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科技风》2017,(24)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人才一体化也逐渐被重视。文章指出了推进京津冀区域人才一体化的重要意义,简要分析了目前在推进一体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给出对策,希望为尽快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积极思路。  相似文献   

2.
科技金融作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手段和基本保证,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广东作为全国经济大省和创新高地,科技金融服务同样走在全国前列,首创性开展了“普惠性科技金融”的探索。本文从普惠性科技金融的理论研究出发,分析总结广东开展“普惠性科技金融”的实践经验,得出广东通过构建多维度风险补偿机制、创新财政投入方式与力度、强化政策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普惠特性、完善普惠性金融服务生态等,多组织协同推进以科技信贷、天使投资等为主的普惠性科技金融服务,有力提升了科技金融的普惠面、渗透率和服务效应。最后从政府角色定位与治理方式、激励引导政策、市场退出机制、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为普惠性科技金融的加速发展给出了建议启示。  相似文献   

3.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为三地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立足于京津冀三地科技创新现状,从三地资源差异、合作意识、支持力度等方面分析金融支持三地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探讨长三角、珠三角和台湾地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经验,以及从政策法规、金融支持机构、风险投资方面对比分析美国、德国、日本和以色列等发达国家关于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经验和做法,提出京津冀三地金融应从加强区域顶层设计、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强化京津冀科技创新和金融支持的匹配与互动、构建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双中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到21世纪中叶,京津冀一体化将重现当年洛杉矶的崛起,这是一个世纪性的超级大国事件。"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说。20世纪70年代,美国洛杉矶周边的15个县渐成一体。而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京津冀在过去15年间也开始步入一体化进程。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这使得京津冀一体化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曹和平认为,京津冀一体化可能涉及50余个县,经济整合规模或达1.5亿  相似文献   

5.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实现京津冀物流业协同发展,区域物流一体化已成为京津冀物流界广泛关注的焦点。论文通过调研文献,指出在京津冀一体化下制约京津冀物流协同发展的瓶颈问题,分析了京津冀物流网络的现状。  相似文献   

6.
对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金融人才需求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国内外借鉴,提出了京津冀一体化中金融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运用2016年我国内地31个省市区面板数据,采用两个维度6项指标构建地区普惠金融指数,建立面板数据模型,纵向比较了我国不同区域的普惠金融发展.研究表明,虽然整体普惠金融发展稳定,但是呈现"东高、西低、中弱";同时,普惠金融与地区发展深度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有关,可支配收入与普惠金融呈正相关关系.在加强西部普惠金融发展的同时,需促进普惠金融深化,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8.
基于协同学的序参量原理和役使原理,构建京津冀区域“金融结构—技术创新”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利用1995-2015年京津冀区域金融结构与技术创新的面板数据,对京津冀区域金融结构与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和理论解释。研究结果表明,从1995-2015年,京津冀区域金融结构与技术创新子系统向有序发展演化,有序度呈上升趋势,技术创新子系统与间接金融子系统的协同度高于其与直接金融子系统的有序度,据此文章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以第三方支付、P2P网络贷款、众筹融资、电商小贷、网络理财超市等互联网金融业态成为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整体经济战略实施的重要产业载体。在市场变革、技术进步、制度调整和组织创新四力驱动理论框架下,对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与发展路径进行解析,总结了典型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结构与特征,指明了移动化、电商化、自金融将成为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发展方向,并提出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在我国农村的发展机遇,结合我国农村基本情况,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困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策略,以期对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理论依据,确保农业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