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经常有人问起,如果他们想应聘编辑工作,应该先做什么准备?每次听到这个问题,我都忍不住要重新思考,到底有什么具体的功课是可以提出来让人准备的。但很遗憾,每次我都想不出任何具体的建议。所有我能想出来的“准备”,全是心理准备,尤其是在一个并不出名的报社做编辑。  相似文献   

2.
有人问,你做编辑那么多年,你觉得编辑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仔细想了一下,发现于我而言,不是做大了码洋和利润,也不是结识了名人和大家,而是一本原先有些支离破碎的稿子经过我的"鬼斧神工",竟然  相似文献   

3.
我是学师范的(1960年夏,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本来应去教书,但是组织上安排我做编辑工作,一做就是35年,其间做广播编辑10年,做《湖北广播》业务刊物编辑10年,做《湖北广播电视报》编辑15年。通讯员朋友都亲切地叫我“朱编辑”,所以我给自己取笔名叫“诸边”。后来我当了《湖北广播电视报》的头,同行称我“朱总编”。我想,我的确总在编啊,从来没有离开过具体的编辑工作。在做《湖北广播电视报》编辑工作中,除了出差外,几乎每期稿件都要过目,付出劳动。 我在广播电视战线长期做编辑报纸刊物的工作,也算一个特点。即把广播电视上宣传的事,或是与广播电视有关的事,通过加工,变成文字,刊登在报纸刊物上,继续宣传,形成了声、屏、报、刊的整体  相似文献   

4.
铁匠之子     
铁匠之子阿农广州我父余是铁匠,技术很好,方圆百里内被人誉为“铁匠王”,打出的刀斧锋利无比。父亲希望我继承他的手艺,教了我三年,我却跑出来读大学,读完本科后做了编辑,且一做十年……其实我少年时期的理想也不是做编辑。编辑是什么,那时不晓得。那时想做的是将...  相似文献   

5.
选题、组稿、审稿,是编辑工作的主要部分.最初做编辑工作的,可能会觉得它很难,不知道如何下手.我当初就有这个感觉.所以,开始时一定要打破神秘感,去掉畏难情绪.从最简单的意义上讲,选题、组稿、审稿工作,是每一个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做的.选题,就是你想出版什么题目的书;组稿,就是你要谁写这个题目的书;审稿,就是你对这本书满意不满意,怎样才满意.所以,它并不困难,并不神秘,人人能做.  相似文献   

6.
编辑之愚     
房向东(以下简称"房"):明德兄,你我都干了二三十年的编辑工作,同时又都扮演了作者的角色,我们来谈谈编辑的愚蠢,应该是有发言权的吧? 龚明德(以下简称"龚"):是的,这个话题,你我都有话说.用不是人话的学院派论文语言来说,就是我们都拥有话语权.我愿意以具体的事实来说,不准备蹈空地虚说.  相似文献   

7.
问:什么原因让你开始创业的? 傅盛:我当时是因为一个我没有意料到的原因离开了原来的公司,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我想我当时并不知道什么是创业,但是我觉得我可以揣摩一下什么是创业. 问:什么事让你有了创业的勇气? 傅盛:我曾经做过一个项目,我们4个人一起在一张乒乓球台旁边开始自己的内部创业,从那时候开始我做的这款产品用户量从几千、几万到上亿,在这个过程中我每天晚上都反思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我每天都在想如何能让用户知道我的产品,我每天都在看用户的反馈.这样的经历让我相信只要做起来就会有机会,创业可以从非常小的点开始做.  相似文献   

8.
这个题目不太好,叫人看了容易引起误会,还以为是介绍什么编辑经验的。如果如此,就是天大的笑话了。我的本意只是想回忆一下自己走过的编辑过程,雪泥鸿爪,留个脚印就是了,岂敢他想! 再说,编辑行当五花八门,各有专业,各有天地,可以说风马不接,互不相涉。你做你的美术编辑,我做我的政治编辑,他做他的科技编辑,不过分道扬镳吧了。而且各人的学识修养不同,天资也不划一,很难找一条共同的道路可走,似乎也无成方可服。下面我只谈点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9.
网络在科技图书选题策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图书策划编辑利用网络能做什么?如何让其成为策划工作中的得力助手呢? 一、利用网络广泛调研、开发选题 首先,图书策划编辑可以利用网络上海量的信息资源获取信息.这需要我们熟悉常用的几大搜索引擎和搜索方法.比如,想做某方面的选题,但具体的想法还不是很成熟,这时就需要开展大量的调研工作来支持、验证和调整思路.  相似文献   

10.
我长期在林区工作,是个写稿已40年的老通讯员。近几年来,在我们通讯员中给报纸、刊物、电台写稿的人越来越少了。最近我对本地和外地的一些通讯员做了调查,发现不少人很苦恼。苦恼什么呢? 比较普遍的是感到写的稿子常常不被新闻单位重视。满腔热情地写了一篇又一篇稿子,寄出去大多石沉大海,很少有回音。有位通讯员一连给一家报纸写了10多篇稿子,每次都附上一封信,请编辑老师在百忙中给予指导。稿子一篇未发,“老师”也一字不回。后来他想出个办法,投稿时除再三恳求编辑指导  相似文献   

11.
阿睿 《新闻采编》2009,(2):29-29
我在一家地方报纸副刊做编辑整整二十三载,二十多年的副刊编辑生涯,我最深切的感受就是做副刊编辑不容易,尤其想做好,做得完美,既要让管你的认可,又要让你面对的作者和读者都满意,确  相似文献   

12.
我当副刊编辑12年,虽说还不是老编辑,但点点滴滴有了一些体会。我常在心中问自己:什么是编辑?于是想到赵家璧先生的《编辑忆旧》,想起茅盾先生的《我在商务印书绾当编辑》,甚至还想起新近编的《编辑家辞典》里的许多值得敬重的前辈。然而,他们都是名人。名人并非起初就是名人,但毕竟成名了,距离似乎就遥远了许多。那么就想离得近的,我的老师和同事,但终究因为离得近,看得过于明白,反而什么都说不出来似的。有一天读到任大霖同志写的一篇散文,文中的“爷爷”当了40年编辑,编的书可以摆满一只大书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 四川汶川大地震,举世震惊.大灾面前,每一个浙江人都在想:我能做些什么?是的,我们必须做些什么,我们也一定能够做成什么.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决定举全集团所有媒体之力.  相似文献   

14.
"他们什么都不缺,恰恰缺少意义和追求.他们不知道有什么在前方等待着他们.于是他们想:为什么我们活着呢?我们为什么做这件事情呢?父亲辛辛苦苦干的事情我为什么要去做?我自己如果有喜欢的事情我要去干,但我自己也不知道我到底喜欢干的是什么东西.我就喜欢飙车,那么飙车到底又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5.
做任何事情,都有个目的性,有个着力点.媒体融合要达到什么目的,着力点是什么?是提升传统媒体?传统媒体的确需要提升,但现实状况是,传统媒体的困境并没有根本改变;是做强新兴媒体?新兴媒体的确需要尽快做强,但现实状况是,新兴媒体并没有走出成功的路子.这使媒体人困惑、纠结.我想,走出困惑,解开纠结,应当把融合的目的性放得更开阔些,不要纠缠于具体项目的顺逆、成败,而要把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到提升传媒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上来.  相似文献   

16.
陈菁 《出版参考》2015,(1):39-40
前几个月,我代表单位招聘一名编辑.面对20多名应聘者,问了他们每人同样一个问题:“你怎么理解编辑这一职业?怎样做,才能算是好编辑?” 有的说:“我是中文硕士,文化底子好,可以当编辑.” 有的说:“编辑就是看稿子,做图书出版的,如果能修改点稿子就更好了.” 有的说:“我喜欢看书,所以我想应聘编辑.我认真仔细应该可以做好编辑的.”  相似文献   

17.
邓涛 《今传媒》2007,(5):62-63
在大学新闻专业课堂上,时常被学生问及两个问题,一是考研的备考该如何做,二是应聘新闻单位的记者编辑,要做哪些准备工作.作为过来人,好几年前,我从武汉大学新闻系毕业时,曾全国各地考过一圈,北京、上海、长春、香港、深圳都去考过,谈不上有什么经验,一点体会写出来仅作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8.
编辑这一行的职业道德究竟是些什么?这里,我不打算在理论上阐述它的重要性之类,而想就我所接触到的我国前辈作家、编辑家、出版家们在编辑方面的嘉言懿行来谈谈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总要看一遍”当编辑就要看稿子,这是编辑起码的任务和职责。老一辈编辑对这个“职责和任务”是看得很神圣的。已故作家、《收获》杂志编辑靳以1957年曾对《文艺报》的一位同志说:我虽然做了多年的编辑工作,也谈不出多少经验,但有一件事,至今想起来问心无愧:我没有埋没人才。不论是谁投来的稿件,不论是长篇短篇,我总要看一遍,一个编辑,有了这样  相似文献   

19.
大约是5月中旬的一天.副总编周志春把一组报道(四篇)交给我,让我看一看,他曾请一位编辑代他看看.谈谈感觉。半小时后.编辑把原稿退给了他。志春说:“我想.一组稿件.记者肯定是下了功夫的.里面就真的设东西啦?”我问:“你想让我做什么?”“你看一看.它是应该枪毙的稿件吗?如果不是.你帮忙编辑一下。另外我想通过这件事.或许可以在编辑问题上形成一些共识性的东西。”我很高兴。记者会刚刚开过.记者们给编辑部提了些意见.多是关于用件编辑问题的。会后.我写了点东西.希望问题能够很快解决。但现在看.我性急了些。记者…  相似文献   

20.
编辑的战略退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实质是编辑应该有所有不为,即明白自己不能做什么或者是不应该做什么,但真正的目的是有所为。编辑的战略退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实质是编辑应该有所不为,即明白自己不能做什么或者是不应该做什么,但真正的目的是有所为。本文以实际案例为基础,结合我本人的四次战略退出得失来谈些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