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以知识转移理论为基础,结合企业技术联盟的组织特性,在研究人员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对企业技术联盟知识转移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效用进行定性分析后进行实证研究.通过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采用生产函数模型,对26个省市2000-2009年间的有关高技术产业的面板数据中抽取相关知识转移效用指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企业技术联盟知识转移对整个高技术产业经济增长具有较为显著效用,且各地区的技术联盟知识转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本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但由于地域经济的不平衡,导致技术联盟企业知识转移效用也呈现"东强西弱"的趋势,从而应加大东西部的技术联盟推动高技术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2.
联盟作为构建区域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对区域产业技术升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广东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例,通过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联盟组建类型和地域分布进行分析,探索作为联盟构建主体的新型研发机构在广东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中的角色定位及作用,并对其进一步促进广东区域创新发展提出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群和供应链联盟是提升一个区域或产业竞争力的两种重要途径。分析了产业集群与供应链联盟的耦合基础与目标,深入探讨了两者具体的耦合内容。研究表明:产业集群能为供应链联盟形成发展提供优越的生态环境,供应链关系是产业集群的基本经济关系,供应链联盟是其运行机制的发展方向。因此,产业集群可通过供应链联盟理念来组织集群中的企业,以提高整个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地区产业技术联盟发展迅速,目前总数达120家,已初具规模.本文通过问卷对北京产业技术联盟进行调查研究,包括联盟发展概况、选择对象、运作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创新以及政府措施对联盟的影响等,为今后政府部门引导联盟发展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5.
R(Reality实体)&V(Vitality虚拟)战略联盟作为一种创新经济范式,能够灵活地利用文化产业的隐性资源。以文化产业的实体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文化产业R&V战略联盟的形成动因,解释文化产业R&V战略联盟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运用动态博弈理论建立现实产业和虚拟产业之间联盟的动态博弈模型,并根据联盟的期望收益,得出联盟的最优稳定策略,最后对文化产业R&V战略联盟的发展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为文化产业R&V战略联盟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由地方政府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或者协会主导的带有区域性特点的产业专利联盟不断成立,如某某地区的LED产业专利联盟、某某地区的电压力锅产业专利联盟等,在可预测的未来,笔者判断还将会有更多区域性的产业专利联盟成立。专利联盟这种同一产业的企业之间的一种知识产权运营合作模式起源于国外。在国外的专利联盟中,比较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如DVD产业领域的"6C"和"3C"联盟,该  相似文献   

7.
生物技术产业专利联盟运行机制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专利联盟几乎都出自电子、通信等技术标准化趋势愈演愈烈的产业,而在专利堆叠情况十分严重的生物技术产业却没有如人们所预计的那样出现大量的专利联盟.本文选取现有生物技术产业两种典型的专利联盟运行机制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两种机制存在的阻碍因素,并对我国生物技术产业专利联盟的发展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西安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和问题,认为目前存在引导不足、产业集群程度较低、服务设施和配套制度不完善、产业集群缺乏创新机制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问题,提出给予企业战略联盟的产业集群发展建议,包括政府积极引导企业战略联盟促进产业集群形成主导企业、把战略学习作为企业战略联盟的核心目标、从产品联盟转向知识联盟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的]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媒体融合成为出版业发展的潮流和必然趋势.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的生存发展也不可避免必然受到影响和冲击.为适应新的发展环境,学术期刊应积极与新媒体合作,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方法]引入管理学的产业联盟理论,创新性地提出学术期刊新媒体产业联盟的概念,对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发展模式进行探讨.[结果]具体探讨学术期刊新媒体产业联盟的组建方式、运行模式、风险防范及保障机制,并论证了其相对于传统运行模式的优势.[结论]学术期刊新媒体产业联盟为学术期刊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基于有关概念和理论,结合我国中关村产业技术联盟发展,研究阐释产业技术联盟概念和内涵,并从社会经济形态演变、企业组织行为和组织形态演变、政府角色演变3个纬度分析其产生和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