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评价范长江的时候,既要顾及现在的价值体系,也要尊重当时的历史语境,同样,研究范长江的新闻思想,应该把立足点放在他是如何由一个朴素的民主主义者成长为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记者.本文以《中国的西北角》为切入点,结合范长江整个新闻作品,对范长江的新闻思想及范长江在新闻史上的历史定位做了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2.
学习范长江 研究范长江———纪念范长江90诞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今年是范长江同志90 诞辰,家乡人民深情地怀念他。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范长江以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身份跨进新闻战线,他的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范长江同志当年不顾路途艰险, 深入实际采访,忠实于客观事实,尽管他还不是一个共产主义者,但他对红军行动的分析是那样准确,以致共产党人都感到惊讶。周总理曾说过,只有忠实于事实,才有可能忠实于真理。忠实于事实是认识真理、揭示真理的前提和基础。我们今天纪念范长江同志,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学习他深入实际采访,忠实于客观事实。这一条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养。不管科学技术怎样飞速进步,不管社会怎样日新月异变化,我们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的这个基本素养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相似文献   

3.
范长江作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创者之一,在我国的新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他的新闻思想也经历了两次转变,而这两次转变同时也带给他不一样的人生.  相似文献   

4.
<时务报>与公共领域的建构 公共领域的概念源自德国学者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他认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英、法、德三国新兴资产阶级同特权统治阶级斗争中产生的一种理想模式,在一个国家政权和社会之间形成的公共空间,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言论,不受国家干涉,从而间接参与公共事物,影响国家权力运作机制.公众舆论形成公共权力话语.话语虽不具有统治功能,但产生一种交往权力,对管理权力施加影响.  相似文献   

5.
蓝鸿文教授在研究范长江新闻生涯的过程中,陆续发现了一些未选入《范长江新闻文集》的范长江的新闻作品。这些作品的重要程度,虽然不及《范长江新闻文集》中的某些作品,但它们是范长江新闻实践的组成部分,对我们认识范长江,研究范长江的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有一定帮助。这些作品散见于各种报刊,包括内部刊物。现在作者向读者提供一个包括55篇文章的目录,按发表时间先后为序。这些文章对读者进一步认识范长江,更深入地研究范长江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我国现代著名记者、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范长江同志诞辰九十周年。学习与研究范长江的采访思想与实践,对于搞好新世纪的新闻采访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一、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范长江采访思想的核心。范长江指出,“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他非常强调新闻必须是事实,决不能虚构。他还提出人民新闻工作的四个信条,其中第一条就是:“消息绝对真实”。他说,“当一个新闻记者,最重要的是诚”。他认为“真实是人民报纸的最大特色之一”,只有真实“才能取得人民的信任,才能确…  相似文献   

7.
范长江诞辰110周年来临之际,学习与践行范长江精神对新时代下的新闻人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范长江新闻学院的学子,学习与传承范长江精神是我们的职业追求,也是责任所在。本文以范长江青少年成长之路为入口,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走访等方式进行研究,从范长江童年、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所接受到的家国情怀、民本新闻观、民族思想观、实事求是等优秀品质探寻其新闻思想的萌芽、发展与形成,这样的探讨是为了不忘新闻人之初心,也为学习和研究范长江新闻思想提供更多的角度与空间。  相似文献   

8.
网络自媒体缔造的场域兼有公共领域和非公共领域的特征,由于沟通的即时性和互动性,网民可以更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各种思想能够迅速传播,从而形成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一致意见。另一方面,网络自媒体受到传统媒体不断渗透与融合,一定程度上存在议程设置,而且发言权并非属于所有人;同时消费社会的文化也促使网络自媒体严重商业化,除了参与公共事务,公众利用这个场域更多是进行私人交往和娱乐;加之不断变化外部环境,都在弱化该场域公共领域特质。建构网络自媒体公共领域,亟须公共理性的不断培养。  相似文献   

9.
为什么不是范长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旧《大公报》的大量报道 ,论证了为什么范长江不是“第一个公开如实报道红军长征的记者” ,认为范长江红军长征报道的失公失实原因 ,主要在于世界观、对我党缺乏了解和采访作风不深入等三方面所致。对范长江西北采访的第一个目的以及范长江红军长征报道的影响 ,也作了必要的考证和分析 ,同时还澄清了范长江西北采访研究中的一些错误看法。  相似文献   

10.
记者的道德修养不同于一般干部,更不同于一般群众,其道德形象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在道德修养方面,新闻界老前辈邵飘萍、邹韬奋、范长江等人是我们每个记者学习的榜样.他们认为,作为一个记者,必须同普通的老百姓交朋友,同广大的采访对象交朋友.纵观范长江同志的一生,从他作为民主的记者到成为党的高级记者,甚至担任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暑长和<人民日报>总编辑,仍然坚持平易近人的作风,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相似文献   

11.
范长江的“民本”新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涛 《新闻界》2006,9(2):62-62,61
20世纪新闻巨子范长江的新闻事迹与他的《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新闻经典作品已彪炳史册。然而范长江留下的还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他以自己的新闻思想和行为所阐释的“民本”新闻观。  相似文献   

12.
"范长江新闻奖"是中国优秀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最高奖,以鼓励他们学习和继承范长江献身于党和人民新闻事业的崇高精神.该奖从1991年到2002年,已经评了五届,对于范长江的名字,新闻界耳熟能详.但是,人们了解范长江是从他在<大公报>发表西北通讯开始的.  相似文献   

13.
名记者范长江,既是社会活动家,又是新闻事业家、新闻教育家,是中国新闻记者的一代楷模。我们要学习范长江同志的好思想、好经验、好作风。本文作者王淮冰,早在1939年就结识范长江同志。曾在范长江创办的国际新闻社跟随长江一道采访、工作过,现正在从事范长江的研究工作,本文即是研究论著中的一篇。正如作者在本文开头所说“名记者范长江,名就名在他那些轰动一时,至今仍为人称道的新闻通讯。”此文全面评价了范长江的新闻通讯,很有价值,我们郑重向读者推荐。因文章较长,本刊分三次刊出。  相似文献   

14.
每当翻阅《范长江新闻文集》,眼前便浮现一组镜头:五十多年前,一位血气方刚的青年记者,正以惊人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踏着红军长征的足迹,爬雪山,过草地,穿行于虎豹出没的丛林,“永远走向陌生的地方”。这些镜头发人深思:范长江同志是怎样成为一个纵论时代风云的名记者的?一个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基本素质和修养? 强烈的事业心1935年7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从四川成都开始了他著名的中国的西北地区考察。他去那里采访,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研究红军北上抗日以后中国的动向;二是力图深入地了解即将成为抗战大后方的中国西北角的历史和现状。他认为这是当时对人民群众迫切需要回答的两个重大问题。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促使他采写出脍炙人口的《中国的西北角》。那时年仅26岁的长江,还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他具有炽烈的革命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表  相似文献   

15.
记者的人格力量不同于一般干部,更不同于一般群众,其人格形象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在人格方面,新闻老前辈邵飘萍、邹韬奋、范长江等人是我们每个记者学习的榜样。他们认为,作为一个记者,必须同普通的老百姓交朋友,同广大的采访对象交朋友。纵观范长江同志的一生,从他作为民主的进步记者到成为共产主义的党员记者,甚至担任了国家新闻总署副署长和《人民日报》总编辑后,仍然坚持平易近人的作风,自觉接受社会监督。1946年,范长江到了解放区,曾经在华中新闻专科学校作过一次《论人民的报纸》的讲话,其中有这样一段:“我…  相似文献   

16.
历时五天的范长江新闻思想与实践讨论会于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在范长江同志的家乡——四川內江结束。范长江同志一九一○年生于内江县田家区。他是我国著名记者,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写出了《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优秀通讯,受到国内外重视。建国以后曾担任新华社  相似文献   

17.
网络舆情的形成是一个多元、复杂的动态系统,突发公共事件是网络舆情形成的重要触点.本文通过对2007-2011年5年内的1420起影响较大的网络事件进行研究,从舆情的五要素及舆情的过程的角度提出了影响舆情演变的关键因素.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要素分析与过程分析相结合,描述了影响网络舆情演变的内在机制,以期能够更准确地了解网络舆情的演变规律,更好地应对舆情.  相似文献   

18.
在52年以前,我有幸被介绍到在长沙新创办的国际新闻社工作,名记者范长江是这个社的社长,我从此就当了他的一个学徒。我随长江工作了两年,以后由于皖南事变后国新社在国统区的机构统统被封闭掉,我就再没有同他在一个单位工作,但是,我作为国新社这个革命组织的成员,还继续受到他的多方关照,他办新闻事业的思想和作风,还一直影响着我。长江比我大7岁,他在20—30年代,正好经历了国内许多重要事变。他当过兵;参加过“八一”南  相似文献   

19.
1909年10月16日,一个生命诞生在华夏大地上.100年之后,经过岁月的精雕细镂,这个生命已成为华夏民族的一个新闻符号、一个文化符号.而这个生命的代名词,就叫做范长江. 提起范长江,我们就会联想到<塞上行>、<中国的西北角>,"长征"、"实事求是的新闻思想"、"中国青年记者协会"、"范长江新闻奖"等等许多闪烁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亮点,范长江同志用他的人生足迹和生命之笔将这些亮点绘制出的一幅意义深远的画卷.  相似文献   

20.
翟颖 《新闻世界》2010,(5):34-35
信息时代,互联网被称为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全世界"交往"的新媒介。本文将哈氏的"公共领域"和"交往"理论置于网络语境下,探讨信息时代"网络公共领域"与"交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