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一、通读 :读出问题 ,使学生自发感知李时珍对医学的巨大贡献1 .读通课文(1 )自读课文 :让学生自己读课文 ,反复练读 ,把课文读通顺 ;借助工具书解决不认识和读不准字的字音。(2 )以问促读 :学生每次读完一遍课文后 ,教师可让学生合上书 ,用一两个问题问学生 ,激发学生认真读 ,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李时珍。如 :李时珍是什么样的人 ?《本草纲目》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2 .读出问题(1 )自生问题 :让学生带着“写什么”、“怎么写”、“学什么”、“怎么学”等抽象问题读 ,尽可能自己读出问题。(2 )自定目标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质疑 ,形成…  相似文献   

2.
在音乐中读谱指的是认真的阅读乐谱,并把谱面中的内容念出来,我们所说的阅读不是泛泛的读而是通过读谱获取乐谱中更多深层的含义,从而正确的理解音乐,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本文从音准节奏、音乐术语,歌词的语音、语调、语气等方面来阐述读谱在歌唱中的重要性以及在声乐学习中如何读谱。  相似文献   

3.
(一)朗读汉.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种方法:也是增强学生美感的途径之一.其方式很多:如教师范读、学生自读等.学生自读又可分为若干形式.如单轨(一生读)、双轨(二生读)等.朗读的形式要根据内客的不同加以选择. (二)吟诵法.这是一种传统的读法.它通常包括停顿、拖腔、语调三个方面.古代教育家们认为:只有拿腔拿调地读才能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品出其中的妙处,感受到它的抑扬与抒情之美.因而,这种方法也值得提倡.不过,这种方法多适用于古代诗词. (三)想象法.诗歌等文学作品对生活现象的反映往往留有余地,这个“余地”就是艺术情境的空白.要获得艺术情景空白美.就要引导学生根据作品的描述进行创造想象.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最后两句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山岭迂  相似文献   

4.
适合年级一、二年级。教学目标1.猜读并讨论《小猪唏哩呼噜》,激发阅读兴趣。2.初步了解读一本新书的方法:读封面、目录、插图,了解作者等。3.指导学习猜读、边听(读)边想象的听(读)书的方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初识小猪唏哩呼噜1.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或者书籍入手,引出本书主人公——小猪唏哩呼噜。2.读封面。3.了解作者。教学预设: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  相似文献   

5.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总结出的“一总、二分、三合”读书法,可资借鉴。一总:先浏览书的前言、后记、序等总述性部分,然后认真地读目录,以便概括地了解全书的结构、内容、要点和体系等,这样便可对全书有个总体印象。二分:在读了目录后,先略读正文,这不需要逐字读,要  相似文献   

6.
为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训练目标 ,有必要掌握“啊”字的变调和音变规律。一、“啊”字变调“啊”字在句首时作叹词 ,声调有如下几种变化 :1.表示惊异赞叹读一声。如 :“啊 !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 !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2 .表示追问读二声。如 :“啊 ?你说什么呀 ?”3.表示惊疑读三声。如 :“啊 ,这难道是我的影子吗 ?”4 .表示应答的、明白过来的读四声。(1)表示应诺。 (音较短 )如 :“啊 ,好吧 ,我就去。”(2 )表示明白过来。 (音较长 )如 :“啊 !原来就是找个树杈 ,挺简单 ,我会了。”二、“啊”字的音变“啊”字在句…  相似文献   

7.
M·P·C回音壁     
编辑部的叔叔阿姨 :你们好 !请问 :怎样巧记化学符号 ?广东 黄雪珍黄雪珍同学 :在初中化学中 ,化学符号有元素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等 ,其中元素符号是最基本的 ,它是书写和记忆化学式、离子符号等的基础 .记忆元素符号 ,可采用读写法 (用嘴读元素名称 ,手写元素符号的方法去辅助记忆 )、分组法 (把要掌握的二十多个元素符号按大写字母相同的编为一组 ,如C、Ca、Cl、Cu ,也可按小写字母相同的编为一组 ,如Ca、Na、Ba ,以减少记忆的零碎性 )、对比法 (对读音或写法相近的元素符号 ,通过对比加深记忆 ,如Cl与Al、C与N、…  相似文献   

8.
<夕阳箫鼓>又名<夕阳箫歌>、<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这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最迟在18世纪就流传在江南一带.<夕阳箫鼓>的曲名,早见之于清代姚燮(1805-1864)<今乐考证>,而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约1736-1820)所传<闲叙幽音>琵琶谱(现今所见者,是其弟子咸丰庚申年即1860年的传抄本).其他一些乐谱中也有记载,如清代嘉庆己卯年(1819)<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道光壬寅年(1842)江苏松江张兼山的手抄本<擅槽集>琵琶谱,光绪乙亥年(1875)吴婉卿的手抄本,李芳园1895年编<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收入此曲名为<浔阳琵琶>,光绪戊戌年(1898)<陈子敬琵琶谱抄本>,1929年沈浩初编<养正轩琵琶谱>曲名为<夕阳箫鼓>.  相似文献   

9.
读,是文言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种训练,这是若干年来的学习经验证明了的,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加强读的训练呢?我以为教师应着重在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一、读单字这是帮助学生扫除朗读障碍和掌握文言实词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音,使之能正确的朗读,而且有利于巩固字义,了解课文。要读的单字有: (一)生僻的字:如《黔之驴》一课中的“慭”“遁”“噬”“狎”“踉”“窥”“(口阚)”等,其中有的在文言文中本是常用字,但对初一学生来说即是  相似文献   

10.
(内容: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整体导入,感知<月光曲>的来历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 生:(齐读)<月光曲>. 师:我想先来了解一下同学们的读书情况.课文一共有10个自然段,请10位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思考:课文中提到几次弹奏曲子?哪一次弹奏的是<月光曲>?  相似文献   

11.
文言文年代久远,今天的中学生对其中的部分字词(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语法习惯(主要是文言句式)等都相当陌生,所以在教学中夯实学生的古汉语基础知识显得特别重要,这也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书籍能力的关键. 一、创新教学手段,夯实知识基础 1.引导自读求知,培养主体意识 教文言文时,应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读准字音,熟读课文,课上用20分钟时间,让学生先认真自读:读课文,读课文下注释,读课后问题,并且明确要求.目的:第一,通过自读,基本理解重要文言文字词、语句,如有困难,自读结束后提出来供大家讨论.第二,通过自读,要求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基本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教学要求:(略) 教具准备: 1.录像片《五彩池》 2.灯片一张(五彩池水)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读题后启发质疑:读了课题你有问题吗?你想了解五彩池的什么呢?  相似文献   

13.
1.语义定音法。根据多音字在某个语境中所表示的意思,由字义确定读音。如杆:在表示较长的木棍这个意思时读gn(栏杆、旗杆等),在表示细小的圆木条或像木条的东西(多作器物的把儿)这个意思和作量词时读gn(秤杆、一杆枪等)。这个方法适用于已经知道多音字的多个读音和相应的意思,要确定出它在某个语境中的读音。 2.语法定义法。不少的多音字,读音不同,词性就不同。这样的多音字,可根据它所处的具体语境中显示出来的词性来确定它的读音。如:“小红用扇子扇风”这句话的前后两个“扇”可分别读shn、shn。因为,“扇”读shn时是名词,读shn是动词。  相似文献   

14.
浅谈钢琴教学的读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谱是钢琴教学和演奏成功的重要环节,本文就怎样读谱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认真阅读谱面上的各种标示,仔细研究不同时代、不同版本,并与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浅谈经声     
六年制小语第十二册《基础训练二》中有一题:读一读,注意带点字的读音。这其实是道读轻声的练习。汉语中,有些音节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失去原声调,读成又轻又短的调子,这就是轻声。哪些情况下的音节要读成轻声呢?下面以这道题为例谈一谈(括号中的表示另举)。 1.助词“的、地、得、着、了、过”。如:思考着、写好了(我的书,认真地写)。 2.语气词“啊、呢、吗、吧”等。如:我呢、来啊、对吗、走吧。 3.名词、代词后面表示方位的词。如:床上、家里(哪儿)。  相似文献   

16.
我们如何从“学会”历史到“会学历史”,进而达到“独立地学好历史”呢?我认为首先要学会阅读历史教科书.中学历史教科书包括目录、课文、地图、插图、注释、习题和大事年表六个部分,这六个部分相辅相成,紧密结合、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阅读时,必须全面注意,不可忽略任何一部分.一、学会读目录、章节和标题课本目录是课本的骨架,章节标题是课本文字的纲目,读目录能找到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如:阅读《中国历史》第三编的目录就可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五个阶段及基本线索,读章节标题就能找出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如读中国现代史“中国红色政权的建立”一章中的三节标题,从中可得启示.人民军队的创立、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土地革命的开展和红军三次围剿的胜利这四个方面,在中国红色政权建立过程中,互相依存、缺一不可.最后,还要从读章节目录中找出历史进程的特点或重点,如从中国封建社会第二阶段标题中,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356年历史过程特点是“分裂”、“融合”.二、学会读课文阅读教科书是中学生良学历史的基本途径.读课文时,首先要重点看教材根据什么史实,得出什么结论,接着要分析和理清层次.如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或条件)、过程(内容)结局(意义、评价或成败原因)三个层次要—一搞清楚.然后要提  相似文献   

17.
一、“鼎”字导入 ,激发兴趣1 师 :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个字 ,认真看老师写。(师书写“鼎” ,生观察)2 说一说你对这个字的了解。(引导学生从字的音、形、义、笔顺、相关词语等方面汇报。)3 导入 :今天 ,我们将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为我们介绍了一尊不同寻常的鼎。想一睹它的“庐山真面目”吗?二、引导初读 ,整体感知1 选择你喜欢的方式 ,通读全文 ,要求 :1)画———文中含“鼎”的词 ,联系文章理解。2)想———文章写了什么?2 同桌交流初读收获。3 检查读文情况 :生字认读 ,小组接龙读课文。4 汇报、交流 :1)世纪宝鼎 :①读文第一节 ;②要求用自…  相似文献   

18.
在人教社编著的全日制普通高中物理教科书的原子物理学部分中,有一幅如图1所示的氢原子光谱的照片,这是一幅黑白照片,光谱归类为明线光谱.该图能说明氢原子光谱中的特征谱线,各条谱线的频率大约是多少,其他方面的作用就不明显了.但如果对该光谱进行认真分析,其中还可包括下面的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课文出现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3.通过丑小鸭的故事,培养学生从小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和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思想行为。 二、教学过程 (一)揭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教师简介文章作者与出处。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1.布置预习,提出要求:(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再读课文,要求一边读一边标出自然段,划出生词。2.检查预习情况:(1)提问:这课有几个自然段?(2)指名逐段读课文(随时纠正字音)。(3)检查划生词的情况,出示词卡认读。3.再读课文,说说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三)质疑问难。让学生说说课文中不理解的词句和不明白的问题。 (四)讲读课文,抓住每段中的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20.
英语中,冠词位于名词前,说明名词所指的人或事物。它只能附着名词,不能单独使用。冠词可分为定冠词和不定冠词两类。在Unit4中我们学习的是不定冠词a或an,意思都是“一(个、件……)”。下面谈谈它们的用法: 1.在辅音音素开始的字母或单词前用a,读[ei]或,如:abook(一本书),a box(一只盒子)。在元音音素开始的字母或单词前用an,读或,如:an apple(一个苹果),an oldman(一位老人)。2.a/an可指一类人或事物,这是不定冠词的基本用法。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