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被评价单元间的相对效率分析着手,利用统计方法选择评价指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中的超效率模型和Bc2模型,对广东省21个城市科技创新相对有效性进行较为全面而客观地评价.并通过对DMu单元在DEA相对有效面上的投影分析,提出了非DEA有效单元如何进行有效性调整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盖美  吴慧歌  曲本亮 《资源科学》2016,38(7):1336-1349
水足迹从消费角度建立了水资源利用与人类消费模式的联系,衡量人类对水资源系统的直接占用,是当前测度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对水资源生态环境系统影响的最有效的指标之一。本文基于2004-2013年辽宁省14个城市的水足迹面板数据,利用随机前沿分析SFA和数据包络分析SBM方法分别计算了辽宁省14个城市的水资源利用绝对效率和相对效率;通过基尼系数和变异系数来分析水资源效率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水资源利用效率差异在不断缩小,且有收敛趋势;借助核密度估计模型,分析了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动态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近10年间,沈阳、大连、鞍山及盘锦的水资源绝对效率和相对效率水平均较高,阜新和朝阳绝对效率和相对效率均位于全省最低水平;地理位置分布整体呈现中部内陆至南部沿海向东西两侧逐渐递减的特征;辽宁省水资源利用相对效率处在逐渐提高的状态,各城市相对效率值差距在不断缩小。利用聚类分析对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时空分异研究,构建了空间权重矩阵,显示辽宁省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空间自相关关系;空间集聚分析显示,高高集聚区域主要分布在辽宁省经济水平相对发达的城市,如大连、鞍山、盘锦等地区;低低集聚主要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城市,如阜新、朝阳、葫芦岛;高低集聚和低高集聚一般分布在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之间。因此,可以通过提高低低集聚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提高周围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辽宁省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3.
选取2007~2008年我国16个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从省级自然科学基金成果对促进地方知识发展、创新能力提升以及人才培育等三个方面出发,构建了省级自然科学基金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DEA模型对16个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相对效率进行评价。结果显示:6个省的自然科学基金DEA评价无效,其中有4个省的自然科学基金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同时无效。通过投影分析,发现造成省级自然科学基金低效主要原因是现有投入规模下科技产出严重不足。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构建京津冀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模型与体系,基于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规模报酬以及投影分析五个视角,从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对2005年—2012年京津冀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静态与动态分析。结果发现,天津高技术产业整体技术创新效率最高,河北最低;具体行业技术创新效率三地区各有差异。最后对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并从政府、产业、企业三个层面提出提高技术创新效率的建议措施,以达到创新资源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5.
司文涛  张宁慧  叶海鹏  李宇 《资源科学》2022,44(10):2114-2124
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群成为一种区域主流空间形态。城市群的城市化时空格局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基于2000—2018年长时序夜间灯光数据,计算并筛选适合于该地区的夜间灯光(NTL)强度指标和动态阈值,在NTL遥感影像基础上提取城市区域,综合利用景观指标和标准差椭圆参数研究城市群城市化演进过程。研究表明:①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化进程发生了显著的阶段性变化,其进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0—2010年核心城市快速城市化阶段;第二阶段为2010—2015年核心城市及其周边卫星城市的城市化波动发展阶段;第三阶段为2015年以后以中等城市为主的稳定城市化阶段。②京津冀城市群城市化的空间演化格局具有明显的的东北—西南方向性。③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化以北京、天津两个核心城市为快速扩张区,辅之小城市的低速扩张,从而实现区域间的协同发展。本文证实了长时序NTL数据能有效且低成本地监测区域尺度上的城市化进程,可为城市化过程的动态时空格局研究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6.
构建了评价煤炭城市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采用多元统计方法中的投影寻踪方法,对2002年25个煤炭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各类煤炭城市城市化水平从而提高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京津冀区域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及减排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本文选择京津冀区域的1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各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及减排潜力,以期为通过城市间协同减排完成碳排放达峰目标提供借鉴。首先,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京津冀13个城市2005-2014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然后,通过运用基于公平性和效率性原则的减排潜力指数,对各城市的减排潜力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将其划分为"较公平高效型"、"较公平低效型"、"欠公平高效型"和"欠公平低效型"四种类型。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京津冀城市整体碳排放效率出现下降的趋势,只有北京、秦皇岛两个城市排放效率相对有效;各城市减排潜力指数虽然存在差异但也表现为相对稳定的态势,其中北京减排潜力最低而唐山减排潜力最高。各城市应根据城市类型划分结果,明确未来减排工作重点,严格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减排和经济增长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江苏13个城市高新技术企业效率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江苏高新技术企业投入产出效率不高,只有近一半城市为DEA有效,但各城市间效率差距不大,且未达到效率最优的城市都处于规模收益递增状态。所以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投入,优化投入产出结构,是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6—2019年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应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碳排放效率并分析其时空特征,利用时期固定的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城乡收入差距和消费差异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除2018年外,2006—2019年京津冀地区各城市的碳排放效率均值逐年上升,增长速度趋于平缓,各市碳排放效率存在显著差异;(2)京津冀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与碳排放效率存在“倒U”型关系,消费差异与碳排放效率呈负向关系;(3)碳排放效率、城乡收入差距和消费差异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4)消费差异在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碳排放效率的作用机制中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当前,京津冀地区城市应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消费差异,以促进碳排放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和熵权法并考虑环境优化因素,构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评价体系,利用2015年的数据对我国40个典型的地市级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效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效率整体偏低,多数城市DEA模型评价处于无效状态,并且城市产业转型综合效率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城市的规模效率水平;进一步根据城市的不同特征分类发现,中部地区、石油类、大规模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效率较高。通过分析各资源型城市投入、产出指标的提升潜力,试图为各城市制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