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郭鸰 《四川教育》2008,(6):30-30
[案例]按照古诗教学“解诗题——说诗意——悟诗情”的一般教学模式,在学完了《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后,我正想让学生用学第一首诗的方法自学《游园不值》(因为我安排一课时学完古诗二首,第二课时准备拓展几首相关的诗),此时,意外发生了,但也正是这次意外,让我和我的孩子们享受了“变”带来的惊喜。  相似文献   

2.
打小就喜欢《再别康桥》这首诗,很想有机会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为它唯美的意境面陶醉。记得在一个孤寂清冷的冬日晚上,友人给了我一本《志摩的诗》。耶个晚上我如获至宝,从此记住了一个用生命抒写爱、自由和美的诗人——徐志摩。  相似文献   

3.
《西厢记》中,《明月三五夜》是莺莺回赠张生的一首关于幽会的诗。这首诗对于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起了很大作用,对其作正确的分析和理解至关重要。莺莺在此诗中表达的意思是"自己将在西厢待月上时,打开书斋通往花园的角门,在花园中等待张生前来约会",她在诗中对约会的时间地点和自己及张生应做的事情都做了安排,思维缜密。  相似文献   

4.
《西厢记》中,《明月三五夜》是莺莺回赠张生的一首关于幽会的诗。这首诗对于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起了很大作用,对其作正确的分析和理解至关重要。莺莺在此诗中表达的意思是"自己将在西厢待月上时,打开书斋通往花园的角门,在花园中等待张生前来约会",她在诗中对约会的时间地点和自己及张生应做的事情都做了安排,思维缜密。  相似文献   

5.
想为邢海珍老师写点文字由来已久。可一想起我面对的不是一般的诗者,一个曾在《诗刊》、《人民文学》、《人民日报》、《星星》诗刊、《诗歌报》等报刊、杂志发表千余首诗的大家,一个曾出版《诗意的美质追寻》、《文学传统批评》、《生命在风雪中——梁南论》、《诗在灵魂高处》、《中国新诗三剑客》等理论专著多部.常为名人写评并发表百数十篇的师长着实有些犯难。  相似文献   

6.
唐利平 《现代语文》2007,(10):41-41
一、课题性质《春江花月夜》是我所任学科——《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的一个篇目,是初唐诗人张若虚的一首著名诗篇。该诗以不同凡响的艺术构思,将诗情、画意、哲理水乳交融为  相似文献   

7.
赖玉莲 《小学语文》2011,(10):18-19
一、教材 友谊诗五首《我喜欢你》《阿贵只有九岁》《打过架那天的夕阳》《等待》《赠汪伦》这五首诗分别叙述了友情的不同面向,包含了朋友的生离死别以及争执,多角度地让学生去探讨“什么是朋友”。  相似文献   

8.
我曾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肖苗写的一首诗——《检查》。诗的语言有如山乡小路上随处可见的石子,诗的情感却像红彤彤、火辣辣的炉中煤。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十课《诗四首》包括《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这几首诗的共同点是以景传情,情景交融。因此,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以往的教学都是按教材的固有顺序逐首进行讲析,总觉形式单调,学生也常产生厌烦情绪。为此,我反复琢磨了这几首诗的思想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巧妙整合,并设计了多种教学形式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热情。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0.
教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时,我不禁眼睛一亮——第25课是《杜甫诗三首》,编排了《望岳》《春望》《石壕吏》三首诗。可以说,长期以来.对教材编排古诗词的方式一直感到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唐宋一些大家之作零零散散在各册各个单元.使我在教学时颇感不尽兴、不过瘾,也总是觉得学生在初中三年虽然学了不止一首的“杜诗”“李诗”“苏词”……但对这些“大家”的认识、感受却是零碎的.甚至于学一首忘一首,有时还会张冠李戴。  相似文献   

11.
我在讲初一语文第一册中,收编《诗五首》时意外地发现《过故人庄》和《游山西村》这两首诗出奇的相似。于是我用一个课时有效地完成了这两首诗的教学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现在通行的《李白集》中 ,一般在集后《诗文拾遗》或《集外诗文》中皆以宋代黄伯思《东观馀论》所记为据 ,录有《上清宝鼎诗》一首 ,作为李白之佚诗。对于此诗之真伪 ,除了王琦曾疑为“乩仙之笔”或“好事者为之”外 ,后世皆未作深入讨论 ,而往往只是因袭王说。实际上 ,不仅《东观馀论》所记是错误的 ,王琦所疑也是没有根据的。这首诗的作者是有名可考的——在苏轼诗集中 ,它以《李白谪仙诗》为题 ,完整地保留着。考察这首诗在苏集中的著录及流传情况 ,可以确认其作者为苏轼。  相似文献   

13.
汉魏两晋之诗人作诗之时并不曾自拟诗题,其诗题均为后人“用诗”时所加,多数诗题盖至入选《文选》而定于一尊。阮籍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最初也是没有诗题的,《陈留》是对阮诗的最早称谓。最初“咏怀”一题之于阮诗不过是指其中一类而已,后唐人作《晋书》以偏代全,遂成为阮诗的总题。《豪杰诗》并不是今本《咏怀诗》中的某一首或几首,属佚诗无疑。  相似文献   

14.
赵华  王锐 《现代语文》2007,(11):123-123
《豳风》是《诗经·国风》中最早的诗,共七首,均产生于西周。《东山》是《豳风》中周公东征时期写的诗歌,属《诗经》中的征役诗。有人认为诗的作者就是参加这次东征的士兵。这首诗意蕴丰厚,笔法摇曳,堪称《国风》中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5.
背诗     
妈妈让我背屈原的《国殇》.我翻开书一看.感觉头都要大了。 这首诗也太难背了!它的词语难懂,句子难懂,整首诗更是难懂。比如诗中的“操吴戈兮被犀甲”.不经妈妈解释.我根本就不知道是“拿着吴国产的戈。披着犀牛皮做的铠甲”。这样的东西。让我怎么有信心背下来呀?  相似文献   

16.
真爱的诠释     
爱情,是一个美丽而又永恒的话题。可爱情对我来说又是那样的遥远而模糊。直到我读了这样两首诗——舒婷的《致橡树》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才觉得那些听说过的风花雪月的故事和浪漫神奇的爱情,都如同一个个阳光下的泡泡,若用它们来诠释爱情,那将显得多么苍白无力呀!  相似文献   

17.
第一板块(激情导入,指导学法)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这首诗——《明信片儿师生情》,猜猜是谁的大作?生:(从老师的神态上,学生猜出是王老师,异口同声地)王老师——师:对,这是我于2000年1月10日发表在《运城日报》上的一首诗作。同学们读一读,谁能说说这首诗的背景以及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学生情绪高涨。)生1:老师写这首诗肯定是元旦来临之际,收到学生的贺年卡有感而发。生2:从诗的最后一节能看出,这首诗表达了浓厚的师生情。师:很好,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刚才对老师这首诗的认识和以前学习诗歌的经验,讨论如何理解一首诗歌。生1:朗读是理解诗歌…  相似文献   

18.
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引用了两首诗.一首诗是南朝梁代皇帝萧绎的《采莲赋》中的一段,一首是南朝乐府诗《西洲曲》。作引用的这两首诗在中起什么作用?笔试作如下解读。  相似文献   

19.
有一节语文课,我捧着一堆讲义,走进教室。这节课的内容是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我预备讲三张讲义,大概有十多个诗歌鉴赏的题目。可是,在讲到第二个题目时,我遭遇上了唐代诗人杜苟鹤的《山中寡妇》一诗。尽管在备课时已经接触了这首诗,并已经把题目、答案和解题的要点都思考了一下,但在课堂上再一次向学生讲述这首诗时,我还是感到灵魂被深深地撞击而不能自已。这首诗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材选编了《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关雎》和《蒹葭》,对中学生进行爱情诗教学。老师们在讲到这两首诗的时候,有的只是肤浅地讲了一些大致意思,然后就让学生读来背,有的甚至避而不讲,生怕一旦把握不好,这爱情诗就会成为助长学生早恋的导火线。其实我认为,老师们大可不必如此担忧。我曾经做过以下三方面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