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上接第三期) (三)叙述是新闻写作的基本功 关于新闻写作,梁衡认为新闻是以叙事为主的文体,他概括为四句话:叙述是新闻的基本功;有景的叙述更可信;带情的叙述才动人,含理的叙述更深刻.  相似文献   

2.
关于新闻写作,梁衡认为新闻是以叙事为主的文体,他概括为四句话:叙述是新闻的基本功;有景的叙述更可信;带情的叙述才动人;含理的叙述更深刻。  相似文献   

3.
方圆 《新闻知识》2002,(4):38-39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对于一个记者来说,写好一条消息的导语则是难中之难。一是导语置于开篇之首,要以最简洁的文字,反映新闻最主要、最新鲜的内容。二是导语在长期的新闻写作实践中已形成一定的框框。梁衡同志曾指出:对大多数记者来说,“为了适应新闻这个框子,一些本来好的,对读者有益的东西也只好割爱了”。新闻毕竟是写给读者看的。写好导语与发现新闻同等重要。有鉴于此,梁衡在新闻的实践中,对消息导语写作进行积极的、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本文试对他的导语写作特点作一个粗略的分析,以供同行借鉴。聚焦局部,…  相似文献   

4.
梁衡,是位亦文亦理、且研且习的大家.他在没有新闻的角落里发现新闻,在如山的新闻评奖作品中寻根推理,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新闻三部曲》.任人民日报副总编后,又写出了《看稿手记》系列.丰厚的理论功底、扎实的新闻实践,使他的新闻思想闪烁着鲜活而生动的别样色彩,深刻而不失活泼,理性更兼实用,深入浅出、不弄玄虚,娓娓道来、独辟蹊径,人们听后常有茅塞顿开之感、醍醐灌顶之悟.本刊特此开辟《跟梁衡学新闻》专栏,介绍梁衡的新闻采访与写作方法论,旨在为读者同仁解疑释惑、指点迷津,以期在新闻之路上少走弯路、多些启迪.  相似文献   

5.
姜婷婷 《今传媒》2016,(11):132-133
1978年到1987年,梁衡任《光明日报》山西记者站记者.当时山西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教育事业亮点不多,并不是《光明日报》的主要供稿基地,但是梁衡在山西的这九年间却硕果累累,他发出的稿件往往能占据头条等重要地位,还获得不少奖项,成为令人耳熟能详的新时期中国新闻名篇范文,使得新闻这种"易碎品"也能有一定的"持久度".这得益于他新闻写作的致胜"三招":主动记录历史,为无名者立名和以文学入新闻.  相似文献   

6.
闫乔 《新闻窗》2010,(6):86-86
新闻作品要求以新近发生的事实为报道对象,讲求时效性与新闻价值。对新闻评论的写作来讲,也有类似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方圆 《新闻知识》2001,(7):44-45
标题如同新闻的眼睛,也是进入读者眼中的第一形象。标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新闻的传播效果。梁衡在第二届现场短新闻评选时曾说:一篇新闻写得再好,标题平淡无光,也不会引人注意,更不会令人一见钟情。可以说,对新闻标题的千锤百炼与精心制作,正是梁衡成功的新闻写作实践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一双引人注意的好眼有三个条件:明亮、传神、传情,这恰合我们对新闻标题的要求:鲜明、准确、生动。梁衡在1983年全国好新闻评比中的获奖作品《三十一位同窗友二十五年祁连月──访北京地质学院的一批老大学生》就体现了这一要求。这篇人物通讯…  相似文献   

8.
新闻是讲求时效性的文体,新闻作品为传播信息而生,因此,时代感成为新闻审美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元素。本文从新闻与美学的关系入手,从媒介形态发展出发,探讨如何使新闻写作更忠于时代,更好地反映时代感。  相似文献   

9.
孙冰钦  林歌 《新闻世界》2014,(3):206-207
新闻是讲求时效性的文体,新闻作品为传播信息而生,因此,时代感成为新闻审美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元素。本文从新闻与美学的关系入手,从媒介形态发展出发,探讨如何使新闻写作更忠于时代,更好地反映时代感。  相似文献   

10.
1989年梁衡出版了自己的新闻专集《没有新闻的角落》(之后这本新闻集成为梁衡新闻三部曲之一),这部新闻集中收录了曾发于报端的新闻和散落的采访笔记。在重编时又加注了独白,展示了作者当时的愤怒与喜悦,对人事的谴责与尊敬,及具体的构思技巧与写作过程。新闻是个“易碎品”,今天绞尽脑汁写出的稿件,转眼就成了明日黄花,因此许多名记者的新闻作品集也多是出版社对作者的安慰,或是作者对自己工作的纪念。梁衡的初衷也是以这本集子纪念那段平凡的岁月,未料到这本新闻集子出版一年内竟然又重印了两次,并被许多报社买去做教材,得到…  相似文献   

11.
刘莹 《青年记者》2012,(20):117
媒体担负着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而新闻语言则肩负着向受众表达新闻事实、传递新闻信息的特殊使命,是新闻写作的最基本元素。讲求新闻写作的语言艺术,最根本的就是要掌握使语言新颖、活泼、生动、风趣等的技巧。特别是中国的语言文化,具有涵义发散、分合随机、组合具象等特点,于是出现了借喻、  相似文献   

12.
新闻写作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以通讯写作为例,对其影响最大的是《史记》,它是真实事件的画卷,是真实人物的蜡像,不仅对历史对生活负责,讲求真实性,而且在写法上文约而事丰,堪为新闻笔法之鼻祖,为当代通讯的多样化多角度选题和多侧面多层次报道新闻典型提供了效法的历史典范。可见,新闻写作深深地植根于古典文学的沃壤。新闻写作对古典文学的吸收、借鉴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因情立体即体成势 消息和通讯是新闻写作中最常见体裁,都讲求及时明白、真实准确,但两者布局结构不一,内容侧重不同,相应地在语调辞气、文辞色…  相似文献   

13.
新闻是什么?梁衡说.新闻是正在发生的、为受众所关心的事实的信息传播。在精确定义“新闻”的基础上.梁衡又将新闻分为三类:瞬间新闻、稳态新闻和预见性新闻——  相似文献   

14.
孙冰钦  林歌 《东南传播》2014,(3):140-142
新闻是讲求时效性的文体,新闻作品为传播信息而生。对时效性的讲求要求其体现所反映时代的精神风貌。正因为如此,时代感成为新闻审美中不和或缺的一个重要元素。本文从新闻与美学的关系入手,研究美学在折射新闻作品时代感上的表现,探讨如何使新闻写作更忠于时代,更好地反映时代感。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关于“用事实说话”是不是新闻写作规律的问题,有一个讨论小高潮。2001年《新闻传播》发表尹连根的文章,提出“用事实说话”不是新闻写作规律的观点;2002年,《新闻界》刊载了季为民的文章,支持尹连根的观点;接着,《采写编》发表了陈力丹的《用事实说话不是新闻写作的规律》;2003年《新闻记者》发表何光珽的文章《论  相似文献   

16.
如何写出精彩的头条新闻,是许多新老记者关心的问题。梁衡结合自己在“没有新闻的角落”屡屡写出头条新闻的经验,总结出头条写作的“三点一线法”。他说——  相似文献   

17.
开栏的话:本刊从本期起开辟“跟名家学写作”专栏,介绍新闻采访与写作方法,为读者同仁解疑释惑、指点迷津,以期在新闻之路上少走弯路、多些启迪。梁衡,是位亦文亦理、且研且习的大家。他在没有新闻的角落里发现新闻,在如山的新闻评奖作品中寻根推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论"用事实说话"--与陈力丹等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不久,有同志向我推荐了几篇文章,这些文章一致否定“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却又对新闻写作有无规律不置一词,这样,他们就在实际上否定了新闻写作学,从而也否定了新闻学。这事是由尹连根博士引起的。前年,他在《新闻传播》上发表文章,提出“用事实说话”不是新闻写作规律的观点;去年,《新闻界》刊载了  相似文献   

19.
《新闻前哨》2009,(6):6-6
梁衡在2009年第4期《新闻实践》中撰文说,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把天下文章分成两大类,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消极修辞以客观表达为主,务求明白、准确;积极修辞以主观表达为主,务求生动、活泼。这是研究新闻写作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20.
新闻写作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以通讯写作为例,对其影响最大的是《史记》。“它是真实事件的画卷,是真实人物的蜡像,不仅对历史对生活负责,讲求真实性,而且在写法上文约而事丰,堪为新闻笔法之鼻祖”。“为当代通讯的多样化多角度选题和多侧面多层次报道新闻典型提供了效法的历史典范。因此。《史记》被看作是通讯的总源”。可见,新闻写作深深地植根于古典文学的沃壤。新闻写作对古典文学的吸收、借鉴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在此无法一一详述。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结合新闻写作特性,向历代文论有选择、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