──他是就我将从事的编辑职业而言的。典型的读书人情结,却正合了我对书籍的热爱,构成我对自己职业评价的一个丰厚的起点。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动笔加工第一部书稿时那种心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李城外 《湖北档案》2011,(12):32-33
李:孙老师,几年前我在《新文学史料》上读过你的文章,你回忆在向阳湖的往事,十分精彩。上次寄了你一套《向阳湖文化丛书》,其中《向阳湖纪事》收入了你的文章,谢谢你的支持。我今天来,是想听你再多谈一点。  相似文献   

18.
编读往来     
尊敬的杂志社各位老师: 您们好! 我是开封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12)班的一名学生。上学期通过语文老师,结识了贵刊,并在老师帮助下幸运地成为贵刊的一名小记者。6月底,我拿到了贵刊发给我的一张精致的记者证。我在激动之余又稍有担心,生怕自己无法胜任。 但是,我坚信,在杂志社各位老师的帮助和关怀下,以及我的努力下,我会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以回报贵刊对我的信任。 今天,学生随信附拙作一份,请老师指教,如能对学生指点二三,将不胜感激。谢谢! 学生:张玲 九月六日张琦同学: 感谢你的来信。 本栏目不刊登诗歌,而“拙…  相似文献   

19.
阎磊 《今传媒》2006,(11):48-49
无意中走上了编辑岗位上中学时我就是校报编辑,那时候是“记者编辑出版一条龙”式的工作形式,根据校长或辅导员的意图去挖掘题材写稿,算是征稿编辑;自己刻钢板,算是编排;推油墨辊子算是印刷;然后分发到具体人员算是发行。这段话,有点自嘲的意思。记得上小学时,老师提问同学们有  相似文献   

20.
吴丈蜀先生     
吴丈蜀老人对我初无太多的印象。因为他得大名时,我尚未出道。说起来,我与他是前后的同事,因为我们曾经先后供职于同一家出版社。而那一段光阴对他来说,并不是愉快的回忆,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1957年起我被剥夺工作权利22年;而在我则是有点“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我与他的最初交往是因为他的一部书。他在我所在的编辑室里有一部《中国历史三字经》。自然这不是90年代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