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当前,围绕着梅兰芳表演体系是否成立、梅兰芳是否受到有西学背景的文人学士影响而背离了中国戏曲美学精神等问题,仍然存在着分歧。本文认为:必须正确理解作为"文化符号"的表演艺术大师和以他为代表的表演艺术体系之间的关系;必须注意表演艺术的实践性体系在前、理论体系在后的现象,探讨戏剧体系形成的规律;必须比较东西方不同戏剧体系对"体验"理解、运用的差别,认识梅兰芳的"设身处地"说遵循了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传统,梅兰芳是中国戏曲艺术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引领了20世纪初年中国启蒙思潮,对近代戏曲改良在推进策略、思想内容及艺术形式诸方面影响深远。传统戏曲分流和改良定位逐步明晰,除了政治家思想家呼吁的新民理想,更本质在于戏曲观念和形态体制上的深刻改变。戏曲戏剧化与话剧的戏曲化构成了中国近代戏剧最基本特征,二者能否找到平衡点决定了中国戏剧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3.
卢焱 《声屏世界》2005,(8):37-38
《梨园春》自1994年创办以来,经过多次改版、创新,节目质量稳步提高,收视率不断攀升,已经成为河南电视台的名牌栏目,成为我国传统戏剧与现代传播媒介珠联璧合、相映生辉的有效载体,在全国戏剧界、影视界形成了强大的名牌效应、示范效应和带动效应,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2004年7月下发《广电总局关于开办戏曲栏目保护弘扬地方传统戏剧的通知》要求各级广播电视管理部门和各级电视台认真学习河南电视台《梨园春》的经验,探索内容与形式创新,不断推出观众喜闻乐见的戏曲节目。  相似文献   

4.
在宗教与艺术的关系研究中,戏剧起源问题一直受到关注。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1912中提出"中国戏剧起源于巫觋"说,与英国剑桥学派学者简·艾伦·哈里森在《古代艺术与仪式》(1913)提出的戏剧起源于宗教仪式观点在国内外学术界形成较大影响。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人类表演学理论对"戏剧起源于宗教仪式"说提出商榷,认为仪式和戏剧并存于原始宗教活动中,历时上难分先后,戏剧与仪式的分离可以从实效/娱乐的二元结构加以区分。从人类表演学的角度看,我国春秋战国以前巫术、祭祀、礼乐的文化变迁中,蕴涵了戏剧的起源与形成。人类表演学理论有助于戏剧起源问题的深入探讨,但实效/娱乐的二元结构无法彻底解决戏剧与仪式如何渐进分离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是明代著名的戏剧理论大家,其本人由于特殊的身世和不可一世的文艺才能而被称之为"贤王奇士"。朱权对戏曲理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是我国古代戏曲理论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相似文献   

6.
沙伟 《档案时空》2012,(5):25-27
田汉(1898—1968年),原名寿昌,湖南省长沙县人。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早年曾留学日本,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戏剧活动,创造了许多著名话剧,成功地改编过一些传统戏曲。"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相似文献   

7.
以往学术界认为,中国传统戏曲具有娱乐人群、高台教化、写意性、综合性和以行当演人物等特点。事实上,中国传统戏曲包括历代于城乡戏台上表演的观赏性戏剧(杂剧、传奇、地方戏等)和在民间底层祭祀民俗活动中演出的原生态戏剧(赛戏、傩戏、目连戏等)。上述所概括的传统戏曲特点,只能适用于观赏性戏剧,而不能涵盖祭祀性戏剧。本文以山西仪式剧为案例,从演出生态环境、演出目的、演出场所、如何饰扮剧中人物和所综合的艺术手段等方面,来说明仪式剧演出主要供神灵享用,在娱神之余亦可娱人;演出场所除在固定的神庙戏台外,还可作流动性演出;装扮剧中人物不必通过行当,而由村民直接饰扮,并多为世袭制;融合的艺术手段较少,综合性不强。因此对全面的中国戏剧特点需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8.
中国戏曲独具魅力,与古希腊悲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长期以来凭借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在艺术领域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近年来,随着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戏曲传播也成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点话题.新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戏曲传播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其传播方式也必然深受影响,直接关系到中国戏曲的未来发展.由王廷信所著的《20世纪戏曲传播方式研究》一书,以20世纪戏曲传播问题为研究主题,系统全面地介绍分析了20世纪戏曲传播的社会背景、动力机制,并就戏曲传播中的本位传播和延伸传播两个层次进行了专门阐述,对当前优化戏曲传播机制,推动中国戏曲传承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欧阳予倩(1889-1962)是我国杰出的戏剧表演艺术家、剧作家、导演,也是位戏剧教育家、戏剧理论家、电影艺术家.他一生当过六年业余演员,十六年职业演员;创作过二十多个话剧剧本,三十个戏曲剧本和一个舞剧剧本;导演过话剧、歌剧、京剧和地方戏曲七十余个,编导过九部影片,前后主办过十三年戏剧学校,出版著作十余种.欧阳予倩为建设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戏剧艺术,艰苦奋斗了一生,为中国艺术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国戏剧出版社是一九五七年在中国戏剧家协会领导下创办的,一九六○年根据中央出版社统一调整方案,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在此期间内,出版大量古今中外戏剧创作、戏剧理论、艺术经验研究、戏剧资料等各方面的书籍,受到广大读者及戏剧界的欢迎,对推动戏剧事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  相似文献   

11.
董菁 《新闻爱好者》2012,(12):81-82
戏曲电影的起源与发展戏曲电影是中国电影独有的类型之一,它专以中国戏曲表演为拍摄对象,倾力展示中国独特的戏曲艺术魅力,记录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大师的艺术成就和优秀的中国戏曲剧目,弘扬中国悠久的民族戏剧传统。1905年,由开设在北京的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拍摄的京剧片段纪录片《定军  相似文献   

12.
梅花竹鹊图     
韵萼 《北京档案》2006,(8):48-49
欧阳予倩1907年在日本参加春柳社.五四运动以后,欧洲戏剧传入中国,中国现代话剧兴起.欧阳予倩回国后,参与新剧同志会、春柳剧场,倡导新剧运动;新中国建立后,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并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及中国舞蹈家工作者协会主席,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和戏剧运动倡导人之一.他重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继承与发扬,与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结下深厚的友谊,梅花竹鹊图就是一个历史的见证.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大多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走得是"以西律中"或"以西立中"的痛快路子,因为忽略了中国自身的历史,无法完成外来理论对中国现实的合理性嫁接,结果难逃西方理论对东方传统的话语霸权。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戏剧史上,雷海青是一个传奇性人物。从贫苦人家子弟到叱咤宫廷曲艺界的音乐大师,再摇身一变成为民间戏剧界顶礼膜拜的相公爷、戏剧祖师爷、田公元帅等神一般的形象,在今人看来,都是不可思议和充满戏剧色彩的。  相似文献   

15.
《东方杂志》创办于1904年,是近代中国最早的、最具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性杂志.它紧跟时代脉搏,忠实地记录中国近现代发展的历史轨迹,被称为中国近现代史的资料库,也是商务印书馆的标志性刊物.出版家陈原主持商务印书馆后,一直设想恢复《东方杂志》,但由于种种原因,他的愿望没能实现.但他提出的复刊思路——恢复张元济的办刊传统,即蔡元培兼收并蓄办"北大"的传统,在杂志中贯彻"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都体现了他对创办综合性杂志的独特思考.  相似文献   

16.
对于戏曲的起源,中国大多数专家都持多元论的观点,即认为戏曲是一种由歌舞、科段、说白、故事等因素组成的综合艺术。本文就是在对上述这种观点产生质疑的基础上提出主要论点——戏曲文学起源于祭祀这样的一元论观点。戏曲文学的发展在中国经历了这么一个历程——从原始社会的巫觋凭依的动作到唐代的类似戏剧的戏弄,再到五代至北宋时代之间出现的孤魂祭祀、祭祀咒术、咒术密仪,最后在农业社会过渡到商业社会的阶段(即在北宋以后),受到商业刺激和墟市发展的影响才产生了真正的戏剧艺术。不过在其中起着主要推动作用的还是戏剧产生的母体——祭祀。而且,在戏曲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戏曲文学又呈现出它独有的特点——结构上的大团圆式的结局,剧情展开方面的善人最终能战胜坏人,而所有这些也正体现了中固戏剧产生的过程和结果的独一无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熊掌和鱼怎样兼得——关于名人访谈节目的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年初,河南电视台的周末大型谈话节目《沟通无限》推出了“戏曲人生”系列节目。向大家展现了豫剧大师马金凤、坠子表演艺术家赵铮、高洁和海连池四位戏剧界重量级人物的风采。节目播出后,山东、河北、贵州、四川、新疆和东三省的许多豫剧爱好和河南籍人士打来电话,表示了对家乡、对戏剧、对大师们的喜爱。  相似文献   

18.
罗智国 《兰台世界》2017,(6):98-101
吴晗在创作京剧《海瑞罢官》时,就历史剧创作提出"戏剧真实性"原则,即不能违背常识,人物、事迹、时代精神不能错乱,尊重中国传统典籍。出于历史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在向大众普及历史知识过程中,他反对在戏剧中虚无历史。但他在戏剧创作实践中却难以贯彻这些思想主张。  相似文献   

19.
刘丽超 《新闻世界》2011,(6):194-195
中国电影自诞生伊始即与中国传统戏剧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戏剧文化是中国电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它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发展。本文力求通过对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中电影与传统戏剧关系的梳理,探讨传统戏剧对电影在类型、观念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作为维吾尔古文化史上的第一座文学丰碑,《福乐智慧》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戏剧特征,一些学者认为《福乐智慧》就是一部诗剧,并将其列入西域戏剧的哲理剧范畴,代表人物有郎樱、姚宝琛;但也有学者提出质疑,认为《福乐智慧》只是一部对话体的哲理长诗.本文则认为《福乐智慧》是具有戏剧与叙述诗两种文体特点兼而有之的作品,这一独特的文体特点在其与中国古典戏曲及西方叙述诗的比较中尤为鲜明.古代东方国家戏剧特点及西域佛教剧的影响是形成这一特点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