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婧韡 《新闻知识》2012,(12):40-41,14
作为文化大国,如何传承和保存众多优秀文化成果成为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保存至今的优秀口传民间音乐在网络时代面临失传的境遇。我国口传音乐具有高度精神性、高度依赖性、声音的易逝性等特性,其保护难度越发加大。本文从口传音乐的相关概念出发,分析了我国口传音乐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特殊性,从而探析其保护所遇到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措施对口传音乐进行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音响档案是提供音乐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既具有抢救民间音乐遗产的价值,又为音乐院校教学、科研提供重要保证,是民间音乐传承的有效途径.我们必须重视音响档案在民族音乐传承中的作用,并对其加以科学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陶园 《兰台世界》2009,(8):16-17
音响档案是提供音乐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既具有抢救民间音乐遗产的价值,又为音乐院校教学、科研提供重要保证。是民间音乐传承的有效途径。我们必须重视音响档案在民族音乐传承中的作用,并对其加以科学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抢救式记录濒危状态下的少数民族文化遗存,对抢救、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大意义。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就是对中华民族文化构成的最好解读。抢救性记录和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就是对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的抢救、认知和传承。此文以满语传承族群为样本,通过对黑龙江省的满语传承族群文化遗存的影像记录,来探讨大传媒时代少数民族影像记录与中华文化的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嵊州吹打"是浙江嵊州地区传承的一种优秀的民间吹打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已处于濒临消亡与蜕变的尴尬局面。笔者以为要更全面、更完善地保护与传承"嵊州吹打",必须从研究其音乐本体入手,以便保护者更了解、认识以及研究其全貌。文章旨在通过对"嵊州吹打"的旋律发展手法及其特点进行作曲技术理论方面的总结与研究,以期对我国优秀民间音乐的传承有所帮助,对专业音乐的创作有所促进与启发。  相似文献   

6.
林丹汗宫廷音乐始于"北元"时期,盛行于元代,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宫廷音乐体系。研究林丹汗宫廷音乐,有助于从不同侧面了解林丹汗宫廷音乐与民间歌舞的关系,为传承与保护宫廷音乐,推动林丹汗宫廷音乐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 活态民间音乐文化资源是指存活于民间的、鲜活的、发展的音乐文化资源。为记录和保存民间音乐文化,展现当下活态音乐的生存模式,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于2004年成立项目对活态音乐资源进行主动收集和保存。[方法/过程] 以中国音乐学院民间音乐资源建设项目为例,运用人类学、民族音乐学等方法和"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将民间音乐及与其存活相连的文化事项整合考察,并以录音、摄像等多种形式收集第一手资料。[结果/结论] 活态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建设是一项庞大的音乐文献建设工程,在特色资源建设、艺术实践、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还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提及当下的舆论生态,不可回避的是对"两个舆论场"的讨论,即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代表的舆论场和以新兴媒体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一段时间来,两个舆论场的媒介、受众和评判标准存在差异,有时在同一个问题的讨论中自说自话,缺乏沟通,造成了舆论被撕裂、讨论被局限、观点被垄断的现状。  相似文献   

9.
民间音乐是民族音乐的泉源,在当前,对民间音乐的传承进行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该文对中国民间音乐的民间传承类型和传承方式进行了分析梳理,作了比较意义上的分类及归纳概括.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有许多的民间信俗、祭祀等礼俗活动,有的诸如妈祖和城隍信俗、祭祀等活动被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列为民俗类非遗代表性项目予以保护,但这些民间礼俗活动不仅是单纯的民俗类非遗项目,也是传统音乐类、传统舞蹈类、传统戏剧类,以及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等众多非遗项目的综合载体,尤其是妈祖和城隍信俗、祭祀活动,保存着大量的国家礼制传统,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由于种种原因,有关部门和人群对"整体性"保护的理念认识不足,在恢复民间礼俗和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补贴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等非遗保护工作中,出现了仪式不合乎礼制、职能部门缺乏协调、传承人群鲜有年轻人,以及对民间礼俗涉及的非遗项目历史背景、文化知识梳理欠缺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在妈祖与城隍信俗保护中尤为明显。所以,需要树立"整体性"理念下的妈祖与城隍信俗保护理念,将民间礼俗纳入到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中,整合资源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全面的科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潮汕民间文学是指潮汕民系口头创作、口头流传,以潮汕方言为载体并不断修改、加工的流传于潮汕地区民间的文学作品,主要有潮州歌册、潮语歌谣、潮汕民间传说、故事、谜语、熟语等。潮汕民间文学以其浓郁的地域色彩和较高的文化价值,陆续成为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代表性保护项目。从"非遗"保护的视角去构建潮汕民间文学多模态传承体系,使传统民间文学以漫画、音乐、动漫画,以及漫画衍生品——明信片、微信等不同模态传承;该体系的构建借助协同创新各方的资源与力量,通过"四位一体"传播路径来实现,以达到"非遗"活态保护的终极目标,同时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构提供潮汕民间文学成功的案例。  相似文献   

12.
瞿小蕾 《大观周刊》2012,(28):46-47
苗族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灾难深重和曲折迁徙的民族发展史练就了苗族人民刚毅的民族性格和不屈不挠的斗志,也使得这个民族至今仍保持着充满生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可从说其音乐文化是中国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湘西和黔东南是苗族人口分布最多的两个地区,集中体现了苗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特征;本文以民族音乐学理论为指导,对两地苗族音乐的异同作比较全面深刻的比较研究,对我们全面的了解苗族的历史,认识苗族音乐文化的内在结构和具体内容,为如何保护、传承和弘扬苗族音乐文化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闻"失源"后记录事实的可证性问题,长期困扰着新闻实践和理论研究.文章通过文献收集、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法进行考察后发现,新闻"失源"后记录事实的可证性研究是新的研究视角,关系人在新闻报道"失源"后的再言说加大了新闻记录事实的不确定性.因此,在理论研究方面,新闻可证性应与新闻事实一起成为新时代新闻理论体系的基本要素;在实践操作方面,要注重相关信源和关系人再言说的交叉互证,发挥新技术在新闻"失源"后的记录事实可证性中的积极作用,推动与新闻事实选择、制作和发布平行的可证性知识体系以及考证指标体系的知识创新,助益新闻实践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4.
在线音乐平台的崛起使得互联网"音乐社交"成为音乐传播最为广泛和有效的传播方式。本文引入"大众人际传播"模型,以信息的感知可访问性、信息的个性化两个维度来定义"音乐社交"。在这个全新的框架中全面剖析"音乐社交"传播动态过程,并发现音乐质量是这一传播过程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而受众的创造力,即UGC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常志鹏 《中国广播》2012,(12):87-87
提及当下的舆论生态,不可回避的是对“两个舆论场”的讨论,即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代表的舆论场和以新兴媒体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一段时间来,两个舆论场的媒介、受众和评判标准存在差异,有时在同一个问题的讨论中自说自话,缺乏沟通,造成了舆论被撕裂、讨论被局限、观点被垄断的现状。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作为"传承性"文化景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民间声音"的身份渐入传媒视野。本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媒化的表现、影响以及弊端进行浅析,为大众传媒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精神方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根据目前存世的12 000余种浙江家谱文献的调查与著录结果,分析了明代以来各类纸质家谱的版本特征,对浙江家谱中占主流的木活字本家谱的出现及其沿革进行了探讨。认为浙江用木活字印刷家谱,从明代万历元年至今绵延不绝,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北宋毕曰升在杭州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的民间传承。在印刷技术进入电脑“冷排”时代,对浙江用木活字印刷家谱的民俗文化应予格外的关注,建议通过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8.
高小康 《文化遗产》2013,(3):1-7,157
非遗保护的法制化需要有保护限制的确定性即"红线",但非遗的活态性质又与限制性之间有矛盾。非遗的保护面临的是连续、不确定的对象,因而保护的确定性是在不确定的渐变过程中找到限制范围。在文化生态保护中可以用生态壁龛概念来寻找确定性;在"生产性保护"中,商业价值与文化传承价值之间的关系是保护确定性的基础;而在作为保护内容的非遗教育中,则要注意教育内容与文化传承的关系,避免把传统文化教育变成普通技能教育,因而逐渐远离非遗教育的文化传承目标。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的编创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所展开的一项重大民族音乐工程。全国各级音乐研究者通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工作,汇集成一套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的民族音乐资料系统。这套民歌集录的收录与整理过程不仅要克服范围广、数量多、条件差等困难,还需要按照音乐学科的特殊规律,在编辑过程中考虑到音响、记谱、文字等多种收录形式的有机结合。文章着眼于此次编辑活动的三个基本步骤,按照规划安排、实地采录、分类编辑的逻辑顺序阐述这一过程中的诸多特点,重点考察这部重要的民间音乐书籍是如何一步步积累起来并最终塑成的。  相似文献   

20.
浅谈小学音乐教育应肩负传承地方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颖颖 《大观周刊》2011,(14):134-134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受流行音乐和外来音乐的影响,我国很多传统音乐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印象,使众多口口相传 的民间音乐出现了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现状。长期以来,普遍认为传承和发扬地方音乐文化的任务是高等专业院校的任务,忽视了基础教育阶段传承地方民间音乐艺术的重要作用,这对拯救和弘扬民族文化事业极为不利。因此,传承和发扬地方民族音乐文化也应成为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